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乡村未来社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如何用智慧村等技术支撑系统建设农村未来社区?
用新技术提升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系统。培养新型农民、推广新技术、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成为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因为新技术可以最大化三次产业融合的附加值;
依托新技术构建城乡均等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水平。针对农村社会分散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建立以县为中心、以镇为重要连接点、以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新型民生服务体系;
克服农村人口外流的局面,形成农村社区人口的聚集效应。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明显体力化,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多元化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农村社区短期旅游或居住。
更多精彩观点
01农村未来社区建设主题
及其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2019 1月,浙江省率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浙江将启动未来社区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同年3月,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标志着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整体来看,浙江省基本将未来社区建设限定在城市社区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浙江衢州率先将未来社区建设延伸到农村,拉开了未来农村社区建设的序幕。
01主题关联
在农村未来社区建设主题的具体思路上,浙江衢州规划设计提出:“农村未来社区是以面向未来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品质生活’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社区形态,是‘生产、社会、人文’聚合的现代化平台。从“村”到“社区”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村住宅改革的高级形式。衢州提出以“人口净流入+三产融合增加值”为综合指标的“邻里、风貌、产业、交通、教育、医疗、文化、治理”的系统设计,聚焦具体农村人群,通过改革、发展、民生的高度融合,达到提升创业、回归自然的目的。
浙江省衢州市选择了衡量农村社区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最关键的两个核心指标,触及了城乡一体化最棘手的两个问题,即:如何在农村社区保留一定数量的动态人口,以克服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何通过三次产业融合实现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村活力?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如何开发农村文化资本和生态资本,并将其呈现为城乡互动的重要资本中介;
02技术协会
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未来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或缺的。纵观历史,后发现代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技术背景是交通革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更加灵活的交通系统和私人汽车的增长促进了人口和资本从城市地区的分散和分散,也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可以同时被称为城市的‘创造者’和‘毁灭者’。”
如果我们认同上述分析,就会发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技术更加丰富,高铁、高速公路、互联网、能源技术以及农业生产的诸多创新技术等时代新技术,必将使今天的农村未来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发生一系列新的、更加根本性的变化;
03社会形态相关性
特别是在新世纪科技剧变的背景下,无论是城乡一体化还是农村未来社区建设,其实都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社会功能判断。两者的发展、互动、交叉,实际上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例如,卡斯特指出,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社会形式。这些过程的结果是,人们在三个领域感受到深刻的变化——新社会结构(网络社会)、新经济(“信息资本主义”)和新文化(“真实虚拟”的互联网文化)。信息时代,经济、社会、文化都被无所不包的“网络逻辑”所统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网络化逻辑的传播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过程中的活动和结果”。基于上述判断,学术界对网络社会的理解从来就不缺乏所谓的社会维度,认为“从技术维度上,网络社会被定义为由互联网技术的连接而创造的虚拟的数字社会;从社会维度上,网络社会被定义为以网络为核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整个人类社会的新形态。”可见,城乡一体化不再是城市和乡镇的简单相加,而是预示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发生。
02农村未来社区:
技术支撑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新平台
毋庸置疑,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支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没有特定的社会空间和组织形式,技术不会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需要若干社会实体形式作为中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当前我国长三角农村未来社区建设为各种新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支持和支撑,使城乡一体化能够通过未来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形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平台和运行模式。有学者将农村未来社区的具体运作方案总结为“4+1+X”的规划策略。其中,“4”代表四个农村系统规划,即空间、产业、民生、治理四个系统,代表农村未来社区的各个维度;“1”代表1智慧村支撑系统,为农村未来社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X”是基于以上五大体系和“人文、生态、数字化”三个价值坐标。
用新技术提升农村社区的生产和生活系统。
从历史上看,19世纪蓬勃发展的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改变了传统的城乡结构,使得城市成为现代文明的中心,而农村则成为边缘化的存在。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中,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从业人员必然越来越少。如何提高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成为问题的关键。从东亚的经验来看,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就开始探索将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提升农村生产能力的途径。1979年,日本兴起的“一村一品”被称为“1.5倍工业”,意思是将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一些元素嵌入到农产品中。到1993,日本著名农学家森村提出六大产业。其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如果把第一产业农业看成1,第二产业看成2,第三产业看成3,那么就可以形成1 2 3=6和1+2+3=6的公式。
可见,六大产业的概念实际上是1.5产业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其实质性意义在于: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效应。上述日本的做法在中国被称为“三次产业融合”。“三次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来说属于产业融合。它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的产业边界模糊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刺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是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是县及县以下,关键是创新。”可见技术创新不可或缺。
为此,培养新型农民、推广新技术、促进农村创业创新成为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因为新技术可以最大化三次产业融合的附加值。此外,“通过当地的产业形式,增强其与三农的关联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人口外流,使部分中年妇女和老年人实现了就地就业;通过产业联动,促进城乡之间的沟通。”
与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相比,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更为广泛,包括网络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其中,网络技术在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农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产业园,推进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完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民提供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从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以电子商务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突破了农产品流通中的诸多壁垒,建立了超时空的流通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新能源技术直接关系到农村社区的生态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功能上看,农村能源技术正在从传统的能源服务向生产服务、生活质量服务和环境服务转变。”
