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投资有全球视野?

透视巴菲特式投资心理:针对人性弱点的诡计

巴菲特的规则是沃伦?巴菲特42年成功的投资生涯,始终坚持独特法则,其核心精髓包括价值投资、边际安全原则、集中投资组合、长期持有股权等。坚持巴菲特法则的投资者,如凯恩斯主义者蒙格,取得了超过大盘的投资回报。考虑到美国股市90%的投资者在过去20年上涨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未能获利的严峻事实,要获得超越大盘的长期投资回报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证明,巴菲特法则是投资界的黄金法则。

然而,虽然巴菲特定律为广大投资者所熟知,但很少有人成功应用巴菲特定律。原因是什么?

巴菲特定律实施的最大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性的理解和超越,二是投资价值判断的专业性。前者涉及人类心理的奥秘,后者涉及对股票背后商业运作的洞察(另文讨论)。任何投资市场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研究他们的心理是洞察投资市场的独特视角。

直觉判断和四种妄想思维

“查理和我还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我们的成功在于专注于我们能越过的一英尺高的栅栏,而不是想办法越过七英尺高的栅栏。”

巴菲特也坚持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他承认,他不投资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他无法理解和评估它们。

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的直觉,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说:“精神活动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理性不能知道。”人的思维、记忆、态度都是同时在两个层面运作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的,一个是无意识的、自动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知道的多。

直觉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基因优化的结果,是人类反应和处理问题的心理捷径。股市中的恐惧、贪婪、乐观、悲观等情绪都是无意识、自动的直觉反映,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人会疯狂的追涨(贪婪)杀跌(恐惧)?为什么股市会不断重复非理性繁荣和非理性萧条的循环?是因为直觉和天性。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直觉判断一方面节省了人类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错觉思维。直觉因其敏感性、即时性和既定的模式反应,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人们的错误思维,如事后的明智偏见、过度敏感效应、信念固定、过度自信倾向等,这在股市投资决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后见之明偏见

所谓后见之明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用事件发生后的结果来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事后诸葛亮”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人们往往会忽略事后理解的天然优势,进一步贬低事后决策的复杂性和难度。事后聪明的偏见是普遍的,是人性的一部分。这种错觉让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别人的能力。

巴菲特试图避免在投资中犯这样的错误。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他犯了一个反对伯克希尔的错误。哈撒韦的投资(主要是在纺织业)给巴菲特上了很大的一课。上世纪80年代,他被迫关闭了持续亏损的纺织业务。这就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资准则,即投资那些保持一贯经营原则的公司,避免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期望自己比公司的经营者做得更好,扭亏为盈。“查理和我还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巴菲特承认道。“但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我们的成功在于专注于我们能跨越的一英尺的栅栏,而不是找到跨越七英尺栅栏的方法。”

2.过度敏感效应

过度敏感效应(Over-sensitivity effect)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和夸大刚刚发生的因素,而低估影响整个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过度的行为反应。敏感可以使人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加快反应速度,但也会增加反应范围,使反应过度。

与美国“9?11”事件为例。"9?“11”事件后,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场景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公众的神经,于是人们极大地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险性,倾向于选择其他旅行方式,美国航空业进入大萧条时期。然而,统计显示,即使考虑到“9?在“11”事件的航空灾难中,航空出行也是所有出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车出行的三分之一。过度敏感效应充分体现在股票市场的投资上。当股市上涨时,人们往往过于乐观,倾向于相信大牛市是无止境的,因此股价被过度推高。当股市下跌时,人们往往过于悲观,倾向于相信大熊市不可避免,因此过度打压股价。巴菲特认为,是人的非理性行为使得股价围绕其价值过度波动,从而带来了投资的机会。他认为,好的投资者应该利用这种现象,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1969年,巴菲特发现股市里的人都疯了,果断卖掉了所有股票,解散了投资基金),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美国股市在1973和1974大跌进入熊市后,巴菲特逢低建仓,抄底成功)。巴菲特认为,“股市的下跌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坏事,投资机会从投资的退潮中显露出来。”

3.信念固定现象

信念固定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件事建立了某种信念,特别是对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系统,就很难打破人们的看法,甚至当相反的证据和信息出现时,往往视而不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越是试图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解释是正确的,就越是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闭。

信念固定是股票投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股票投资者倾向于预测股市的涨跌和股价的波动,各种证券分析机构也通过预测股价的波动来获取收益。然而,人们往往会陷入固定信念的陷阱,忽视满仓下跌信号的出现和空头上涨因素的积累。巴菲特看透了这种误解,主张理解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认为理性的投资不应该是非理性的投机。应该说,这就是巴菲特定律的精髓——价值投资。

