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琵琶谱的一篇论文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琵琶独奏,名为《夕阳笛鼓》(又名《夕阳笛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大约1925,这首曲子最早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解放后,经多人改编改编,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音乐通过委婉朴实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巧妙的表演,生动地描绘了月夜江边迷人的景色,歌颂了江南水乡的魅力。整首歌像一幅山水画长卷,笔触细腻,色彩柔和,清丽雅致,引人入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写夕阳倒映江面,烟波荡漾。然后,乐队齐声奏出优美的主题,乐句连音,委婉从容;鼓声轻柔,意境深远(片段1)。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第二段)和“风归水”的意境。然后,如果你看到河风习习,花儿摇曳,水中倒影,层层恍惚。进入“水深云”第五阶段,“江面上天空无尘埃,天上有孤月轮”的壮丽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声奏响,加快速度,就像白帆的画面,远处的渔歌,由远及近,一个个唱着。第七段琵琶用扫地轮演奏,犹如渔船破水,掀起拍岸的波浪。整首歌的高潮是第九段“唉,是归船”,表现了归船破水,溅起浪花,由远及近的尖叫“唉,是”的意境。远归船上,万籁俱寂,江边更显宁静。整首歌在悠扬缓慢的旋律中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文曲,在明清时期流传已久。乐谱最早见于居士林(1820年前)和吴(1875)的手稿。李芳远于1895将此曲收录于《南北派十三大曲群琵琶新谱》汇编中。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时,将此曲定名为《夕阳笛鼓》。1925年,上海大通音协的刘和将此曲改编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行·春江花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是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声部结构。中央广播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指挥、民乐大师彭秀文将这首歌艺术地处理得非常细腻。他充分利用大乐队丰富的器乐色彩,巧妙编排,乐器有增有减,使乐队的音响富有高低、强弱、轻重、粗细的变化,层次分明。在音乐表现上,既发扬了古典韵脚的优雅风格,又让音乐充满了内心的激情,充满了情感和活力。

来自中国的古典吉他手尹彪将此曲改编成吉他独奏《浔阳夜月》,并于1988获得粤港澳古典吉他冠军。李海鹰把它改编成了钢琴独奏。刘庄改编为森官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