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了西周的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继夏商之后又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强大帝国。周朝建立后,沿袭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两种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革。

第一,分封制:

分封制被称为“分地盘,建诸侯”。简而言之,就是把世界分成一块块的土地。把中间可以稳定控制的区域留给自己,把有各种原住民和威胁的边疆留给在西周统治秩序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亲人和英雄。

所有分封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周王室的亲属,根据他们与周王的血缘关系来分配领地。

还有一类功臣,主要以战功为主。但在周朝的分封中,姬姓诸侯国占了主要部分,很少有人得到分封,即使是真正有大贡献的人也很少“获此殊荣”。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力名义上归周王所有,下层要承担朝贡、义务服役、军事保障和述职等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分封制是西周建立新的政治格局的手段,宗法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

二、宗法制度:

宗法就是要根据血缘关系来决定在这样一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应该扮演的角色,可以享受的待遇。

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秩序,庶人与贵族之间的差距就像一个天然的屏障。老百姓无权进入统治阶级,但统治阶级有落入老百姓的危险和可能。

西周的历史及其影响;

一、西周历史:

公元前11世纪,灭商,建国名周,定都高(陕西长安丰河东)。周成王主政后,建都成周(河南洛阳),居于中国,封大丰为诸侯,命周公东征,礼乐制度,从而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社会稳定,人民和睦,“刑错四十余年”,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承王位后,政治日益腐败,国家局势衰落。因西戎屡攻不下,被迫迁都狗山(陕西兴平东南)。

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中国人的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来临,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千亩的缺席,标志着王绩时期景甜制度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权荣和沈侯杀死。次年,周平迁至洛邑,东周开始。

二、影响: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与商朝相比,社会生产力更高,农业繁荣,文化进一步发展。宗法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周朝强盛时,南过长江,东北过辽宁,西过甘肃,东过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