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中医的针灸是针灸的结合。针灸是将针刺入患者身体的某一点,使用捻针、提针等针法。

针灸治病;艾灸是用燃烧的艾条按一定穴位烧灼皮肤,用热刺激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组成,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穴位、针灸技术和相关仪器。在其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建立在中国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基础上的宝贵遗产。

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体经络系统,并对针灸方法和适应症进行了详细论述。《黄帝内经》说:“寒则百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对九针的形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针灸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描述。

宋代著名针灸师王编著《铜仁腧穴针灸学图说》,考证腧穴354个。他还铸造了两个青铜人物模型,外面刻有经络穴位,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针灸疗法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2010 165438+10月16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会让传说中的针和艾叶为更多人所共享,也为整个中医行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