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化的正反影响!!!!!!!!!!
摘要:美国黑人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初,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主义到反思,从倡导非洲文化中心主义和黑人民族主义到关注人类同样的问题,从理论建构、解构到重构的逐步成熟阶段。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民族话语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黑人文化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
上导轨轴承
进入20世纪以来,美国文坛涌现出著名的黑人作家和杰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有所发展,并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
第一,“双重意识”的持续与异化
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和初具规模是以20世纪初一系列美国黑人文学批评出版物的出现为标志的。纽约的黑人政治和文化组织及其出版物,如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信使》和《黑人世界》,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和艺术..这些出版物在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和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00创刊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波林·霍普金斯专门开了一个论坛,宣传黑人文学的价值观。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几代人成长发展的历史记录”(注:温斯顿·纳皮尔(Winston Napier)编。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纽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第5页,第11页。).
杜波依斯进一步发展了霍普金斯的功能主义美学观。他认为“黑人艺术家必须创造、赞美和实现美”,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黑人艺术家必须认识到美不能孤立存在,它与真、善、正义联系在一起”。因此,杜波依斯认为“黑艺术本身必然是宣传”(注:袁吉:《非洲中心主义文学批评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的概念来解释黑人经历,认为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的两种相互冲突的证明。“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斗争史——渴望获得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渴望将双重自我整合成更好更真实的自我...在白人唯美主义的洪流中,他不会漂白自己的黑人灵魂”(注:杜波依斯:黑人灵魂,转引自刘杰:《非裔美国文学的传统》,译林,第1999期,第1期。)。由于北美英国殖民地非裔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当他们对非洲和欧洲双重文化遗产的态度,对他们口头和书面遗产的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我们才能对非裔美国人文学的传统做出有意义的评价。
20世纪20年代中期,黑人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化形式,从抵制种族主义升级为宣扬黑人文化和种族色彩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标志是1925年阿兰·洛克的选集《新一代黑人》的出版。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文学应该用来重建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诠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与其他非洲文化运动密切相关,而且与世界上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以及艺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新成就密切相关。“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视技巧,重视自由创作,忽视作品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艺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影响很大。”(注:王稼祥:诺顿选集家族新成员,《世界文学》第2期,1998。)
同时,兰斯顿·休斯也对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概念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双重意识”是一种基于阶级分析的文学阐释方法,黑人艺术家不应该在所谓的“双重意识”中混淆非洲黑人和美国人,从而失去完整的自我形象;需要强调的是黑人文化的完整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作出纯正地道的黑人文艺作品。休斯强调爵士乐作为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因为它植根于黑人的日常生活。他指出“黑人艺术创作要从黑人民间文化中吸取养分,像爵士乐一样表现黑人生活的乐趣和节奏”。休斯还反复强调“黑人必须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不应该接受或模仿白人的审美标准”(注:兰斯顿·休斯,《黑人艺术家与种族之山》,黑人表达,纽约:Wey Bright Talley,1970,第262页)。
在1927写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达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向表达下层公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反抗”的。
