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为什么用“米”作为货币?
中国官员的工资在汉代也是按石(担)计算的。当时米钱平分。估计小日本也要把米和钱换算一下。
考古资料显示,日本从弥生时期就开始出现稻作农业,这也是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从古代到中世纪,稻作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在稻作农业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所谓稻作文化,就是稻作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化,是以稻米为主要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水稻学科的产生、发展和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等一系列问题,还包括水稻生产形成的稻作民族的民间生活方式、宗教民俗和独特的文化心态。日本从中国吸收稻作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化和技术,然后广泛发展。本文拟从稻作文化的传播、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群体意识、民族性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稻作文化的传播
日本的稻作来自海外,现在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学问。但是在传播路线上有很大的差异。总结起来有三种情况:一是华北迂回传播论;二是南方迂回传播理论;三是江南直交论。综合各种分析,大部分人可以说是在江南直接交流。因为江南的农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水稻为主,所以越过东海直奔日本。
第二,宗教信仰
神道教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宗教。它是日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日本人认为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有灵魂,称之为“神”。同时,一些英雄和统治者也被认为是神。人们认为这些神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或不幸,所以崇拜它们。而且日本自然灾害多,抵御能力差,从而形成了畏神崇神的心理。就这样,神道教诞生了,还建了一个神社供奉神灵。奈良初期,天武天皇整理汇编了各皇族、部落流传下来的神话。这些神话表明了皇帝的统治是正当的,也指出了水稻种植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国家的基础。水稻是上天根据天赐的,水稻种植是上天赐予的神圣工作。举行神道的活动与水稻种植密切相关。
其实在弥生时期水田耕作开始之前,绳文时代就有崇拜自然的宗教。绳文人主要相信气候、风土人情等自然。上帝在给人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人民带来灾难。弥生人主要从事稻作栽培礼仪和祖先信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水稻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重要作物。这些庄稼和世界上的其他东西在古代被认为是受上帝的力量支配的。直到今天,仍有许多祭祀活动在乡村举行。农民聚集在神龛前祈祷五谷丰登。因此,自古以来,在插秧的时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赐水稻丰收。秋天,当稻子成熟时,人们会举行一个秋天的节日来感谢上帝。在祭祀的那天,到处都装饰着灯笼,神社里敲锣打鼓,年轻人抬着轿子在城里或乡下到处走。现在在农村,抬轿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周边村子的人都来这里参加祭祀活动。
据说从文生时代起就有吃“滋滋”(肉丸)的习俗。起初,它被称为“莫”,即神的年糕,由大米、大豆和小米磨成面粉制成。春花三月献丸子迎山神下山,十一月照例献丸子送田神下山。春天,山神下山,就变成了田神保护田地。秋天庄稼收了,把神送回山里,田神就叫山神。
三。生活方式和祭祀活动
日本的稻米文化历史悠久。稻作技术传入日本后,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各地大规模种植,水田种水稻,旱田种“糯米”,以大米为主食。
“水稻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耕作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稻作农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经济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列岛的文明景观。首先,居住地和村庄发生了变化。弥生人离开了山、森林、沙滩,让人倾向于定居。因为群体需要齐心协力,人口集中,邻里友好和睦,兴修水利,团结互助,照顾弱者,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村落。日本人一辈子都和大米联系在一起。从生到死,都和大米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孩子出生时煮“饭”或“饭”,100天大时吃“年糕”。据说吃米饭能增强人的体力,故名。八十八岁被称为“米寿”和“ふり米”。意思是人临死的时候,把米放在竹筒里,枕着枕头摇一摇。听到这种声音能让人精神焕发,恢复体力。死后立即煮“枕头饭”。
稻作农业传入日本,日本的农耕礼仪以大米为中心。在稻作生产过程中,根据稻作的栽培过程,可分为祈福礼仪、播种礼仪、插秧礼仪、栽培礼仪、收割礼仪五种。每一种礼仪都和稻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稻作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而且具有仪式的性质。水稻生产已经成为农耕文化的支柱,成为日本民族重大祭祀活动和民族信仰的基石。在稻米礼仪中,所表达的神的概念是以守护稻田的神为中心的。祈愿仪式是水稻种植前举行的祈求水稻丰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一月上旬,一般为十五天左右。在此期间,进行了各种水稻生产模拟操作。稻田播种时举行播种仪式,将炒米、淘米供奉给守护稻田的神,迎接神的到来。然后就是插秧的礼仪。据说,过去大地主插秧或开垦田地时,会套上二三十头新打扮的大牛,一二十个挂着红幡、唱着美妙歌曲的姑娘,熟练地把秧苗插在水田里。插秧的歌声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工作结束。