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行走句

1.求《美学漫步》30句名句提纲

艺术欣赏是对美的发现和感知,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在你心中。画家和诗人创造的美,是他们内心创造的形象,是独特的精神境界。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分析,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而有五种境界:(1)有满足生理物质需要的功利境界;(2)因为人与人相爱,所以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的相互影响而有政治境界;(4)因为研究物理,追求智慧,所以有学术境界;(5)因渴望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以利为主,伦理境界以情为主,政治境界以权为主,学术境界以理为主,宗教境界以神为主。但在后两者中间,以宇宙的具体生命为对象,享受它的色调、秩序、节奏与和谐,从而窥见自我最深处的倒影;把真实的场景变成虚拟的场景,创造一个图像作为符号,把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物理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以美为主导。

所以一切美丽的光都来自灵魂的源头,没有灵魂的折射就没有美丽。因此,自然景观是一种精神境界。意境是情感和景物的结晶。因此,中国艺术家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造型,而总是在对物体的反映中体现出个性的高贵风格。静观与跃动的人生构成了艺术的两大要素,因此,中国意境的创造既需要屈原的缠绵悱恻,也需要庄子的超凡空灵。只有流连忘返,才能激情澎湃,才能深入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入环”。超空灵,可以是镜中花,水中月,角上挂瞪羚,无迹可寻,所谓“外超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这既是盛唐的诗境,也是宋元的画境。这两句话表达了中国艺术的最终理想和最高成就,即“追光刷影,尽意写天”。唐宋的诗,宋元的画,都是如此。中国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领域植根于一个活跃的,动态的和有节奏的头脑。

作者用他一贯的观点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正如诗歌和音乐一样,中国人的悲喜可以用书法来表达。没有其他国家以这种方式写作。笔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是以西方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变化为基础,而中国的建筑风格变化不大,所以不能用它来区分各个时代绘画和雕塑风格的变化。但自殷以来,书法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可以取代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并以此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点。

2.《审美的行走》一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宗先生的美学思想。

这本书有四篇直接讲虚与实的问题,宗先生对书画雕塑的鉴赏也经常涉及。本文试图从虚与实的探索入手,逐步深化和体味宗先生美学思想的内涵和品格。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唤起的想象。宗先生还指出,虚与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世界观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儒道不同,老子和庄子由虚变实,孔孟由实变虚。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实相生的,所以并不矛盾。然后宗先生引用阿清的话说,“实景清虚”,“实景逼神活”。

笪重光的话不就是“从现实到虚构”吗?宗先生是否认为儒家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当我读到宗先生的那句“晋宋之人赏山水,由实至虚,即实即虚,而超越玄学之境。”宗老师提到了审美行走中的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

“空而满”和“空而实”不是一回事。空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来划分的。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既虚又实,但不可能既空灵又充实。从绘画的角度来看,纯粹的空白(空)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景物的衬托下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空”的存在依赖于“实”。所以“实景清空”是没问题的。

一幅优秀的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老庄是由虚入实,发力于虚,瞄向实,由空灵处生动;孔孟由实变虚,由力变实,由意变虚,由充实论变为悟性之神。

因此,老庄由虚入实,意味着其美学思想是空灵的;孔孟由实变虚,意味着其美学思想的丰富。至于“晋宋人赏山川,由实入虚”,应该是指审美重心由实入虚的变化,即由充实到空虚。

因为文言文的简明性和差异性(虽然是宗先生说的),所以“从实到虚”两个字应该不是一个意思。宗先生认为空、实、有、无是“一切构图之理”。

“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宗先生欣赏的是“有限中见无限,无限中见有限”的“旋趣”,而这对应的是艺术传递的三个步骤:写实——传神——妙悟。

宗先生强调画景是一种“精神空间”,更注重空灵即空灵之美。做虚拟现实,让虚拟空间变成现实生活。

宗先生认为虚荣心是“生命最鲜活的源泉”,“万物之源,万物之根,创意无穷。”空白是中国画的底子,虚空包含万象;空白融入万象,与万象的“道”一致。

宗先生认为“艺术境界中的空,不是真空,而是充实了,有一种接近‘真义’的‘深远’。”所以宗先生认为中国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

不仅是绘画,雕塑也是如此,雕塑没有空白,但光影的奇幻搭配很好的体现了“空”的表现力。“身材走样的方法就是放弃身材,享受影子。影子虽空,却能生动地表现出生活中微妙而难以模拟的道理。”

书法也是如此。宗先生认为书法的意象不仅包括线条,还包括空白。正是空白中的虚拟精神使得“这个词是生命的溪流,是一支舞蹈,是一段音乐。”什么是“跳舞”?宗先生认为“舞”是最高理性与最高生命的结合。

“在这种舞蹈中,严谨流动就像建筑对于音乐的顺序,而收敛则是为了节奏。”在宗先生看来,“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它是由舞蹈动作引申出来的,“显空”、“显舞而传神”。

“舞”象征着宇宙的创造,在静止的照片中具体化了道,这也体现了中国“道器不分”、“身用不分”的哲学思想。道是什么?“一阴一阳为道。”

