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以及一些典型的问题和现象。特别是分析了信息技术教育指导思想的发展,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教学的特点,论述了他对信息技术的再认识。本文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是否有必要开设独立的计算机课程、CAI能否取代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起点、应试教育能否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等),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评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学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正文: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划时代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兴学科之一。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应用领域空前普及,渗透到各个行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社会生产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可以说,任何现代技术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现在,计算机使用知识已经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一样,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智能的通用工具。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邓小平曾经说过,“电脑应该从娃娃开始。”我们必须掌握计算机这一强大的智力工具。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学科中最新、发展最快、最不成熟的学科,在认识上充满了分歧和困惑。在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既是最时髦的学科,也是最被忽视的学科。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疲惫不堪。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很多领导觉得信息技术课程难引导、难评价、难控制、难捉摸,所以采取“冷”的方式,不问。信息技术课程和计算机设备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门面功夫。虽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外界也觉得中小学的计算机老师很有意思,很受青睐。但是很多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的老师都觉得很迷茫,有的甚至转行学以前的学科。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出现了“围城现象”。那么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笔者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行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经历了我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几个关键阶段,对信息技术教学有切身体会。希望通过本文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1.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和现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很短,但发展变化很快。教学内容、目的、方法都有很大差异。但也暴露了其他学科难以遇到的“奇怪”现象。
1.计算机教学中的“过时论”和“无用论”: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的设备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的发展是普遍现象。经常能听到批评我们总是教学生落后的东西。这就是计算机教学中的“过时论”。当人们发现学校设备永远跟不上社会,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计算机教学“无用论”的观点就产生了。
2.计算机技术“自我学习”理论:自从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以来,软件就有了很强的“自我描述”和清晰的菜单操作,很多软件都可以通过“帮助”菜单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有人认为所有的软件都可以“自我学习”。事实上,确实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是“自学成才”的,所以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必要的。
3.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是困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大多存在电脑数量多、配置水平低、学生用电脑时间难以保证等问题。
4.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大多数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教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5.教育资源无法享受。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局限在添置教学设备的阶段。这些设备只是一些独立的个体。计算机和网络没有完美结合,无法交互,难以享受资源。6.信息技术越普及,越难教。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和各种形式的电脑培训班的出现,中小学生学习电脑的途径越来越多。“不教先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信息技能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尤其是现在中小学都在学习Windows和Office,都是以“零”为起点,信息技术教学很难找到切入点。7.以CAI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随着交互式CAI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CAI活动,许多计算机操作活动确实融入了CAI活动中,再加上计算机是“自学”的观点,所以很多人提出用CAI活动代替独立的计算机课程。还有人以美国小学不把计算机作为必修课为例,认为中国应该效仿。所以很多计算机老师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感到困惑。如何理解和澄清这些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重新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其次,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革,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
2.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在过去的80年里,我们用“文化理论”和“工具理论”来概括信息技术教育的不同目的和意义。我们还就“学习计算机语言”和“学习应用软件”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侧重于应用软件的学习,人们用“工具论”一词来概括其指导思想,于是信息技术教育被视为纯技术教育,进而与就业技能挂钩,甚至一度被列入“劳动技术”课。然而,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又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于是人们很快发现,对于已经就业几年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也容易被诟病。无论是学习语言还是应用软件,如果不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都将难以摆脱尴尬的局面。1.正确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各种软件环境中有许多因素和特点。许多应用程序在概念和操作上是相似的。虽然软件版本升级很快,但新旧版本涉及的很多基本概念是一致的,或者说旧的概念被拓宽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某种软件的熟练工人,让他们在社会上谋生,而是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掌握和理解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软件的独特性,以及探索未知环境特征和未知功能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介绍和列举具体软件的所有功能。培养信息素养的真正目的是以特定的软件为媒介,引导学生探索软件的特性,掌握应对未知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具体软件实际上是教学所依赖的一种“媒介”。无论是教语言编程还是教应用软件;不管是Widnwos95还是Windows2000,WORD97还是WPS2000,相对落后还是最现代的。只要通过他们的教学能够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认为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正确的。当然,落后的硬件不可能选择先进的软件系统,在信息技术渗透方面也确实无法与现代软件相比。