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的歌曲背景
1940是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不久,日本侵略者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猗专员张力元为首的顽固派经常破坏抗日根据地。
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来对抗我们抗日军民。为了扫除抗战的障碍,我出钱请东工委、行政处对黄沙会的会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武力解决。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康新生支部参加了山东省临沂地区垛庄南山地区的反顽战役。学校艺术团总编导李林、团员阮若珊受导演袁成龙之命,在当地花鼓调的帮助下,在费县白石坞村创作了歌曲《反抗黄沙节》(沂蒙山小调前身)。
在反顽战役的政治进攻阶段,这首歌在瓦解敌军、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受到了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扩展数据:
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集谱曲并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广泛收集渤海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民间戏曲、民间器乐等,其中不乏民间曲调,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1950年5月,渤海区撤销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光宗、李瑞云、王印权、王音璇转入山东省军区文工团。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为沂蒙山小调的定型唱法和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山东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的《山东民歌集》1957,收录了李光宗、李瑞云、王印权等人收集改编的《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终于定稿。
百度百科-沂蒙山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