万物皆生于阴阳。宗先生认为,在阴阳变化和万物运动中,生命是有节奏的生命,“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

“叶朗先生在课堂上说过,生动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物体上,还表现在物体之外的虚空中。宗先生在《审美行走》一书中经常提到“虚心观道”。

道是宇宙的灵魂,是生命的源泉,是美的本质。但是,这个“道”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也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虚体。作为审美对象的本质,存在于“飞升万物”的“艺术”之中,即宗先生所说的“空处见俗,俗处见空”的审美时空。

真假有出处,身独一。道体的空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美的本质呈现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观道”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和感受去深入理解对象表象中的灵魂和生命,去完成和凸显一个审美对象。

读宗先生的《审美行走》,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气息,是生命的律动,是对生命的关怀。如上所述,“舞”和“道”都表现为一种运动。

"这无尽的阴阳构成了一个有节奏的生命."宗先生重视“虚”,是因为“虚”能使作品生动,赋予作品生命力。

“生命本身的活力是一切美的源泉,所以‘自然无敌’。”另一方面,宗先生的美学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

宗先生一直坚持“生活的艺术性”和“艺术的人性化”。宗先生强调美来自灵魂(“一切美的光都来自灵魂的源头”),追求一个“最自由最丰富的身心自我”。

“金人对外发现自然,对内发现深情。风景是虚幻和感性的。”宗先生同时强调“往返之趣”和“无”。

3.中国传统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审美散步作业:空灵,飘渺:一颗空灵清澈的心,包含着各种情境,沉浸在人们的生活中,感染着人们的灵魂。周济曰:“初学者求空,空即气场。”灵气交流是形象呈现灵魂生命,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培养,就在于能够空,给形象造成一个距离,让形象孤立绝缘,形成自己的境界:舞台的幕布,画面的框架,雕像的石台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歌的节奏韵律,窗外看到的风景,夜色下的灯火市集,明月下的静谧风景,都是在距离和分离的条件下诞生的美丽风景。李的诗《幼美》曾说:“好风如迷雨,好幕如帘,有时岸上的花草都伤痕累累。”

李商隐词:“画檐钗柳似城,一帘风雨中明。”起伏也是划分的良好条件。一派雾蒙蒙的景象,诗意如画。

精神的淡漠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陶渊明的《素心人》指的就是这种境界。

他的一首诗《饮酒》更能表达诗人在这方面的精神状态:“造屋在人境,无车马。问你能做什么,你的心远没有自我偏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越来越好了,鸟也回来了。

这话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说什么了。" 2。

充实:气象宏大,从容深刻,内容充实。在讨论完空灵的文字后,我主张:“现实一点其实是充满能量的。精力充沛,可以赋予自己深厚的感情,也可以让自己出丑。虽然描写平淡,描写浅薄,但感情是横向的,五无主人。看文章的人会偷看幽深里的鱼,意思是鲤鱼在半夜里发呆,对事情一无所知,赤裸的孩子和母亲一起笑,故乡充满了情感。

“这句话真的可以形容一个令我们感动的实质性创造。描述这种瑰丽的艺术精神,司空图说:“天有风雨,海山有灰。

真正的实力满满,一切都在身边。”“回浑,积健为公”。

“怒远,未归。大自然的奇妙创造,谁是评判者。”

“有一场真正的屠杀,浮沉随之而来。”“投之于野,转之于道而气”。

“随道而行,始成泉。”“精神空虚,精神如虹!”艺术家精力充沛,色彩斑斓,艺术的创作跟随着真宰的创作。

3。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王安石有诗:“柳暗花明,荷花夕阳红,美不胜收。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遇江南。“前三句都是风景。

江南的绚烂春光,却在最后一句话之后,整个场景被笼罩,啊,渗透,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悲伤,还有重逢的喜悦。场景交织,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马援东丽有诗《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老路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是前四句完整的描述了风景,最后一句描述了感受。全篇幻化成一个悲凉孤独、苍凉冰冷的宇宙,触及无边无际的诗意境界。4。

风格: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也重视情感——表现为“风”。沈灵甫言不先于骨。.....如果你保持你的话直,你会有一个好的风格,你会有一个好的风格。

对于“风骨”的理解,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骨”是否只是一个词(铺垫词)。我觉得“骨”和文字有关。但是文字有概念内容。

当这个词清晰的时候,它所代表的现实形象或者关于形象的思考也就清晰了。“言简意赅”就是一句话要理解正确,不能歪曲,不能狡辩。

这种正确的表达产生了纹身。但光有“骨头”是不够的。为了打动人心,我们必须从逻辑走向艺术。

所以除了“骨”,还有“风”。“风”可以是动人的,“风”来源于情感。

5。气象:指诗词书画的韵味和风格。唐涵予《荐士》诗曰:“建安全能七,卓一变风钻,至晋宋,气象褪。

”关《李四史》:“今汉碑用李字,程妙帖用小楷。从它的气象来看,你怎么敢相信它是秦人写的书?”元楚材《张南赠》第七部:“文章气象不可名状,秋空飞龙。”明代叶宪祖的《栾永记劝官》:“此诗有太阁之气,不似山野人之气。