凯恩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解释过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凯恩斯认为:“投资是预测资产未来收益的活动,而投机是预测市场心理的活动。”对于格雷厄姆来说,“投资操作是建立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上,保证本金的安全,获得满意的回报。”一个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机。巴菲特认为:“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你所关心的是资产的未来发展和变化——在我们这里是公司。".如果你是投机者,你主要是独立于公司预测价格变化。”按照上述标准,中国股市仍是一个投机市场。

4.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是指人们在判断过去的知识时出现的智力自负现象,会影响对当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虽然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犯过错误,但我们对未来仍然相当乐观。过度自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倾向于在自己完全正确的时候回忆自己错误的判断,以至于认为这只是一个意外,与自己的能力缺陷无关。过度自信的倾向几乎影响了每个人。约翰逊的过度自信使美国陷入了60年代越南战争的泥潭。艾莉森的过度自信导致了巴林银行长达一个世纪的倒闭。可以说,过度自信的倾向是人类理性决策的最大敌人,这种倾向也容易让人产生掌控的错觉。就像一个赌徒,一旦赢了,就归功于他的赌技和远见。一旦输了,他就认为“自己差点成了,或者说是运气不好”。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赌博和买彩票在概率上是一场输了的游戏,但仍有无数赌徒和彩民因为控制的假象而沉迷其中。

真正摆脱过度自信的倾向,超越自己,并不容易。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坚信自己能够判断市场的涨跌趋势,通过“逢低买入,逢高卖出”获得收益,其收益将远远超过大盘指数的涨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统计,90%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滞后于大盘指数的增长。虽然这个统计数据就是这么明显的证据,但人们还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那部分10%的投资者,拒绝接受愚蠢的股指基金组合,认为这是对自我聪明的羞辱。巴菲特很清楚自己的局限性,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他能把握的是股票背后的公司价值评估和未来收益的预测,所以他从来不指望从预测市场中获益。

此外,巴菲特仍然坚持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他承认,他不投资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他无法理解和评估这些公司。在伯克希尔?在哈撒韦公司1998年会上,他说:“我很佩服安迪?格罗夫和比尔?盖茨,并希望通过资金支持将这种钦佩转化为行动。但是说到微软和英特尔,我不知道十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也不喜欢玩对方占优的游戏。我把时间都花在思考技术上,但我可能还是那个分析这个行业的100,1000甚至10000的聪明人。这个行业有人能分析,我不行。”

从众与群体极化

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上坚持独立思考,而且在被投资公司中重用抵抗行业惯性的经营者。

从众是指人受到他人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信念。旅鼠行动是一个典型的从众案例。这种生长在北极的小动物,每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跳海自杀。在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从众研究实验中,人类也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倾向。

从众会导致群体极化效应,即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能够强化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和信念。群体极化效应有两个原因。首先,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的行为和信念保持一致,以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第二,当群体成员对需要决定的事件没有把握时,他们模仿和服从他人的行为和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从众和群体的极化效应在人类投资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人们的投资行为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大部分投资者陷入贪婪疯狂,拼命追涨的时候,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冷静理性的抵御买入的诱惑;而当大部分投资者处于恐惧之中,拼命杀跌的时候,很少有投资者能忍住卖出的冲动。这种从众的压力是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家看到的热点板块的投资价值通常已经被提前透支了,而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会对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保持观察和跟踪。当他们的股价跌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被大多数投资者忽略)时,他们会果断吃掉。显然,这不仅需要专业水平的价值评估,还需要抵制从众压力的坚定意志和敢为天下先的巨大勇气。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曾教他从股市的情绪漩涡中抽身出来,找出大多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他们买股票不是基于逻辑,而是基于情感。如果你是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得出逻辑结论,那么不要因为别人不同意你就放弃。“你对错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而是因为你的数据和逻辑推理是正确的。”巴菲特遵照老师的指示。他不仅在投资决策上坚持独立思考,而且在被投资的公司中重用抵抗行业惯性的经营者,并将抵抗行业惯性作为他总结的12最重要的投资准则之一。在对圣母大学商学院学生的演讲中,他总结了37家投资银行失败的原因:“它们为什么会这样收场?我告诉你,模仿同龄人的行为是愚蠢的。”

基于合理数据和逻辑的理性判断,从不被别人的观点所动;他只投资自己能看懂的行业和公司,自己对公司做研究,从不依赖别人的判断。他把投资活动比作战斗。

棒球,他觉得投资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要打每一个乱投的球,而投资只需要打那些最有把握打中的球。你只需要在正确的球投出之前躺下休息。可以说,巴菲特是少数有理性和勇气从虚假信息的洞穴里爬出来,获得理性光芒的人。

