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篇约1500字。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自身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1]。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阶段,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各方面发展也很不平衡,容易引发各种冲突和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独感和需要强烈交流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情感与理性的矛盾;欲望、幻想与实际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和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2],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妥善处理和正确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据报道,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已达到30%左右[2 ~ 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生理、心理、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学习很优秀,但是由于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区别,很多学生都有学业上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接受和对待这个现实,逃避或者否认,就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成绩不理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考试焦虑。

2人际关系问题

与高中相比,大学生更重视人际关系问题,而不是学习,这也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严重。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关心,与他人的疏远,自尊心强,猜疑重,嫉妒心强。同时,由于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些大学生对交往既渴望又害怕,产生了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不良症状。有些家境不好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敏感多疑,不愿或不敢与人交往,经常自卑、孤独、寂寞,觉得大学生活空虚、枯燥、乏味,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情感问题

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的换位引发了很多心理冲突。一些基础相对较差、能力相对较弱、性格较弱、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产生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容易出现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

3.1抑郁症是悲观、沮丧、不开心、抑郁、自卑、内疚、失眠等。其原因大多是客观存在的,如考试失败、恋爱受挫、交往迷茫、评不上奖学金、入党失败等。一段时间后,这种抑郁情绪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往往会严重影响正常学习。

3.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和负罪感的增加等。这是一种混合了几种情绪的情感体验。大学生入学后,有些同学发现大学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现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开始感到失望,对未来过于担忧,过度紧张和焦虑。严重时还会导致身心疾病,如焦虑、神经衰弱、恐惧症、疑病症、强迫症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3.3自卑有些同学经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修行,从而抑制了自己的天赋和上进的机会。自卑一般是因为缺乏社交能力,事业和爱情反复受挫,家庭条件不好造成的。

3.4冷漠一般表现为对任何外界刺激漠不关心,漠不关心,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

4爱情和性的问题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是大学生向往和经历的,大学生的爱情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而产生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挫折,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

4.1在恋爱中,大部分大学生都能遵守正常的人际伦理和行为准则,少数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有时候很难把握他们的情绪,容易冲动,走极端。目前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特点是:(1)低龄化。有些大一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找恋人。(2)开放性。现在大学生谈恋爱更公开了。校园里谈恋爱的男生女生同桌吃饭,众目睽睽之下互相搂抱,也就不足为奇了。(3)从众心理。有的同学本来没打算谈恋爱,但是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都有男(女)朋友,自己却没有,觉得很尴尬,就去找了一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4)轻率。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种情感体验,搞多角度恋爱,寻求精神刺激,填补空虚,打发孤独的业余时间。追求“不求永恒,但求曾经拥有”的情感体验。(5)逃避心理。一些大学生在失恋后陷入痛苦、抑郁和无法自拔,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4.2性心理主要指与性生理和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也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随着性心理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性心理行为。然而,由于性知识的缺乏,一些学生经常陷入抑郁和犹豫。

5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是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否完成角色转换,是大学生能否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大学生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普遍较弱,因此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方面。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6.1新生和贫困生

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要承受大学学习的压力,学会独立应对日常生活,规划自己的未来,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向学生收取学费,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高校贫困生越来越多。调查表明,贫困生具有较高的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其抑郁和躯体症状明显高于非贫困生[3 ~ 5]。

6.2毕业生的求职和职业选择

这个问题是大四学生的通病。随着我国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扩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的难度。一些学生缺乏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当他们进入社会后,他们经常会感到很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求职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都会给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烦恼和担忧,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能力、兴趣、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找工作“碰壁”带来的挫败感,就业压力等等。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面对这些问题。从高校角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适应、发展、学习、潜能开发、压力、人际关系、异性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黑板报、橱窗、校报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提高心理素质、如何预防心理问题的知识[6]。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常见心理不适的应对方法,提高心理素质。从大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大学生要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以免失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消除愤怒;多和朋友倾诉,发泄自己的郁闷;自娱自乐预防抑郁;不要盲目与人竞争,避免过度紧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适当扩大人际交往;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