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民日报认为同时租购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应该通过增加优质住房供应和整顿市场秩序来改善租赁体验,以填补住房制度中的“租金”短板。让“租”和“购”齐头并进,支撑起一个健康的住房市场,让各个群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实现住有所居的美好梦想。

最近,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租购并举”成为热门话题。有人憧憬:租房子也能生活顺利;据预测,一个新的住房市场格局将很快呈现;也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房价太高控制不住,所以号召我们租房?在众说纷纭中,需要区分“租购并举”的真实意图和“补短板”的政策导向

长期以来,“租金”一直是中国住房市场的短板。与许多发达国家居民长期以来将租房视为“合理选择”不同,租房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最后选择”。

一方面,很多人不想租房。从文化底蕴和消费习惯来看,中国人一直有购买房产的偏好,只有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才能有安全感。从制度设计上看,1998住房市场化全面实施后,我国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从促进民众拥有产权房入手,出现了“重购轻租”的局面。从市场走势来看,近年来部分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放大了房屋的投资属性和升值效应,增强了“买”的吸引力——“买不亏”成为屡试不爽的“预言”,“晚买一年,多付一百多万”成为血的教训。

另一方面,想租的人也租不到好房子。从供需结构来看,租房需求主要来自新市民和年轻人。虽然短期内不具备购房能力,但对居住品质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市场上供应的租房大多是零散房、老房,房源供需不够匹配,租房体验不够理想。从维权的角度来说,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为“后盾”,租房者经常会遇到随意涨价和单方违约的情况,降低了稳定感,放大了漂泊感。租房子不如意,不靠谱,对于原本在“租”和“买”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来说,更坚定了“买”的想法。

短板租房的存在,不仅阻碍了租客幸福感的提升,也放大了房地产市场的压力。越是把租房当成过渡手段的人,对住房的需求就越强烈,供需平衡就越不平衡,房价就越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怎样才能“松绑”?方法很多,既可以增加供给力度,也可以通过约束性措施控制需求。但是,城市资源总是有限的,供给不可能无限增加。需求也是动态的,不可能被无限期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增强“租”在住房体系中的作用,旨在引入“外援”,创造另一条“沟”,缓解“购”的压力,使需求回归理性,稳定市场,为建立市场长效机制赢得宝贵的窗口期。更何况,“租”是“住有所居”的重要实现形式。

“租购并举”,“合并”是方向,“提”是基础。让租房市场真正火起来,好起来,解决市场秩序和维权问题。比如尽快出台关于租房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细则,让租客和房东都更放心;再如完善土地、财税政策,支持大型租赁企业发展,以更好的生活品质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再比如推进“租购同权”,让租房者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之,要下大力气,一个个打破,才能让租房成为“更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目前对“租金”的重视,是因为其历史欠账较大,需要“特殊照顾”。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会否定“购买”的意义。对于中国人来说,消费习惯可以升级,但居无定所、持有恒产的消费偏好很难改变。不能指望“租”轻易成为“最优选择”,也不能因为更看重“租”而忽视“购”的需求和风险。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会放松防止投机和挤压泡沫的努力,我们仍然会加快* * *产权住房等试点项目,并跟上适当的土地供应和合理的信贷支持。只有租房和买房这两个体系健康强大,不同群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渠道的安居梦。

现在买房或者租房的压力都挺大的,主要是价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