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形势
按照西方文明国家的逻辑推理,如果利比亚的反政府武装组织被认定为合法武装组织,那么西方国家的反政府武装组织也应该是合法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从事恐怖活动的组织都是合法的,“本·拉登也变得合法了”。全世界人民最好都行动起来,响应这些强盗的号召,拿起武器反对政府,推翻外国列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避免这些充满人道主义,有野心,吃饱了没事干,不搞劫掠的侵略者,披上节能减排的外衣, 而且喊着减少二氧化碳的口号,却不在乎地球不够热,在别的国家扔炸弹,制造温室气体,破坏地球资源。 石油,一种消耗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他们是披着羊皮的狼”才是真正的世界上最大的怕乱的恐怖分子。这就是有人曾经说过的“美国万能的逻辑。”
卡扎菲没有用恐怖行为侵略其他国家。他没有炸伦敦的“公共厕所”,也没有炸“法兰希”埃菲尔。他只是忍气吞声,接受了北约轰炸的答案。
在古代,人们认为用棍子抢劫住宅和房屋是“强盗”。然后西方列强用炮弹轰炸了一个没有还手能力的主权国家。应该说他们与其说是强盗,不如说是强盗,他们的相似之处都是抢劫财物。前者是劫财不杀人,后者是指醉鬼不醉,先披着羊皮杀人,再掠夺利比亚的石油。
真正的人道主义应该为利比亚人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而西方所谓的“人道主义”却向利比亚输送破坏和杀戮,这是与人道主义相违背的,因为“人道主义”和“杀戮”是对立的。
八国峰会的内幕让我们想起了过去八国联盟对中国的侵略。妥协不能达成愿望,只有反抗才能赢得曙光。
人在做事,在看。日本人在二战中杀人。为应对日本海啸,美国龙卷风泛滥。
2、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大国对比的基础上,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的形成。随着一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矛盾和利益的变化,国际关系的格局将不可避免地被调整,甚至被彻底打破。因此,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力量对比的变化,力量对比包括经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个一流的强国,可能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有的在其中一个方面更突出。
一、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从19世纪初至今,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四种局面,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世界格局多极化。
1814 ~ 1815期间,打败拿破仑的欧洲各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这次会议是由俄罗斯、德国、奥地利和英国操纵的。会议通过了恢复封建秩序、限制法国复兴、划分法国殖民地、重划欧洲版图、维持德意分治等决议。从而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为了巩固这一体系,先后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旨在镇压欧洲和一切革命运动。维也纳制度体现了欧洲专制君主以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反对社会进步,肆意践踏弱势族群的利益。然而,通过召开会议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使现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维也纳体系矛盾重重,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勾结、相互竞争在所难免。19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革命运动动摇了维也纳体系,使之崩溃。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规定的欧洲版图,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不断受到冲击和严重动摇。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的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一战后,战胜国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括三个方面:(1)巴黎和会及其盟国和参战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包括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保加利亚的《纳伊条约》、土耳其的《塞维利亚条约》和《洛桑条约》)。(2)国际联盟的建立。(3)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问题的悬案条约、附约、九国公约)。在凡尔赛体系中,战胜国的要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凡尔赛条约》第231条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当承担战争责任,这实际上使战胜国向战败国的赔款要求合法化,所以条约规定德国等战败国应当向战胜国支付赔款。(2)对德国领土和军事实力的严格限制,分割德国殖民地,将德国在中国和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满足了法、英、日的一些要求。(3)恢复波兰,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独立,部分尊重了民族自决权。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 * *屠杀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反对各国人民革命过程中达成的临时妥协。这种制度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激化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具体来说:①凡尔赛体系是以对战败国的掠夺为基础的,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矛盾的激化。经济潜力巨大的德国绝不会容忍凡尔赛和约的打压。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长,它必然会拒绝履行和约,直到撕毁为止。(2)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这也是削弱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因素。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之间妥协和分赃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和世界霸权之间的矛盾。法国不满巴黎和会没有完全实现其肢解和奴役德国的计划。为了巩固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法国继续采取削弱德国的政策。而英国则继续在欧洲大陆推行抑法扶德的平衡战略,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支持德国,希望削弱法国的地位。美国不愿意在巴黎和会上失败。它置身于凡尔赛体系之外,在欧洲扶植德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与日英展开新的竞争。由于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遭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中国爆发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代表没有签署和约。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土耳其人民埋葬了塞维利亚条约,打开了凡尔赛条约的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战败人民的革命斗争强烈冲击了凡尔赛体系的基础。正如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一样,华盛顿会议也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矛盾。日本对华盛顿会议的结果并不满意,这预示着日美矛盾必然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决定了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随着国力对比的变化,战利品分配不均导致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和新的帝国主义争霸战争。
雅尔塔体系是指从1943年底到1946年初,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雅尔塔会议期间,主要大国,主要是美苏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关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包括: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三次国际会议的协议,战后初期东欧领土的变化,德国的分治,联合国早期的活动,与大国相关的远东势力范围的安排。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双方的冲突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更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主要的斗争方式是冷战。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有各自支持的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美苏冷战对抗的标志是: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形成,欧洲中央情报局的成立和1950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经济上,提出马歇尔计划,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经历了冷战、冷战与缓和的交织,美国进攻苏联、美苏对抗、美苏互攻互防的演变。雅尔塔体系的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斗争与协调为中心,贯穿冷战始终,但战略态势互有变化;美苏在很多热点都有全方位的对抗,但从来没有面对面的热战。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战后初期的国际力量对比。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冲击了雅尔塔体系,削弱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首先,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成为历史舞台上的独立政治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比如在联合国,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其次,日本和西欧的重新崛起,使美国主导资本主义世界的局面逐渐转变为美日西欧三大经济中心。东欧国家的独立倾向日益增长,两极格局的基础终于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特别是1991苏联解体,东西方冷战结束,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抗为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最终解体,世界政治进入新阶段。
