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作业论文!

30年回顾及相关问题讨论

[摘要]?文献综述表明?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目前,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偏向于主观生活质量领域,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本文梳理了生命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探讨了生命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命质量研究的不同侧重点,生命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与积累,以及加强生命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关系与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

【关键词】?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

随着社会朝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及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的全社会改革开放?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引起并推动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和探索。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仅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关系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本文在系统回顾近30年来我国生命质量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对生命质量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第一,国内近30年来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

国内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根据作者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核心期刊的统计,?从1980到2007年的10,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生活质量研究论文约有500篇。以下是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统计结果?(见表1)?。

表1中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生活质量研究的两个基本特点:

1.?三个相对明显的发展阶段。从表1最后两列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包括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总的来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到1990。这一阶段的研究数量很少。在11年,* *发表了17篇论文。平均每年有115篇。可以说,这11年是国内生命质量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1到2000。现阶段,?学习的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在10年,* * *发表了118篇论文。平均每年发表12篇。平均发表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8倍。可以说,这10年是国内生命质量研究的形成阶段。第三阶段是2001到2007年。现阶段,?研究论文数量大幅上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从最低的20多篇上升到最高的78篇。不到7分钟?在几年内?* * *发表研究论文364篇。平均每年发表52篇论文。第二阶段平均发表论文数413?时代?是第一阶段的3417倍。这个阶段不仅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这项研究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可以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2002年以前的生活质量研究,是否是探索客观的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的内容?还是讨论生活的主观质量(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基本上采用了“生活质量”的概念。只有2002年以后?才出现了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还有(主观)?幸福的三个方面并存。而且三者同等重要(其实呢?很多以“生活质量”为题的研究也讨论“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尤其是直接到(主观)?关于幸福的研究?最近两三年,已经超越了对“生活质量”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第三阶段,尤其是近几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客观)?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和研究。转向了对带有明显主观特征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研究。

除了论文数量的变化,近30年来,中国的生活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中国的生活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指标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社会统计指标草案》和1986年北京社科院的《社会发展指标与评价方法》。直到1988到1992,中国社会科学院都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这个课题上。将“生活质量”明确纳入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1]即使在2000年以后,在统计学、经济学和政府部门学者的研究中,社会指标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的研究倾向仍然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在8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南林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进行的两项生活质量研究。将西方特别是美国在生活质量研究中注重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和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传统引入中国,形成了两种视角和内涵不同的生活质量研究方向[2]。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的陆叔华教授等人和笔者都在研究生活质量。结合以上两个视角,本文重点研究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特别讨论了参照系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3]本世纪以来,沿着上述三个方向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呢?上世纪中叶由国外心理学家首先提出并推广的“幸福”(?主观?嗯?-?存在吗?简称SWB?)?研究也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这项研究也已融入生活质量研究领域,并很快成为近期研究的一大焦点。

看大局。国内对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上。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什么?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套在维度、指标、合成方法、权重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呢?研究人员使用他们自己的指数系统来比较和排列不同群体和地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这些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因此,很难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恰当的比较;?另一方面,由于该领域的研究大多采用相对宏观的、非个体的指标,因此,只能用于描述和比较样本情况,很少使用实证数据来探讨和分析影响这种客观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在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中,有两个分支,以“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以“幸福感”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两个分支的内容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也比较接近,一些研究者对其内涵、联系和异同有着深刻的理解。它们与主观生活质量的关系还不够清楚。由此,在具体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准确、不清晰、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二,对生活质量中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

1.?对生活质量概念的不同理解及其子概念的构建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区分概念是最起码的前提。它可以确保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相同的概念来讨论相同的事情。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关注什么,都构建了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还是关注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这种讨论只有在明确每个人所指的生活质量是指同一件事、同一种现象时才有意义。

对于“生活质量”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国内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生活质量的测量和评价中,有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中客观生活状况的综合反映。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所谓生活质量,是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口生活状况的综合情况。换句话说?生活质量是生活状况的综合反映。”[4]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影响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来理解生活质量,并把它看作是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反映。也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社会指标;在这个意义上衡量和评价生活质量时,研究者主要使用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指标,如衣、食、住、行。第二种理解是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生活总体水平和各种客观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南林教授等人在其论文的第一句话中指出的,生活质量的定义是“对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5]。这种观点是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理解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者主要采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衡量和评价生活质量。第三种认识是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构成的。生活质量既包括客观条件。也包含主观评价。因此,?在衡量和评价生活质量时,既要有反映生活状况的客观指标,也要有反映人们满意度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从生活质量的‘原因’上操作的,是生活质量的‘输入’;?主观指标是根据生活质量的“结果”来操作的。是生活品质的输出。”〔6〕

