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标签的主要内容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曾试图将海藻烧成灰烬,浸泡在热水中,然后向其中引入氯,这样就可以提取海藻中的碘。但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积了一层棕色的液体,当这些液体被收集起来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他重复了这个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是什么液体?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认为这些液体是通入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装有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住呼吸,仔细阅读。看完之后,他后悔了。原来,论文作者法国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一样的实验,发现了棕色液体。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不同,波拉德没有停止实验。他继续研究这种棕色液体的性质,以及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的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将其命名为“盐水”。波拉德将自己的发现告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将这种新元素重新命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是一篇关于溴的论文。
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他小心翼翼地从瓶子上撕下“氯化碘”的标签,放在一个镜框里,挂在床头。他不仅每天自己读,还经常给他的朋友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此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为依据,否则我再也不会凭空编造自己的理论了。”
从那以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更加认真严谨地从事研究。有一次,他参观了一家化工厂。当时工厂正在生产一种叫做“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进一个大铁锅里,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声音。看到工人们在奋力搅拌,尤斯图斯·冯·李比希问工人们:“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阿王昌告诉他:“搅拌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高。”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回来后,他开始实验,终于找到了原因。他写信告诉工厂:“铁棒在铁锅里搅拌时,会发出响声。其实就是把铁棒和铁锅摩擦,磨掉一些铁屑,铁屑和溶液结合,提高柏林蓝的质量。如果能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含铁物质,就不用使劲磨铁锅了,也会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那个工厂按照尤斯图斯·冯·李比希说的做了,确实提高了颜料的质量,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吸取教训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
本文的四个特点:
1.独特的标题。
“化学史上的巨人”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具有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标签”还在文章中起到线索作用,将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的失败和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2.精心选材。
这篇论文选择了两件事,分别是11%的失败,一个收获,一个损失。这种选材让读者觉得科学家就是普通人,他们有成功。
喜悦,也尝到了失败的痛苦。只有这样写,人物形象才能更加生动饱满。同时也让读者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3.这篇文章描述得很巧妙,很详细。
这篇文章中有两个详细的描述:一个是当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看到一篇可以证明他错误的论文时,他“屏住呼吸,仔细阅读”。这里的详细描述显示了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对科学研究的谨慎态度和他的悔恨。第二个地方是描述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制造“标签”的过程。上面写着,“他小心翼翼地把‘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撕下来,放在一个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仅每天给自己,也给朋友们。”尤斯图斯·冯·李比希的现实和自律的形象被生动地再现。
4.写完论文后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后悔”的结果,再写“后悔”的原因。这是为了强调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发现错误时的痛苦。准备下面写他做了一个“床上的标签”来警示自己。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