抗议文学在黑人文学界已经流行了十多年,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已经是强弩之末。佐拉·尼尔·赫斯顿在评论赖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孩子》时,一方面赞扬赖特作为小说家的才华,另一方面认为赖特的创作倾向于把黑人文学形象描绘成种族仇恨的传声筒,他的艺术作品成了犯罪和暴力的编年史。和赫斯顿的观点一样,詹姆斯·鲍德温也意识到了赖特自然主义抗议文学的局限性。他在1949写的《大家的抗议小说》一文中说:“抗议小说的失败,在于它否定了生命,否定了人,否定了美,否定了人的恐惧和力量,坚持只有人这个范畴才是真实的,不可超越的。”(注:王稼祥:诺顿选集家族新成员,《世界文学》第2期,1998。鲍德温希望黑人文学不仅要关注种族和民族问题,而且要有所超越。
二,黑人美学与文化民族主义话语
始于1964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的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权力运动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场运动旨在改变美国黑人的处境和地位,黑人文学艺术家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形象,反映20世纪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他们更多的是刻意探索该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对应,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种族融合的艺术标准和诗学,摒弃那种由白人文化衍生出来的统一的批评标准就可以适合阐述和评价黑人文学艺术的观念”(注:程希林《一种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第6期,1993。)。他们强调黑人文艺的独特性,即“黑色”;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试图建立一种独特的黑人文艺创作和批评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作为黑人美学的中心范畴,“黑色本质”即黑人种族意识成为衡量美国黑人文学的本体论。黑人审美批评家坚持认为,任何文学批评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标准,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在黑人审美标准中强调“黑”是非常重要的。
黑人美学为建立独立连贯的黑人文学批评话语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话语试图探索美国黑人文化的根源、主题、结构、术语和象征。阿米里·阿米里·巴拉卡认为,民族主义理想是恢复欧洲殖民时期一度失落的非洲文化的关键。他提出了“黑即美”的口号,呼吁黑人作家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这一美学原则,从而从社会政治价值上重新评价黑人文学的意义。他们通过《解放者》、《黑人诗歌月刊》、《黑人文摘》(1970更名为《黑人世界》)等杂志对黑人进行精神文化上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欧洲审美价值观在文化知识领域的霸权倾向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化的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论到尼尔的神话批评,从富勒的社会批评到亨德森的历史审美实践,从盖尔的道德批评到晚期琼斯的文化批评,等等。1967年,克拉伦斯梅杰出版黑标。此后,黑人美学经过霍一特·w·富勒、拉里·尼尔、斯蒂芬·亨德森、小艾迪生·盖尔等众多黑人批评家的努力,成为一件令人瞩目的事情。65438年至0968年,富勒出版了《走向黑人美学》,明确将黑人美学与黑人权利运动联系起来。为了获得黑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和力量,黑人必须找到并尊重自己独特的文化根源,需要一种不受白人种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影响的“神秘的黑人本性”。65438年至0968年,尼尔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黑人文学运动》,评论黑人艺术家脱离白人主流艺术模式,发展基于非洲文化传统的创作模式的尝试,试图将新兴的黑人美学纳入一种仪式化的艺术理论。在他看来,真正的黑人艺术的源泉是社区音乐和口头民间故事,新艺术必须转向这些源泉,才能成为当代黑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注:程希林《一个新崛起的理论批评:美国黑人美学》,《外国文学》第6期,1993。)。
亨德森和盖尔是黑人美学流派的两位大师。亨德森不认为存在一种“美”的普遍形式,所有形式的美在文化中都是独特的。在欧美美学和美国黑人美学中,构成美的形式的东西不一定相同。评价黑人文学运动的诗歌,需要一种植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所以“批评和判断的最终标准必须在创作的源泉中,也就是在黑人社会本身中找到”(注:斯蒂芬·亨德森:理解黑人新诗,纽约威廉·莫罗出版社,1973,第66页。)。1971年,盖尔编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集《黑人美学》,这是黑人权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文集之一。盖尔在《黑色美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黑色美学的构成,并在1974中进一步具体化了自己的黑色美学,论述了黑色美学的意义、构成要素以及存在的必要性。盖尔强调,纵观黑人美学史,读者不难看出,打着黑人美学旗号的创作,必须采用某种可以理解的物质方式来改善美国黑人的命运。
黑人美学强调黑人文学的独特性和功能性,反映了黑人的审美价值观,在一段时期内显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然而,黑人文学运动及其文化民族主义似乎过于注重意识形态和政治目的的展示,其挑战性的立场和对以非洲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强调因无法被美国主流社会接受而略显孤立。小休斯顿·a·贝克认为,这场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运动缺乏对黑人文化进行认真分析的方法论基础。“我们的立场是民族主义的...我们的结果有时并不乐观。我们熟悉‘黑人美学’、‘黑人权力’、‘民族时代’等术语。如果这些词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的视野也将是有限的”(注:小赫斯顿·a·贝克(Hurston A. Baker,Jr .),The Journey:Issues in black literature and criticality,P.Xi)。可见,一旦批评话语在政治文化观念上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学美学的评价价值必然会表现出巨大的反差,于是一些文化民族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也纷纷放弃立场,转向结构主义理论。在1976中,拉里·尼尔承认,民族主义批评中存在的“情绪修辞维度”已经不起作用了。巴拉卡从一个文化黑人民族主义者转变为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对于黑人美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戏剧性的转变。在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我为什么改变认知——黑人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65438年6月+0975年7月)中,巴拉卡正式宣布改弦更张,承认自己在黑人种族问题的诸多方面犯了错误。