笔者认为?这种客观现实对生活质量概念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这一特定领域的现象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发展。同时,这也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现象的不同方面的关注。我们的任务不是判断对错。但是同时要理解这个现实?尽量梳理出有明确内涵和定义的子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便照顾到对生活质量现象的不同理解。也有助于不同研究者明确自己研究现象的内涵和侧重点。

2.?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在英国文学中?与“生活质量”、“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这些概念相对应的词就是质量?的?人生,?主观?嗯?-?存在吗?人生?满足感.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主观生活质量在外国文学中很少使用?(?主观?质量?的?生活)和“客观生活质量”(客观?质量?的?生活)?的概念。换句话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更多使用“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概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有这样的情况:?国外的“生活质量”概念主要对应的是我国的“主观生活质量”概念。也就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况和条件的评价。其测量指标主要是“认知”层面的“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国外的“生活质量”概念,对应中国的“客观生活质量”的含义,早已演变成“社会指标”?(?社交?指标)?的内容?并且越来越淡出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成为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指标。

至于对“幸福”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幸福和衡量幸福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特殊的心理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幸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但它与生活质量不是一回事。研究幸福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Diener指出?“作为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不同的维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 "生活满意度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一个认知因素,它是一个更有效的确定性的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另一个因素。”[7]按e?迪纳?幸福的定义(?SWB)?生活满意度包含在。所以呢?生活满意度已经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所以呢?国内有研究者将生活满意度归为“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并认为,“一般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定领域满意度。" 〔8〕

总而言之,?社会学的生活质量研究和心理学的幸福研究。大家都把“生活满意度”作为自己的内涵和衡量指标,正是在“生活满意度”上,两者形成了交集和联系。但尽管如此,他们鲜明的学术背景所反映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特别是两次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这也是我们在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生活满意度的测量相对直接,也相对容易。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中李克特形式的评价问题进行测量;对幸福的衡量是相对间接和困难的。研究者经常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来测量。在应用中?生活满意度的测量更多的用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幸福的衡量可能更偏向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研究。另外,因为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们对理想状况与现实状况差距的主观认知和评价。所以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参照系在这一评价中的作用和功能。无论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还是对生活各个具体方面的满意度,都与客观物质生活条件本身有关。同时也与三个主观参照系有关。这可能是生活满意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三个参考系是:(1)?以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作为比较的基本参照系;?(2)?以身边人作为比较对象的横向参照系;?(3)?以过去和以前的情况为比较对象的垂直参照系。任何现实情况都必须在一个或多个参考框架中评估为“满意”或“不满意”。

3.?生活质量研究的两种视角

生活质量研究可以说有两种不同的起源:?一个是关注人们客观生活状况的社会指标的研究。另一种是关注人的主观感受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这两种不同的起源决定并形成了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两种不同的生活质量研究观: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以衡量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政府部门、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更注重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因为统计领域研究生活质量的目的是确定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和小康生活的标准,在当时,吃、穿、用、住的消费是绝对主导的追求。因此,几乎所有的统计界都使用反映客观物质条件的社会指标,如消费、收入、食物、衣服、使用、住房、交通、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社会服务、身体健康等,来衡量居民的生活质量。”[9]与此同时?该领域的研究也将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指标。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经常与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一起讨论。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对重视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他们更关注人在社会中的具体生活状态,关注人对具体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关注与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只有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中,才能有反映人们主观感受和评价的主观指标。而从这个角度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其目标不仅包括改善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还包括促进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向积极、满意的方向发展。

4.?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5.?衡量指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与指标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之间的矛盾

在生活质量的研究中,一个基本的任务是建立合适的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然而,?这项任务也是科研人员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点。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概念测量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测量指标的可比性、指标所涉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方面。比如为了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水平(客观)?为了衡量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人员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外国文学中,知名的综合指数应该是首推莫里斯建立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我)?。"“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简明而全面。已经被很多人接受了。用于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或生活质量变化,甚至推至全球估值模型。”[10]但是因为这个指标只包含三个指标,?即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所以只反映了最基本的健康和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没有区分指标重要性不同的权重。所以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用这样的指标衡量生活质量,太简单了。通常研究者会结合国内的情况和自己的分析。选择更多的方面,更具体的指标。比如说,?一些研究者建立了包括五个方面和八个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数。其中涉及到教育(识字率,入学率)?健康(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营养(供热)?平等(收入分配)?、环境(安全用水人口比例)等。;?【11】有研究者建立了就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贫困、消费、健康、教育、环境、城市化等34项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12]其他研究者建立了包括收入、教育、消费、娱乐、健康、住房、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3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13〕

