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顾城的诗《无名的花》全文?急迫的
野花,
星星,点点,
你想丢掉的纽扣,
散落在路边。
它没有菊花,
金色卷发,
没有牡丹,
精致的脸,
它只有很小的花,
细细的枝叶,
放淡淡的香味
融入美丽的春天。
我的诗,
像一朵无名的花,
伴随着这个季节的风雨,
悄悄开进来
孤独的人......
鉴赏:1976“文革”的结束,使得诗歌创作和诗歌“想象”逐渐真实。但如果只看其后时期的诗歌创作和发表,可以看出历史记忆的清除还是一个过程。这不仅为“归来诗人”、“归来诗人”等诗史称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为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历史机遇。
80年代形成诗歌写作阵营的诗人主要来自两个诗歌“群体”。即一类是“复出”诗人,一类是“青年诗人”。“复出”诗人主要表现了当代整合时代,尤其是“文革”时代的历史经验。所以,广义上的“复出”一代,不仅仅是“归来的一代”,更是对更早历史记录的改写:19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1950年代“胡风集团”牵连的“七月诗派”,1957反右斗争中的“右派”。它们在主题和情感上都表达了一种“海归”的身份认同和反思意识。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诗学观念的长期束缚,绝大多数“复出”一代诗人表现出“后劲不足”,而少数保持创作活力的诗人更多体现为拒绝一种历史思维,不断超越自我。相比较而言,“年轻一代”诗人发挥了巨大的诗歌想象力,他们的出现,尤其是“潜力作品”的重新出现,填补了“文革”时代苍白的诗史。
自从诗人巩留发表了他看到顾城的《无名之花》而“颤抖”的感受并提出质疑之后,围绕青年诗人创作的讨论和争鸣就成了当时诗坛的一个“热门话题”。5月7日,1980,在《光明日报》上,由评论家谢冕撰写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是开启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诗歌论争的重要“导语”。接着,围绕谢冕、孙绍振、徐静雅发表的三篇文章的争论:面对新的崛起,崛起中的新美学原则,崛起中的诗歌群体,即所谓的“三个崛起”,对“朦胧诗”的产生和迅速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顾城的创作在整体上与“朦胧诗”精神是相通的,但他很快转向了“童话诗人”的创作,这使得他的写作道路与其他“朦胧诗派”并不完全一致。
这首诗明显流露出一些沉重而微妙的优雅情怀。诗人以愉悦的心情欣赏《园冶》中的野花景色,体味诗人诗歌之外的情怀。
于是有了诗后记:把读者带入纯野花的赞美中,期待人们度过一段时间/我的诗,像一朵无名的花,随着季节的风雨,在孤独的人群中悄然绽放。稚嫩的笔,朴实无华的思想,写得恰如其分,细腻入微,使思想光辉灿烂,美不胜收。
再看这首诗的时候,顾城已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当我想起这首诗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