第三,批判理论的解构与重建
黑人权力运动的结束、黑人女权运动的兴起以及欧洲文学理论对美国的影响导致了黑人美学流派的解体。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新一代的黑人批评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他们的文学批评中使用一些结构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如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和米歇尔·福柯。小亨利·卢瓦·盖茨(Henry Luois Gates Jr)在《黑人性的序言:文本与前文本》(The Preamble to Black Sex:Text and Pre-Text)中明确表达了对这一倾向的支持,他指出,黑人批评家“迫切需要关注黑人比喻性语言和叙事形式的本质,并指出符号与其指称的关系”(注:温斯顿·纳皮尔(Winston Napier)编。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纽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第5页,第11页。)。罗伯特·斯特普托和德克斯特·费希尔也在1976中说过,教非裔文学的人不一定是黑人,黑人也不一定是解读文本的权威。他们认为教授黑人文学的人应该接受培训,学会如何解读黑人文本中的“内在文化隐喻”、“代码结构”和“诗意修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黑人批评家开始将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和米歇尔·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试图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将美国黑人文学的研究置于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语境中。斯坦普多在《美国黑人文学:重建教育》的序言中指出,在黑人文学研究中,应该同时运用形式主义和文化研究。
盖茨和贝克是两位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概念应用于学术研究的黑人批评家。贝克《信念、理论与布鲁斯:非裔文学后结构主义批评札记》(1986)标志着非裔文学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贝克在文化背景尤其是文化民族主义的语境中定义和审视了非裔美国人的美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贝克逐渐脱离了黑人美学的乌托邦框架,专注于黑人表达中所蕴含的理论因素。主要方法是“将非裔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当代非裔美国人的文化实践联系起来,界定非裔美国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关注非裔美国人的语言使用与其文化的关系”(注:王小路:差异的表达——非洲美学与贝克的批评理论,《外国文学》2000年第2期)。)。贝克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成功构建了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他的研究工作为主流话语阴影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盖茨将自己的文本研究领域定义为非洲、加勒比海和美国黑人文学,他的目标是将当代文学理论应用于黑人文学研究,将黑人文本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中拯救出来。因为在他看来,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压制了黑人文本的体系,只把它当作社会学、人类学或黑人经验的记录,并不把黑人文本当作艺术,盖茨在研究中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textmilieu,把考古学中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应用到人类环境与文本的关系上。《隐喻游戏: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是盖茨的代表作。他旨在通过“黑人”的发现来解释和界定传统美国黑人文本之间的关系,并解释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段,从而重建美国黑人文本的话语系统。因此,可以说,盖茨批评理论的解读模式是“针对黑人双重语音和表意文字特征的理论体系,即创造解读黑人文本的参照标准和写作方法,让读者真正体验黑人写作。”(注:王小路:《盖茨的文学考古与批评理论的建构》,《外国文学》,1995,第1期。)盖茨对黑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为挖掘和建立黑人文学经典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将是“未来几十年批评界和文化界的中心人物”。(注:格雷戈里·s·杰伊,编。《现代以来的美国批评家》1955,底特律:盖尔图书公司,1988,第129页。)
黑人文学批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构理论,甚至可以说解构意识贯穿了美国黑人的历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黑人解构主义批评家因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分析而远离黑人,受到了一些批评家的指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乔伊斯A .乔伊斯的《黑色经典:重构黑人文学批评》(1987)和芭芭拉·克里斯蒂安。然而,解构主义批评家认为,语言和文本结构的意义需要一种相应的解释和认知,这最适合于分析和界定文学作为文化载体所呈现的各种意义和价值。