在这个看似追求测量指标全面性和完善性的过程中,研究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可比性问题。以及不断扩大的指标体系与信息可获得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研究者追求的是全面和完美。它经常限制和损害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及研究材料和数据的可用性。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生活质量还应该包括住房、交通、生活服务、社会秩序和精神时尚。然而,由于作者试图从全球视角构建生活质量指数,然而,在从全球视角构建指数时,却受限于指标的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很难选择合适的指标来代表这些方面。只能暂时支付。”【14】如果只用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三个指标,?所以呢?无论是中外社会生活质量的比较,都非常容易比较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这三个指标所需的数据在各国的统计中都有。然而,?随着研究者指标体系的不断扩大,具体的衡量指标也越来越多。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也降低了。在许多情况下,一些指标所需的数据也无法获得。

6.?研究综述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

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许多研究者在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前,很少注意回顾前人研究的已有成果,尤其是已有的理论观点。因此,?研究起点不高。与之前的研究很少有理论上的对话。比如说,?关于幸福(?SWB?)?西方学者威尔逊在近半个世纪前提出了两个关于个体差异的理论假说。而西方的后续研究也表明“外部和客观变量对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影响挺小的。人口统计项目(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只能解释SWB不到20%的变化,外部环境只能解释SWB?15%的变化。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研究人员转向内部因素,威尔逊的第二个假设,来解释主观幸福感的可变性:?个人的内在建构决定了如何感知生活事件,从而影响幸福体验”[15]。但是国内也有学者在讨论SWB?解决问题,更常见的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幸福状态。同时呢?还是用自己的数据来分析外部环境变量和人口背景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不考虑以往的研究结论,而是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尽量回答与以往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问题。

不重视研究综述的另一个表现是,同一主题的许多研究在具体测量指标的选择上是不同的。结果导致研究结果无法相互比较。比如生活的主观质量也有研究。有的研究者用“生活满意度”来衡量,[16]有的研究者用“幸福感”来衡量。[17]至于为什么选择某个指标,研究者很少讨论。一样的,?对于不同研究得出的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研究者也不进行讨论,使得不同研究的结果对于帮助人们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作用不大。比如说,?“近年来,怎么样?中国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讨论。由于幸福感测量、样本选择和分析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曾慧超和袁岳(2005)?,?罗楚良(?2006?)?使用显式变量来衡量幸福,调查问题是“总体而言?“你现在快乐吗,”得出结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强于城市居民;邢(2006)?使用潜变量测量幸福感,调查了10个方面,涉及满足感、自我接纳、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平衡、社交自信、成长进步、目标价值、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体验。得出城市居民幸福感强于农村居民的结论。“[18]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说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那么对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自然就有一个谁的研究方法相对科学,谁的结论更接近这个客观现实的问题。但是呢?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在进行过研究但持有不同结论的研究者中引起严肃的讨论。没有引起该领域相关研究者的重视,造成了一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互不讨论的局面。

7.?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关系及其相关机制的综合研究。

总的来说?中国近30年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研究?我们的研究范围明显扩大了。尤其是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在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上表1的结果显示?从2000年开始的短短几年间,就有200多篇研究论文致力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约占国内近30年所有生活质量研究论文的40%。这是一个非常快的发展势头。然而,相比之下,生活质量研究的第三个方向,即结合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没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知道?专业领域的不断分化和融合,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主客观生活质量相对繁荣和深入的专门研究基础上,开展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这将是国内生命质量研究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这一综合性研究的开展和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也将极大地提高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詹天耀,等等。?生命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随笔。1997,?(6)?;?潘祖光。“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浙江社科?1994,?(6).

[2]南林,等等。?生活质量的结构与指标[J].社会学研究?1987,?(6)?;?南林?等等。?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结构模型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1989,?(4).

[3]卢淑华,等等。?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2,?(1)?;?在风中欢笑?等等。?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索引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0,?(4).

[4][10][11][14]冯编辑。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4,?64?-?65,?64-?66,?66.

[5]南林,等等。?1987.

[6]卢淑华,等等。?1992.

吴明霞。近30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动态?2000,?(4).

兴詹俊。衡量幸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

[9]江青。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金融科学?2004,?(1).

赵,?等等。?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分析与预测[j].管理世界?2006,?(3).

上海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统计?2002,?(12).

[16]李颖。天津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3,?(3)?;?张磊。自我认知与社会体验——城市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研究[J].青年研究?2006,?(4)?;?尹艳敏。?中国西部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6,?(2).

兴詹俊。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J].社会,?2006,?(1).

孙凤18。性别、职业与主观幸福感[j]。经济科学?2007,?(1).

仅供参考,请大家自己学习。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