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是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结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格局转变期的特点是:(1)这种格局转变发生在和平的条件下。过去世界格局是通过战争进行的。一战打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格局,在战胜国的安排下形成了凡尔赛体系。二战打破了法西斯集团和反法西斯集团的格局,在战胜国特别是美苏的安排下形成了雅尔塔体系。(2)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会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渡期。(3)在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什么新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因为:(1)两极格局已经结束,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称霸世界已经力不从心。(2)当今世界,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四大势力,没有一个能作为独立的一极与美国抗衡。所以,新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如果按照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1.第一个时期是从17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时候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殖民扩张初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英国首先打败了西班牙,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和荷兰发生了三次战争,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占领了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英国与法国进行了多次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领土。在漫长的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夺取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与瑞典之间新兴起的北方战争和普鲁士、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俄罗斯的彼得一世和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为对领土的占领,这与英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不同。同时,这种扩张更具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这一时期大国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比如普奥,既有战争,也有联手瓜分波兰。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18世纪法国大革命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对国际事务影响很大。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形成反资产阶级革命联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法国大革命中,普奥首先组建了干预军。失败后,英国为了与法国争夺中东利益和海上霸权,组织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干涉法国大革命。第一法兰西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反法同盟的关系是新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封建势力关系的延续,巩固和发展了新政权。法国与后期反法同盟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霸权特征;对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攻击是侵略行为。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建立了第一个具有一定现代意义的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欧洲列强俄国、英国、波兰、奥地利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一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封建专制国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多极平衡结构,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19世纪中叶,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引发了一些局部的国际战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法俄争夺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的过程中,也有复杂的国际关系。德国统一的过程包括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与普法的关系。《复兴》主要体现了奥地利与意大利、意大利与法国、法国与奥地利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入帝国主义和国际关系阶段:19年底,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英国工业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第一跌至第三。法国从第二位跌至第四位;美国从世界第四跃升至第一;德国超过英法,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种新的力量对比与当时的势力范围划分和殖民占领并不相称,世界版图已经被瓜分,于是新老帝国主义再次瓜分世界的矛盾和斗争变得空前尖锐。由于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的领土野心和殖民扩张对最古老的殖民帝国英国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英德矛盾成为当时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19年底20世纪初,形成了以英国为首的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双方疯狂扩军备战,终于在1914年爆发了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是不公正的。双方在西线、东线、南线和亚洲部分地区交战。1918德国战败投降,战争以盟军失败告终。
2.第二个时期是从一战到二战。此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相反,欧洲主要国家都受到战争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其两侧转移。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夺世界霸权。然而,由于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霸权的对手从两大军事集团变成了五个战胜的盟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战败的盟国暂时失去了霸权的资格。同时,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在全球范围内,英美之间的竞争成为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与英美对立;在远东,日美英的斗争中,日美的竞争尤为激烈。霸权的方式从战场转移到了和会的谈判桌上。巴黎和会相继召开。会上英法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图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所以有很多矛盾。在殖民地和国联问题上,美国试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金融实力操纵国联,控制英法,充当盟友,主导巴黎和会,瓜分殖民地,以实现其独霸世界的野心,但遭到了英法等军事实力更强的国家的强烈反对。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计划失败了。再加上国内党派斗争,美国没有参加被英法操纵的国联。在处理德国边界和赔款问题上,英美联合反对法国,展开了欧洲霸权之争。经过激烈的争吵,他们与德国等战败国签订了和平条约,重新划分了欧洲、西亚和非洲在霸权中心的势力范围,暂时调整了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决远东太平洋地区大国争霸的矛盾,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在承认美国优势的基础上,就解散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备、瓜分中国等问题达成一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延续,巴黎和会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帝国主义与苏俄的关系也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三年的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但以失败告终。两种社会制度从军事冲突变成了和平局面。
20世纪20年代,英法美围绕德国赔款的斗争不仅仅是赔款本身,而是帝国主义争夺欧洲霸权的复杂问题。斗争的结果是,英美利用法国占领鲁尔的失败,将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道斯计划的通过和实施表明,法国谋求欧洲霸权的努力失败,英美尤其是美国获得了对赔款的控制权,增强了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这是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关系的又一次调整。这种调整变得有利于美国和英国,而不利于法国。1925年签署的洛迦诺公约是道斯计划的政治延续。虽然总体上没有打破凡尔赛体系,但进一步削弱了法国,抬高了德国,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相对地位发生微妙变化。法国无法再对德国违反“和约”进行单独制裁,法国的东欧联盟体系被削弱,自身的边境安全被置于英美的空洞保证之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德国恢复了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地位,加入了国际联盟,并成为常任理事国。英国获得了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成为法德冲突的仲裁者和法国的保证人。