四、从边缘到中心:黑人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崛起。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与黑人女性受到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密不可分。“由于黑人女性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无论是白人男女还是黑人男性,都把自己的经验作为一种标准,并将其视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诞生”(注:伊莱恩·肖沃尔特:新女性主义批评,引自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论)。芭芭拉·斯米什可以说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她在1977写的《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一文中,一方面认同黑人文学运动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指出批评家的任务不仅仅是抵制白人的种族歧视,还包括抵制白人和黑人男性的性别歧视。史密斯将“种族”这一概念引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领域,为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她开创了一种黑人女性主义话语,确立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原则:探索黑人女性文学中由性别和种族形成的明显的文学传统——即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在这一批评原则的指导下,“黑人女权主义者必须思考自己的身份,避免采用男性作家的批评方法和审美范畴”(注:罗婷:《美国少数民族女性批评简论》,湘潭大学学报,第1997期,第1期。)。
由于黑人女性既是女性又是少数民族,随着少数民族话语理论的出现,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越来越关注黑人女性文学中独特的语言现象。黛博拉·麦克道尔主张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该避免抽象的猜测和概括,而应该考虑黑人女性文学的具体语言,探索黑人女性作家使用文学手段的独特方式。遵循这一观点,艾琳·斯特森(Erin Stetson)编著了诗集《黑人姐妹:非裔美国女性写的诗》(Black Sisters:Poems with the African-American Women,1746 ~ 1981),证明了非裔美国女性文学的传统是存在的。在确认黑人女性有自己的文学传统后,黑人女权主义者要求重新审视和修改美国文学标准和美国文学史。
20世纪80年代初,艾丽丝·沃克在她的文集《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女性主义”的概念,可以说是“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性主义的分水岭”(注:敏敏: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概述,《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沃克的“女权主义”从白人女权主义话语和黑人男性传统话语的遮蔽中凸显了黑人女性话语。此外,主张建立一种自我主体性的思想也贯穿于贝尔胡克的所有作品中。她的主要观点是,仅仅对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建构一种激进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但是,这种自我主体的建构,不能被消极地理解为压倒性的,对抗白人的优越感理论。它应该是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应该以积极和创造性的方式抵制它。赫拉克勒斯把小说和理论批评作为建构主体性的关键组成部分,提醒黑人作家不要忽视身份政治,而要在尊重差异而不是对抗白人的基础上建构各种身份观念(注:参见巴特·摩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09-365438页。)。
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黑人女性批评家进一步扩大了从种族、性别、政治和心理等角度审视和解释女性经历的范围。然而,包括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内的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理论概括和阐释方法上也有所创新。但其消除男权中心的策略大多停留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因此颇具乌托邦色彩。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出现了黑人酷儿理论(也可译为“怪异理论”)。查尔斯·尼禄的《走向黑人同性恋美学》,写于1991,是黑人学者写的第一篇关于黑人酷儿理论的论文。巧合的是,这篇论文的题目和史密斯写于1977的《走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黑人酷儿理论可以看作是黑人女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他们都关注被白人和黑人忽视和压制的少数群体的话语。
20世纪末,黑人文学批评的最新发展是理论家对文本概念的广义理解。文本成了一个任意的代表意义的地方,文化也代表了需要解释的文本事件。这一新的理论趋势为黑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理论家发现,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分析的理论框架,转向其他多元文化风格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如电影、舞蹈、音乐等文化载体。这种向文化研究的转变使批评家们的学术思想和身份变得复杂,正如卢比亚诺指出的那样:“美国黑人文学的话语从来都不是单调的...这一论述侧重于权力与社会和经济史的关系(注:温斯顿·纳皮尔编。纽约大学非裔美国人文学理论预科。
关键词,2000,p.1,p.5,p.11。)这句话很清楚地解释了黑人文学经典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潜台词的文化内涵。例如,批评家以《黑人的葬礼》为文本来阅读和分析美国黑人文化,目的是挖掘文化与美国黑人日常生活的联系,扩大我们对美国黑人经历的理解。至此,黑人文学理论不仅成为抵抗美国主流话语的文化策略,也使少数民族和边缘文化重新认识了自己及其民族文化前景。
移民的过往生活和文化冲突建议你看一部关于马丁路德金的纪录片。
推荐几部黑色电影给你:
1.“侦探夏福特”轴(1971)
2.blazing addles(1974)
3.猜猜谁要来吃晚饭
4.“遵守规则”做正确的事(1989)
5.BlackLikeMe(1964)
6.越智志帆乐队(1972)
7.“甜甜,甜甜背”的badas song(1971)
8.根(1982)
9.蓝色女士(1972)
10.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