这种景象现在在日本几乎看不到了。栽培礼仪,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为躲避虫灾、旱灾、台风等灾害而举行的仪式。收割礼仪是从收割稻谷到脱粒和保存稻谷的过程中举行的。秋天,水稻成熟,是收获的季节。祭祀活动也在各个神社举行。他们喝着酒,吃着饼,煮着红豆饭,表达对上帝的感激之情,场面热闹非凡。这些仪式是随着水稻的生长而举行的,最受关注的是水稻的收成,所以秋季举行的祭祀活动也很多。10月1日,在夏静的阿班宫举行了一场祭祀神灵的活动。只有同一个神社区的男性才能参加,分为两组。参加者一大早就来到下阿京的河边清洗身体,将袖子挂在有白色图案的和服上,聚集在神社的台阶下,准备行动。当200公斤左右的神从上面落下来的时候,他们互相拥挤着去推神。两组选手都在尽力往自己的范围内推进,大声叫嚣,互不退让。裁判站在一旁,爬到球员的背上,踩在球员的头上和肩上,登上神圣的土地,然后发出比赛结束的信号。神宇停在那里,宣布胜败。据说获胜者会很幸运。祈求上帝通过这个仪式带来稻米的丰收。受秋祭的影响,住在海边的渔民也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波塞冬的感谢。
这样的祭祀活动是对神灵的一种祭祀。就这样,稻作文化被有意无意地传承了下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在把自己的各种愿望和需求寄托在神灵身上,希望神灵丰满。
作为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稻作祭祀被许多中外学者研究和验证。稻作文化中的稻作祭祀与传统农耕活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传统农业经济密切相关。因此,无论祭祀的内容、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等。,它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稻作文化的传播引起了相关的祭祀活动,使人们在稻作与神灵之间建立了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这些祭祀活动与促进人类自身繁衍相结合,注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愿望。使人认识到稻谷的收成是上帝给的,自己的愿望是否得到满足必须由上帝来掌控,于是崇拜上帝,依赖上帝。正是在长期的传承和自觉活动中,稻作文化的内涵得以积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稻作活动中崇拜心理的演变虽然漫长,但最终仍是稻作文化传承的过程。
第四,群体意识
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大部分村落都从事水稻种植。稻作农业劳动是以同样的劳动为基础的。水稻种植一般是在稻田里进行的,所以水稻种植的特点是灌溉。没有灌溉,稻田耕作是不可能的。以前水田耕作都是小规模灌溉,很少直接从河里灌溉。所以虽然是小规模的灌溉,但是要挖水渠,开水道,引水灌溉田地,有时还要修建蓄水池、水库等蓄水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力,于是人们组成小的合作小组,一起进行* * *耕种。因此,水田耕作应该是以* * *配合作业为前提的,而稻作农耕社会就是在* * *配合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水田规模逐渐扩大,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基于合作经营的传统,桥梁和道路的建设也由齐新齐心协力完成。另外,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大家互相帮助,一切由大家商量决定。就这样,生活在稻作社会的日本人形成了亲密无间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密切合作的“和谐”精神。
在农耕文化的巨大影响下,人们在同一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形成了群体社会结构,日本的稻作文化也渗透到了其他领域。人与人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更是一种像亲情一样的情感纽带,那就是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关心。这种人文主义的群体意识是日本社会发展的土壤。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能力才能在群体中得到充分发挥,以群体为家,服从群体成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日本人认为,个体价值只有融入群体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正是日本民族的这种团队精神,融入了日本社会,创造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
五、勤劳的个性
稻作农业形成了稻作文化,同时也给人们性格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日本的水稻种植可以在水田中进行,平原很少,所以开发水田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为了更好地种植水稻,有必要平整稻田以便灌溉。为了获得好收成,灌溉、施肥、除草、防治虫害等。应连续进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其他操作。日本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如果水稻种植停止一年,杂草将在稻田里生长,土地的肥力将会丧失。日本的农业中,不使用牛、马等家畜,一切都要靠人来做,所以日本人勤劳的性格是在不依赖家畜的日本水稻种植中培养出来的。如果日本人不勤快,就无法维持水稻种植,也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今天,水稻种植已经成为农业劳动中毫不费力的工作,但日本人却养成了努力工作的好习惯。这种勤奋的习惯对其他领域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公司,大家都很努力,以不努力为耻。如果他的工作不优秀或者不能按时完成,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努力是美德,所以他有努力的决心,又快又好的完成工作。我从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可以说,没有水稻生产,就没有日本人的辛勤劳动。在当今日本社会,勤奋、终身雇佣、年功序列都可以归功于稻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