但只要强调雷同,注重发展,以软件学习为媒介而不是最终目的,落后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同样可以培养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我们将其概括为“源于WPS,高于WPS”的指导思想。选择落后的软件进行计算机教学是“误导孩子”的观点,不仅会导致很多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长期失败,即使在先进地区,教学内容也难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从纯“工具论”的角度看,不仅落后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误导孩子”之感,先进学校也可能有“误导孩子”之嫌。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工具论”来概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2.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设立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学科,一直存在分歧。有三种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独立形成一门学科:第一,我认为电脑是一种工具,会像家用电器一样普及,所以会像家用电器一样易学易用,不用教也会学。第二,我认为许多人已经能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习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可以自己学习。第三,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完全可以融入到CAI活动中,CAI可以代替信息技术教学。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独立形成一门学科是非常必要的。把电脑当成工具没有错,但是很多人简化了。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会更“笨”。他们忽视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工具和应用软件的开放性和强大的创造性;忽略了“愚蠢”与“开放与创造”的矛盾,难以调和;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变革;忽视了现代信息环境对人类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和改造。这些影响已经超出了人类使用的一般工具的功能。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形成自己的新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人的敏感性、适应性、控制力、辨别力以及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如果在更系统、更科学的环境中培养,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否则,自学不仅非常费时,还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技能差距。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电脑迷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掌握了电脑。但也必须看到,他们之所以能学好计算机,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计算机的迷恋,所以他们愿意在学习计算机时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精力和成本。相反,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人对电脑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敏感度很差;没学会用电脑的人,花了大价钱才被淘汰的,并不少见。需要注意的是,人在信息环境中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是很不一样的。要想让更多的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就要通过科学正规的培训。虽然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内容可以整合到CAI活动中,但只有交互式的CAI活动才能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能,这必须使用大量的计算机设备和相应的软件。在很多班级和学科中,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来进行交互式的CAI活动,这是一般学校难以承受的。而且在CAI活动中,教师考虑的第一个任务是本学科的教学和培训任务,而不是渗透信息技术知识,这只是他的“副产品”。CAI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很难形成自己的体系,而信息技术教学有自己的规律和体系。实际上,CAI活动中的计算机操作只能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操作应用的补充、巩固和延续。我们还应该看到,大量基于Windows的应用软件,虽然“各自为政”,但有很多概念、功能、操作是一致或相似的,软件之间的很多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或交流的。软件之间建立* * *性知识,了解* * *性关系,熟悉* * *性操作,是信息技能的深度训练;掌握信息和资源的利用和传递是现代信息环境下超越时空思维的基本能力,是更高层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已经超越了对某个具体软件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和思维方法可以在开放式的CAI活动中应用,但在缺乏系统训练的CAI活动中很难培养。必须由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和培训,这样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的资讯科技教育应采取独立科目的形式,辅以整合资讯科技技能的CAI活动。3.应试教育难以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的发展寄托在常规的应试教育上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因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不是学习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而是应用软件的学习,所以主要考核学生使用软件完成任务的水平。如果用常规的方法去考试,会产生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只能把这门新学科引入死胡同,成为应试教育的又一个牺牲品。常规统考最重要的基础是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公平的考试环境。但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设备差异大,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统一、考试内容统一、考试环境公平,所以仅仅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寄托在统考上是不现实的。要使信息技术教育获得新的活力,我们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第三,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研究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除了一些客观原因,还要分析自身原因。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沿用了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1,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有两个非常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教学内容来源的不同;二是对教学环境的依赖。这两种差异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传统学科教材(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是人类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由教育专家筛选、组合、编撰的最基本、相对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这些教材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这类教材基本是“默契”的。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不进行改革,也能满足一般教学的需要。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直接取自社会生产和活动中正在使用的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而是为社会的现实需求而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是易学易用,而不是“教得好”。信息技术学科所谓的“教材”,其实就是根据读者的水平选择软件功能和相关概念,以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编写适合读者的实例。这些教材其实就是软件参考书的“产物”。传统学科,教材一旦定型,教学过程和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的控制力很强。而信息技术的教材缺乏这种控制功能,因为信息技术还依赖于一个重要因素——软硬件环境。教材是“线性的”(有专辑号和页码顺序),而软件是完全开放的,用户在软件中的切入点是很随意的。