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帝国主义霸权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德意日法西斯组成侵略集团,撕毁《和约》,突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面对法西斯主义,英国、法国和美国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采取了让步和妥协的绥靖政策。他们不干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放任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纵容德意占领弱国,甚至与法西斯国家上演“慕尼黑”闹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互推波助澜,使得国际局势越来越处于全面世界大战的边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对世界霸权的侵略扩张,在整个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英美也参与了反法西斯战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使二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初期,德国以优势兵力横扫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战败,意大利参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一时达到顶峰。1942年中期到1943年初,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北非阿拉曼战役三大战役为转折点,法西斯国家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德国投降,二战结束。大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同盟国在政治上相互协商,在军事上相互配合,在物质上相互支援,为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联盟中的参与国除了反法西斯目标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追求的利益也不同,联盟内部也存在矛盾和冲突。战争中期主要集中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争后期集中于战后世界的安排。但是,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大同的主要目标,所以协调策略,互相支持的联合趋势一直占主导地位。从联盟成立到战争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没有破裂。最后,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终于在1945年接连战胜了德国和日本,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从两极对抗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从1945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形成、对抗和斗争时期。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政治基础发生动摇,美苏两个大国的全球战略分歧逐渐拉大,战时同盟出现分裂。美国凭借战时扩张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将战前对峙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集合在一起,形成帝国主义阵营。苏联和新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成了东方集团。美国遇到了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苏联。美苏从同盟变成了敌对。世界主要矛盾已经从二战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联盟的你死我活的较量,变成了两大阵营的全球对抗。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全球战略的重点,苏联是主要对手,“冷战”是美国采取的主要方式和政策。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讲,进行“冷战”宣传。从65438年到0947年,美国抛出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方针——杜鲁门主义,公然打着反苏反* *的旗号,“冷战”全面展开。然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并于1949年建立了以美国为盟友的西方防御体系北约。例如,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1955建立了“华月”组织。欧洲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在亚洲,美国帮助蒋介石反* * *,干涉中国内政,建立亚太军事同盟体系,形成对中苏的包围圈;发动对朝侵略战争;武装占领中国台湾省;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朝鲜、越南等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和干涉。总之,两大阵营的对抗构成了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60-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瓦解,美苏争霸,三个世界形成。由于苏联的霸权政策,东方集团在20世纪60年代解体。与此同时,帝国主义阵营也发生了分裂,形成了美国、西欧和日本三大经济中心。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被构成第一世界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所取代。亚非拉独立国家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力量,反帝反殖反霸权,形成了第三世界;美苏各自盟国的独立倾向进一步发展。他们不同于超级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他们处于两者之间,形成了第二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二战后,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形成的以美苏为主体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从此,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了从两极向多极的过渡时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原因包括:苏联经济的衰落和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主要标志。
第三,现代世界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
世界现代国际关系主要有四大矛盾:(1)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如普奥干涉法国大革命,英国多次反法联盟参加对法战争。(2)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如殖民侵略的加剧,导致了反殖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如国际无产阶级和国际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4)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如英国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英法俄对黑海海峡的争夺;法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斗争;三国同盟和三国协定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在现代,国际关系领域的矛盾更加复杂,线索也更多。这包括:(1)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壮大,打破了资本主义独霸世界数百年的局面。资本主义势力试图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和中国,无一例外地通过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政治渗透的手段,但事实证明他们失败了。从此,世界上出现了两种制度。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为反对法西斯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联盟提供了新的经验。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冷战、缓和、激烈竞争与和平贯穿了当代世界的整个进程。(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这包括一战后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超级大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矛盾。其集中表现为:一是从大国霸权到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从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到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从美国与欧盟、日本的矛盾,从欧盟的大国斗争。(3)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对宗主国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当代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经从对抗发展到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4)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苏联的社会扩张政策和大国与老子党的立场上。社会主义国家与兄弟党派之间,有过苏联控制与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独立的斗争,有过苏联武装入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联1968等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