依托新技术构建城乡均等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服务水平。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往往伴随着“反城市化”。从“反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来看,以现代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反城市化”主要是在城市化高度成熟、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或一体化的前提下实现的。相比之下,后现代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由于缺乏系统、持续的投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在这种背景下,未来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补短板,这就提出了农村社区化的问题,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弥补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乡村建设行动”,强调了农村公共服务硬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
依托新技术,建立以县为中心、以镇为重要连接点、以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要建立农村与城市的密切关系,还要建立农村内部的结构关系;
2
针对农村社会分散的特点,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建立* * *享受的新型民生服务体系;
三
社会关系体系的建立。“建立以相同兴趣爱好为目标的社区组织,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邻里活动。鼓励多元化参与* * *建设。鼓励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文化元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体现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村民、居民、游客、志愿者、新型经营主体、非政府组织、政府、投资者等多元主体参与* * *享生活体系建设。”
克服农村人口外流的局面,形成农村社区人口的聚集效应。
如前所述,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衰落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似乎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规律。正如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所说,对于农民来说,城市是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石,它必然会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从而提出一个农村社会为什么可能的问题。因此,未来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努力使农村人口保持适当的密度。
1
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明显体力化,使得老年人和妇女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村屋、农家乐等新的经营形式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妇女和老年人实现就地就业,甚至吸引了部分年轻人回流农村,实现了年轻人回流,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
2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具有人文情怀的多元化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农村社区旅游或短期居住,导致农村社区出现“杂居”现象,其人口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未来社区规划方案将农村人口构成概括为“老乡”、“老乡”、“新乡人”,提出“农村土生土长的“老乡”作用不可忽视,主体地位不可缺失。了解‘老乡’的思维方式,顺着他们的思路走,自下而上的衔接起来,激活农村本身的造血功能。增强当地居民在莲花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利,让当地人民有归属感,成为莲花社区真正的主人。充分尊重居民在农村的主体地位,理解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引进和留住回乡和新乡人,是推动农村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让外来创业者重建回乡情怀,成为农村发展最好的援助。实施头雁归来、乡村帮扶、村巢引智计划,吸引更多有情怀的人才到荷花来,让广阔的乡村天地成为乡村官员创业的热土。”
三
城乡之间“两地生活”的现象出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空前活跃。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曾专门讨论过近年来东亚国家进入新世纪后的城乡“两地居住”现象。“一些追求生活情趣的社会精英和新中产阶级对这种介于城乡之间的‘流动居住’生活方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即除了在城市拥有房屋外,还在农村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房屋,采取流动居住的生活方式。”这种“两地生活”现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体验和城乡社会的“对流”。作为载体,城乡之间的人口才有可能形成正常的互动。
新技术支撑背景下城乡对流机制的建立
告别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传统格局。
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工业主义及其技术体系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并依靠工业技术以新的形式将城市和乡村连接起来,形成了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整体格局,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实现现代化和赶超发展,主要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工业社会,而农村资源则单向吸收,使农村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形成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城乡一体化往往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是,无论是后发现代化国家,还是先发现代化国家,城乡一体化无非是“城”与“乡”的一体化。因此,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改变城市中心和农村边缘的传统思维,建立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平等交换,“城”和“乡”都应在现代社会体系中获得真实而恰当的地位。
新技术如何帮助农村社区建设升级?
近年来,社会各界围绕新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研究重点是:如何借助数据技术和交通技术打破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割,将农村与城市连接起来,依靠新技术实现城乡之间的一种全球沟通,甚至跨越国界;如何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整合,为城乡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提供最重要的支撑;如何通过一系列农业生产新技术,使三次产业融合成为现实;如何通过新能源技术建立可持续、绿色、宜居的农村社会?
近年来,中国长三角地区启动的农村未来社区建设,通过各种实质性的乡村振兴行动,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硬件基础设施,缩小了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同时城市所不具备的生态、环境、文化等农村优势被激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远程办公和在家科研教学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由此,通过农村未来社区的建设,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始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新技术整合资源,打破壁垒,进一步消除城乡分割,实现农村发展升级,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探索的关键问题。
新技术支撑下的城乡一体化社会逻辑。
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体现了城乡社会系统的结合,在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实践中,新的技术指标不能作为单一因素直接发挥作用,而必须与社会要素深度结合。当然,这些社会要素不可能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往往是通过城乡社区组织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的。从目前东亚乃至全球的乡村振兴进程来看,其经验是,只有将技术深度嵌入到农村社区的具体发展过程中,才能通过提高农村社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开辟道路。一般来说,城市未来社区建设往往与城市更新直接挂钩,构成一系列可操作性、计划性的选择。
农村未来社区虽然具有更新的特征,但其更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城市更新不同。它的更新往往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继承与更新的结合。浙江衢州率先将未来性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过程,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村未来社区建设的理念。如果说工业化初期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主要是将国家发展的资源集中在城市,那么今天,以网络信息和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为突破城乡界限,打破工业化初期建立的城乡壁垒,进而实现城乡重新融合提供了条件。
农村未来社区建设背景下城乡对流机制的实现。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框架下,城乡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使得农村发展处于落后状态。因此,在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真正意义上提升农村社区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话题。强调农村未来社区建设对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主要是因为城乡一体化不能凭空实现,而要以一定的空间和平台为载体进行。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城乡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对流沟通,主要表现在不仅农村人想去城市工作,城市人也愿意进入农村,让城市人和农村人双向流动。这种双向流动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支持。从而真正意义上打破了农村社区的传统封闭,与外界建立了真实而有意义的多重联系。
总之,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先行者,中国长三角地区正在进行的农村未来社区建设,为各种新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平台和运行模式,为新时期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机遇。
作者: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微信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