信息洞穴和真相

他从不看华尔街所谓的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于到处搜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

一些外国伊拉克问题专家指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出身平民,聪明能干,通过斗争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但是,他犯了两个关键而重要的决策错误,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是入侵科威特,基于美国不会武力介入的判断;第二次是在核武器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这是基于对本国武装力量的高估。像萨达姆这样精明的人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据专家分析,萨达姆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穴居人,他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级官员垄断,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歪曲、加工和封锁信息,或者报喜不报忧,以保住官职。于是萨达姆呆在了假情报的山洞里,看不清山洞外的真相,基于假情报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是很自然的。

投资者是典型的信息山顶洞人。投资市场活跃着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公募和私募基金、证券公司、普通投资者、投资咨询机构、媒体、银行、律师和审计事务所,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每个个体都处于食物链的某个环节,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布、制造、夸大、扭曲信息。因为信息发布者“切割”了信息的内容,很多人被虚假或片面的信息操纵,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市公司高管与庄家勾结,配合庄家操纵股价,制作财务数据,发布虚假消息,最终受损的是普通散户。此外,普通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识别复杂信息,更容易上当。比如前一阶段中国计划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的收缩效应被高估,而今年上半年看似较低的CPI指数(3.2个百分点)让普通投资者低估了通胀的可能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CPI指数的构成比例不合理。

巴菲特显然明白这一点。他从不看华尔街所谓的权威证券分析,也不热衷于到处搜集影响股市的小道消息。他也不会每天紧张地盯着盘面的变化,这让他的投资工作非常轻松。有时候他甚至一边工作一边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股市崩盘的那一天,他甚至无暇关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应对人性的弱点

尽可能推迟投资决策,避免一切冲动的决策行为,应该是保持理性和明智的有效途径。

客观来说,直觉、从众等人性并不是绝对的缺点。我们的主观经验是构成人性的物质,是人类关于艺术和音乐、友谊和爱情、神秘和宗教经验的感情来源。但必须承认,上述人性会造成妄想思维、错误判断、错误行为,这在投资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巴菲特法则的核心不是他创立的12投资法则。任何所谓的投资道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效,只有背后真正的原理和规律才是永恒的。巴菲特在投资活动中克服和利用的正是这种永恒的规律和逻辑。人性之所以叫人性,是因为它来源于自身,难以克服,但还是有办法应对的。人可以从态度、反思、试错、时间四个维度修炼自己,克服人性弱点,获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首先,正确的态度是克服心理弱点的基础。

我们应该正视和承认人类是有局限性的,而这种自我的谦虚和对人类能力的怀疑才是科学和宗教的核心。社会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对此有精彩的论述。“科学还包括直觉和严格检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幻想中寻求现实,需要开放的好奇心和冷静的头脑。以下观点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批判而不愤世嫉俗,好奇而不被欺骗,开放而不被操纵。”在投资活动中树立这种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极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不能尽早发现环境的变化和新规律的形成,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信息,就很容易被别人欺骗和操纵,从而陷入无数的投资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点的方法。

正如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反思和总结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是提高投资活动和投资决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认识到“任何单一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非常复杂。任何真理如果脱离了与之互补的真理,就只能被视为真理的一部分。”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资决定之前,不要先入为主,过于自信。一定要站在反对这个投资决策的角度去思考,尽量提出反对的理由和理由,或者咨询其他投资人的意见,尤其要注意反对者的意见。这种反思和多重思考,会极大地改善、丰富和修正你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决策的质量。

第三,试错是克服心理弱点的一种手段。

人类是有限理性的,投资市场复杂多变。人们不可能穷尽投资决策所需的所有信息和法律。因此,检验投资决策正确性的有效手段是试错,对可能的投资方式和对象进行尝试投资,将投资方式和方法付诸实践进行检验。试错的诟病可能在于两点:一是试错成本太高,二是投资的时效性,在发现投资机会时已经丧失。对第一种批评的对策是,在投资决策被确认有效时,减少试错的筹码,进行大的投资;对第二种批评的回应是试错测试对象的选择,不是具体的投资对象(比如具体的股票),而是投资规律和哲学的测试(比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资规律)。

最后,掌握投资决策时间是克服心理弱点的补充。

人类的心理本质是对时间极其敏感的。在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性趋于由强变弱,理性趋于由弱变强。大多数人的错误都是一时冲动造成的。人往往会一时冲动做一些事,事后后悔。这主要是因为在事情刚刚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夸大导致事情发生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导致思维偏差和决策失误。这在人类的投资活动中也很常见。涨跌会极大地刺激人的神经,调动人的情绪,使人有买卖的冲动。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的投资决定通常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推迟投资决策,避免一切冲动的决策行为,应该是保持理性和明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