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师女性化的思考

关于幼儿教师女性化的思考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大家都会经常接触到论文,论文就是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相信很多朋友对写论文很苦恼。以下是我对幼儿教师女性化的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会喜欢。

摘要

随着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成为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对幼儿教师女性化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

幼儿教育;女性化;产妇护理

一,幼儿教师女性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女教师以绝对的数量优势成为学前教育的主力军。学前教育几乎是女性独有的天地,幼儿园里男老师更是凤毛麟角。《中国教育报》2005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为0.3: 9.7,即使在我国幼儿教育最发达的深圳,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也只有0.04: 0.96。这说明在今天,幼儿教师的性别仍然是女性。根据2008年教育统计年鉴,本科院校、普通高中、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女教职工比例分别为44.1%、45.46%、54.64%和92.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年学前教育女教师世界平均水平为94%。因此,幼儿教师女性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当下,男女幼儿教师比例严重失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表现出诸多担忧。

二,当前对幼儿教师女性化的关注

由于男女幼儿教师数量的悬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一些担忧。早在1996,荆建华就在《教师性别构成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文中指出,教师性别构成女性化会对学生人际交往和行为的发展、学生知识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此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2012,江夏在《女性组织对幼儿园的适宜性及其构建策略》中指出,幼儿园的组织规模、成员和任务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更适合采用女性组织;2013李秀敏《幼儿教师性别结构的现状及可能性分析》提出“女性主导的幼儿教师是否决定了男孩的女性化?”问题。幼儿教师女性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同时,基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教师实施的弹性教育会造成孩子的“半面人格”,得出女性教育与双性恋人格需求相冲突的结论。同时,根据传统性别观念中“女为阴柔,男为阳刚”的思维定势,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分别对应的是阳刚教育和柔性教育。柔性教育过于女性化,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阳刚的男性人格因素。所以人们开始担心幼儿园只有单纯的女老师,会让孩子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趋于女性化,这种倾向会让孩子的思维表现出保守、单一、缺乏创造力。孩子过于女性化,必然导致独立性差,脆弱敏感,缺乏冒险精神。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也表现出胆怯、害羞、脆弱,使得男性气概从男孩身上消失。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把孩子放在极度缺乏男老师的环境中,会对孩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女性化是否会导致学龄前儿童女性化倾向,会使女性幼儿教师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从性别平等的角度讨论幼儿教师女性化问题,还是从学前教育的立场进行反思,都可能是反思这一问题的基本前提。

第三,反思幼儿教师女性化

1,女性天生的母性关怀更有利于孩子接受幼儿园。

母性是体现在母亲身上的对孩子的本能的爱,这种本能的爱就是关怀。女教师的母性关怀可以弥补孩子脱离家庭的损失。“女教师是带有母性色彩的个体。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她自然地与孩子建立起一种迁移性的母子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会转化为关心和理解,所以一个女老师也可以扮演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孩子突然从一个充满关爱和习惯的家庭进入学校,面对一个陌生和恐惧的环境,学校没有家长或其他熟悉的面孔,这让孩子进入一个情感断裂的环境。女幼儿教师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一种能让孩子感到温暖的接纳方式倾听孩子的知心话。女性依靠自身的母性来实施这种关注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很多时候,幼儿园老师其实扮演的是“妈妈”的角色,来照顾和教育孩子,教他们行为规范似乎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能力。

2.对女性进行弹性教育更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学前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学习非常迅速的时期。蒙台梭利说,“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敏感期’,并明确指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敏感期’的含义是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爱好和特殊兴趣。在这个敏感时期,孩子对学习各种事物和知识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学起来特别容易。这个时候是教育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强,这种过度转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仿,尤其是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的模仿,无论是外表还是精神都很容易被孩子模仿,老师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现。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既要有“真、善、美”的胸怀和优雅的行动,也要有真诚、乐观、善良、奉献的精神。女教师灵活的美,恰恰是“真善美”的结合,而这些品质在女性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是男教师无法替代的。女性的教育是温暖的,可以给孩子关怀和爱,孩子可以在这样温暖安全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在幼儿期,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幼儿教师“同质群体”的互动,更能探索这一群体自我完善的最佳发展机制。同时,幼师承担着看护和教育的双重责任,女性温柔细腻的品质更能完成看护孩子的任务。

3.女性思维和儿童思维能更好的契合。

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的形象化。儿童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思考,也就是说,儿童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思考事物。根据皮亚杰的研究,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预计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只能通过表象来把握世界,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联系来思考。显然,儿童的思维和女性的感性思维有一个契合点。一般来说,女教师更容易接受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直觉;女教师受过教育,能组织“温暖”的课堂;他们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耐心,更喜欢提问和说话,喜欢使用欣赏性的句子。他们愿意在孩子不会回答或者不会回答的时候提供正确的答案,他们更愿意为孩子思考。女教师的感性思维让她们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群体,让孩子觉得值得信赖。音乐小组可以让女教师产生博爱的感情,女性更容易将这种感情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女性的感性使她们摆脱了教育的功利性,激发了更大的工作热情,使教育容易走进生活,教学效果更高。

4.幼师更适合女性化的职业属性。

幼儿园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内部事务较少,更适合分权,让教师享受信息和资源。所以女性化的组织更适合幼儿园。就幼儿园教师而言,其工作特点更符合女性化的组织结构,其幼儿工作在教学活动中非常具体细致。女性比男性更敏感,更注重细节,能迅速察觉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并做出反应。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包括目标的长期性、反复性和不成熟性,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工作比其他教育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持久的耐力、耐心和丰富的情感。毫无疑问,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这一角色要求有着明显的对应一致性。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的感情和母性特质,使她们更能理解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年幼的孩子面前,她们是友好美丽的知心姐姐,是呵护自己的妈妈。因为女性温柔冷静,所以学前教育这份工作更适合女性。综上所述,女性肩负起学前教育的重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同时,对幼儿教育的思考和研究要立足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特点,帮助幼儿教育回归教育本身。

参考资料:

【1】黄爽,葛金国。幼教从业者要走出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区[J]。中国教师,2014,(17):74-76。

[2]吴亚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3,(1):93。

[3]荆建华。教师性别构成女性化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36。

[4]傅松涛。教师女性化初探[J].教育评论,1997,(5):22-24。

[5]李·。对我国小学教师女性化的思考[J].基础教育,2004,(6):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