在编写教材的时候,我们可以任意决定哪些内容纳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纳入教材,但是一旦进入计算机环境,所有的控制权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编写三个不同层次的单词教材,小学,初中,高中。但是我们没有三个不同级别的WORD97软件。一旦进入真实的WORD软件环境,一切都是平等的。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小学生尝试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按钮和菜单。面对开放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去探索课本以外的东西。相反,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应该认识到,应用软件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不是很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不能只建立在一本好教材的基础上。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比其他学科更为迫切。它必须注重自身的特点,彻底摆脱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形成适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2.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构建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活动。具体的教学和培训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包含一定的文化,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小,再加上家用电脑的逐渐普及,学生“自学”被老师难住是很正常的,所以计算机教师要带头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信息技术课程涉及的软件更新速度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无法比拟的。面对各种各样的软件,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所有软件的大师。教师的价值和工作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构建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问题和规律,探索软件未知领域的功能。建构丰富的任务和环境,组织对任务的讨论和分析,分析任务实现过程中的现象,让学生建构自己的能力。3.从“教”到“学”,在计算机语言教学时期,编程教学已经接近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用常规方法教学基本可以胜任。随着向应用软件教学的过渡,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用软件教学中经常研究的问题是学习软件的一些功能和概念,并为一个具体的“任务”制定出一个较好的操作顺序,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这个操作顺序可以由老师教给学生,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也就是说,老师可以直接“教”,学生可以直接“学”。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虚拟”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大胆实验甚至“旅行”,总结经验,学习技能。很多电脑迷都是这样出去旅游的。可以说,只有信息技术才能给人们提供这样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觉得计算机技能与其说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把计算机看作学习环境比看作教学环境更恰当。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尽快从“教”向“学”转变。“以学习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应该建立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之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在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下获得的。),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主义比其他学科更能得到贯彻和体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系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是以建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训练活动。具体的教学和培训媒介是各种应用软件的学习。这种教学活动包含很强的技术和技能训练要求。信息技术的很多东西不是说了就能理解的。现代应用软件系统庞大,老师不可能到处讲解。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软件环境中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通过探索掌握软件的应用技能,还要随时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内容的需要。软件的每个单一功能都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来教,但是应用能力需要通过实践自己去构建。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必须以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为基础。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应该表现在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的设计上,而不仅仅表现在教学讲解和表演能力的水平上。“学习型”教学必须以丰富的“任务”为基础。软件的学习过程应该贯穿于任务的完成,而不仅仅是功能性的学习。任务应该用来促进学习和贯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软件的相应功能,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完成任务的技能。使用软件的技能是依赖于技术的,可能会被淘汰,但是在任务活动中构建的能力是超越计算机的,不会被淘汰。在“以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意义建构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寻找教学“零”起点的困难。“以学为本”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的随机过程。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建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让更多的人获得意义建构的机会,而不应拘泥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控制课堂局面。4.研究并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虽然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但是在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基本都是照搬传统学科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和项目。虽然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有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许多重要因素却难以纳入,而这些因素往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占有很重的比重。研究和形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要转变观念,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深层意义。一个积极的评价体系应该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否则就会扼杀这一新兴学科的改革。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5.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工作。要建立县级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为县域内学校提供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建设校园网。少数没有接入互联网的中小学,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可以解决* * *享用教育资源的问题。还要加强县域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课件,通过资源库进行交流,既省时省力,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 * *享受,让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更具可操作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只有了解其现状,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它的发展,研究它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要保证这门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