《龚敏传·清代刘大奎赠大夫》:“套作指画,笔墨细腻,气象飞扬,多人藏之。”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4.从审美的角度来说,1是内外兼修——宗白华《走》朱光潜的人生态度有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精神,就是老了以后不能跑了,每天早上都要在自家门前的大树下做出跑步的姿势。

“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运动的美感,而“走”则更为悠闲奔放。这反映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两位泰斗的不同态度和人生态度。

从美学体系看,朱光潜的美学是西方的、现代的、理论的,宗白华的美学是中国的、古典的、抒情的。可以说是基于灵魂之笔,书本之言。

所以王先生一生著述甚少,美学方面的论文只有30篇,而这次美学行走所收的22篇论文,都是他时隔60年后所写。当时,吕不韦下令公开撰写《吕氏春秋》。书完成的那一天,它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并招募了世界上所有的抄写员来找出它的缺点。挑出一个单词的人被奖励1000美元。

不过对于宗先生的审美走法,我觉得“一言以蔽之”太功利了,每一个字都更符合宗先生的气质。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去读这么难得的名著,而应该把它当成商品。

宗先生原是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具有古典文人那种“空池流泉,古镜照神”的艺术灵魂和“落花无声,人无动于衷”的艺术人格。

他“有一个空空的头脑,里面装着几千面镜子,各种情况侵入人的生活,感染人的本性。”甚至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他也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正如唐君毅所说,“西方人是从科学的角度看艺术,中国人是从艺术的角度看科学”。)王国维《人间词话》以“闹”字说“红杏枝头急”,境界尽出”。

但宗先生有意用“行”字,足见其学术生活的真实“风范”。在生命的悠闲漫步中,一切关于美的事物,美的灵魂,古今中外,尽收眼底,然后像一条松树中的涓涓细流,感染了作者的精神。

《美学散步》与其他美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诗意的语言和作者真实本性在笔下的表达。下次面试举一两个例子。

在《中国艺术境界的诞生》中,宗先生谈到中西艺术精神的差异时说:“希腊神话中,水仙之神从水中望自己,惜其仙姿,无限相思,憔悴至死,而中国的兰生谷,有自己的倒影,有自己的自恋,感到孤独,却有一个,一个微笑相伴。吸气呼气,宇宙息息相关,自成一体。这是多么简洁生动的语言啊?什么样的崇高意境在《论敦煌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中,他说:“丰富的壁画及其崇高的境界,真像一场梦,从没落的民族心灵中消失了。

支撑艺术家艺术环境的是残水和孤花残叶。虽然很美,但缺乏宏大的规划。

上帝保佑中国!在西樵的敦煌石窟中,为我们保留了千年的灿烂遗产。我的艺术史可以改写了!“请注意,一向平和淡泊的作者在这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其喜。

这让我想起了余在道观塔里的哭泣和愤怒。作为中国文人,他们因祖国文化的兴衰或喜或悲。

在《论世说新语·晋人之美》中,谈到晋人殉难时说:“自称维护伦理的曹操,白白杀了孔融,又屠杀了他八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孩子。谁才是真正的‘大逆不道’?”在这里,或许我们并不认为宗白华是一个美学家,而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必在宇宙内外。

在气中可以写,气外可以观察。在里面会让你生气,但是在外面会让你兴奋。"

而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指出的“俯仰自得”二字,更是闲适清高。他说“中国的诗人和画家真正是以‘自得其乐’的精神来欣赏宇宙的”,“自得其乐”是一种有节奏的、音乐化的中国人的世界观”。

这种自鸣得意的世界观,从宗先生的《浮云》短诗中便可见一斑:夜晚,我觉得自己小小的身躯是一颗小星星,在群星中闪耀,随星流动。然后就觉得自己的内心是一面镜子,宇宙在里面闪闪发光。

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的胸怀,宗白华先生以一种“行走”的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艺术、生活、宇宙的美好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本书《审美的行走》就像行走一样漫无目的,不知所云。它始终贯穿着王先生的一个美学理念——一切艺术都以建筑和音乐为基础。

他说,“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可以直接启发宇宙中的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个建筑的建筑师的状态。”

宗炳“拨弄和练习使山响”,舞蹈是为了使它“像建筑的秩序为音乐流动一样紧密”。甚至德国人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展示了宇宙的创造。

有多少人能把宇宙的生命看得如此透彻?有多少人能把“走”作为自己的生活姿态?余说,“让生命得到净化,充满魅力”。我觉得这种净化应该从审美的行走中寻求,这种魅力应该从宗白华先生的“行走”足迹中品味。由此,我想到了汪曾祺的《取环》。子明出家的和尚庙门上有一副对联:“大肚子能容下世间难容之事,嘲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我们追求的人生境界。在美学中走一走,你会发现,我们普通人在阅读书籍、绘画、雕塑、建筑甚至音乐的时候,看到的、理解的只是一张只有形状的底片,而宗白华先生和他的“美学走”是冲洗照片的艺术家,于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照片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不过是王国维世界的八卦。

“古今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