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农村小学教师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社会知识都有一定差距。城市小学生在文化丰富的城市里往往能看到新鲜事物,见识广泛,而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偏远的农村,每天面对的是田野、山川、河流,视野狭窄。所以,做一个好老师很难,做一个好的农村小学老师更难。我在农村小学教了几年书。凭着几年的农村小学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做好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农村小学教师,要有“五心”。
1,恒心,人贵恒心,尤其是作为一个农村小学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端庄和善良的。如果他像犯人一样对学生忽紧忽松,学生有好有坏,很难长期管理。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父母忙于农活,无暇顾及学业。大部分都是老师管理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好习惯来自于老师长期的鼓励和引导,来自于老师坚持不懈的培养和训练。
2.别出心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每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样。我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这方面,我一直坚持做两件事:(1)写教学反思,总结本周上课情况,有哪些值得继续用的,有哪些不适合需要改进的。(2)研究孩子的弱点,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孩子来我们这里是为了学好知识,我们应该提供负责任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发挥一对一辅导的最大优势——个性化。
3.用心。除非你用心去做,否则什么都做不好。在课堂上,我坚持做到:好好听课。因为我们每节课花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农村小学的教具也比较简单,所以不能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注意力最多在20分钟左右。所以,我把上课变成小收费,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聊了。(2)上课时要有讲解和练习,练习一定要推而广之。老师不能满堂灌,不要老是讲,学生的思想已经在九霄云外了。
4.热情。我用这种热情和父母交流。我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纪律不是很上心。只有走进家长,才能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经常联系家长,你给家长传递的信息至少是对孩子的关心。你注意了家长就放心了。学习进步了,大家发短信表扬一下吧;这几天学生过得不好,大家都打个电话问问原因吧。
5.爱情。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农村的孩子尤其无辜。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学生,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和你更亲密,信任你听你的话。
第二,做好农村小学教师,要努力成为一名全才教师。
我国已经进行了几年的课程改革。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对语文教学深有体会。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语文性的结合。这些特点在新教材中表现出来了。因此,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1)搜索资料,广泛阅读。相对于城市,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教师必须注意查找资料,广泛阅读,在讲课中渗透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在给予合作探究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问题有丰富完善的回答,这样学生才会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同时也要注意文本阅读教材的广泛性,让教材承载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还会接触到注入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许多背景知识和未知领域。如果老师无知,知识面狭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力不从心。
(二)多才多艺,就语文课而言,重在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听懂、说清楚、读透彻、写生动、写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乐于探索。比如我教课文《海底世界》在黑板上刷几笔。教高二语文“春天在哪里?”,我唱了一首《春天在哪里》让学生理解思想内涵。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生动的语境是非常必要的。除了电教手段有限,老师可以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赏心悦目的图文信息,我也把课文编成剧本、故事。让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语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有趣。
(3)多思考,勇于创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好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多开展综合性的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体验和感受学习的实用价值。
第三,做好农村小学教师,要善于发挥农村优势,拓展农村小学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平台上,农村学校在条件课程资源上处于弱势,但在物质课程资源上优势明显。因此,我们的农村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乡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如何开发学校课程资源,让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成为学生生活的地方呢?
1,拓宽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各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拓宽思路,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灵活、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发挥有限的功能。以语文课程和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多重功能。比如《理想的风筝》一课,说他的风筝各种各样...于是老师们把科技活动课上同学们精心制作的风筝请到了课堂上:有最简单的“屁帘”,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好的是三五只黑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第二人生》。孩子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行之有效的成功学习方法、自己的游戏,都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机会。比如《保护庄稼,保护军人》课上,青蛙对于城市里的初二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农村里的青蛙却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老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收集有关“青蛙”的信息,可以亲自去田间地头,问问父母,或者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经过收集,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了解到青蛙是蝌蚪,是人类小时候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们的知识。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理。学生的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眼中有资源,心中有教育,处处有课程资源。在利用学校资源的同时,也要发现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乐的课程资源,把学习知识和理解事物结合起来。孩子出生在农家,农家种植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红薯等农作物都是熟悉的,自然对它们的外观特征和成长过程有着深刻的印象,但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和陌生的前驱”。的表面。记得去年表姐带着8岁的儿子去乡下探亲。他儿子指着路边的幼苗问:“妈妈,为什么这些水草长得这么整齐?”同姓的人都忍不住笑了,可能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城市。在我们农村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幼苗。在交本卷识字(一)第二课时,可以把课文中的“禾”字与学生所看到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外观特点和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孩子有很多知识和经验,农村生活和学习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用学生的经验来说,是理解文本和感同身受的结合。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比如旅行、辍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民宅倒塌,还有干农活、钓鱼、捕鸟、种果蔬的经历和收获。这些竞赛经历对培养学生兴趣、锻炼能力、形成合作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运用,结合学生对这些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三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解释了蒲公英妈妈、豌豆妈妈、苍耳妈妈各有各的办法让孩子“旅行”,城里的孩子不太容易理解,但农村的孩子经常看到这些植物,也许他们经常和它们玩耍。通过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对话,欣赏植物妈妈方法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唤起学生的纯情,将文体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相比城市,农村的人际交往更加纯粹和人性化。类似于杰德《少年润土》中“望瓜生刺”的农趣,“乡下孩子”农心,“下午除草”的农活,都隐藏着农村学生的天真情怀。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流淌着无限生机的“春眼”,精心疏通和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农村人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粹地表达自己,更容易使文体与自我灵魂的对话发生碰撞和升华,在口语交际中具有“纯粹”的语言镜像优势。
(3)积极开发社会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材相比,课程资源丰富、丰富、开放。社会课程资源以其特定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学生的亲身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各种信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不可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生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鼓起热情,引起重视,给学生现场指导,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际去做,用实践代替想象。比如在学习第八册《死囚小树调查报告》时,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小调查者的身份调查一些问题,比如河水为什么脏,空气污染为什么严重,以提高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民情,培养学生热爱思考。作为农村小学,学生要熟悉农业生产,培养他们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都不一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农情”报道。以深入农村生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农味”,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中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差异很大。比如,在讲授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将节日介绍到节日或习俗的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节日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还蕴含着如此多的知识,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和运用农业谚语和农业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方法和渠道很多。农民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俗话说的好。歇后语既通俗易懂,又富有表现力。如果是学习第八册,积累?在使用八本书《读书回忆》时,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向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阅览室图书馆搜索,抄下“农业语言”。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学习活动。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使学生的习题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色和地方色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放自然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指出:“各地有自然、社会、文人等多种课程资源。我们必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它们。”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使课程开发的领域“宽”,具有区域优势的资源“热”,活跃的课程生长点“链”。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好感。秀美的山川和壮美的古迹是新课改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比如,在学习完圆明园被毁、镜泊湖奇观等景区文章后,可以做以下课外延伸,让进一步的学生树立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把小镇分成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挂在校园展台上,编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团队进行传播和宣传。有同学介绍如下:“我们学校位于十万大山脚下,这里有美丽的高山田野和纯净的溪流;还有一个著名而美丽的景观——神马瀑布。神马瀑布在平龙山上,这里的风景美妙而优雅,它经常在雾和云之间。“这样,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引用传说和故事,理解传说的内涵。“传奇”是“课程资源”生成中的一个亮点。农村学生的生活简单真实,身边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传说。比如广西防城区龙符乡的“神马射尿”传说,北仑的“五指山”传说...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邻里的老人、村民请教,收集民间故事,进行整理、汇编和交流,开展以“传说”为主题的活动。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让我们的农村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农村孩子成为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