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爱情论

《无名的裘德》指责资产阶级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裘德是威塞克斯乡下的一个孤儿。他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他一心想上基督教天普大学(暗指牛津大学)。在他的心目中,它是“一座有着“知识之树”和“人类导师出现的地方”的“光明之城”。他终于去了基督教堂。途中,由于感情脆弱和无知,他娶了屠夫的女儿阿拉贝拉,并很快离婚。到了基督教寺庙后,他四处奔走,却总是被高等教育机构拒之门外。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被百万富翁的儿子们排挤出来的”,以基督教坦普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是“为那些有很多钱的人准备的”。他义愤填膺地在群众面前指责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同时把自己一生的失意归结于不幸和沉迷。为了谋生,他又成了石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己的表妹舒·布拉德赫,两人一见如故。他们最终生活在一起,并有了孩子。因为他们未婚同居,这是礼俗所禁止的,所以处处受到歧视。他们不仅被解雇,而且连住的地方都找不到。他们只能四处游荡。孩子们长大了,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老大在酒店吊死弟弟后,又上吊自杀。舒为此彻底崩溃,最后回到原来的丈夫身边,心如木桩。她认为这是上帝的惩罚。舒走后,裘德绝望地回到阿拉贝拉身边。临死前,他非常悲伤地说:“愿我出生的那一天毁灭,愿一个男孩被扔进子宫的那一夜毁灭。”

裘德的悲剧命运表明,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即使像他这样有才华、有理想、好学的青年农民也是“失意”的,无法实现理想。作家通过他们的爱情悲剧,指出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道德如何扼杀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在哈代所有的小说中,《无名的裘德》是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小说。故事一开始,主人公只有十一岁,父母双亡,穷困潦倒,孤独多愁善感,但上进的志向却一直深深埋藏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开始是在一家乡村面包店当听差,后来成了石匠的学徒。经过努力,他摸索自学,扫除了许多障碍,来到了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教圣殿(暗指牛津)。但他却只能以石匠的身份在某高等学府的广厦深院大门外徘徊很久。他刚满30岁,在他的抱负得到回报之前就去世了。这次攻打德国的经历,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一代有知识的青年工人要求改变现状的反映。舒作为一个继承父业的图标工匠,又是一个受过师范教育的年轻女性,社会地位和裘德差不多。但作为女性,她的思想和话语反映了当时英国正在萌芽的女权运动,在气质上,她比裘德更敏锐、更激进地接受了新思潮;不如恶势力的勇敢坚持。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通过自我奋斗,一直都是成功的,但最后却是凤毛麟角;一般情况下,总是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甚至付出高昂而痛苦的代价,也难以实现。哈代以他自称“真诚”的小说家姿态塑造了这一对失败者,这本身就带有一种社会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