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论文
在各个领域,每个人都有写论文的经历,所以你很熟悉。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以下是我为您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护理论文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液异常凝固,导致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可危及生命。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对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抗凝治疗,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粘度。经过精心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数据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31例,年龄23 ~ 68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肤色暗、皮温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抗凝结合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
2.给药方法:经患肢足浅静脉匀速输注尿激酶50万单位和生理盐水200ml,持续20小时,在患肢踝关节5 ~ 10 cm [1]处扎止血带,每2小时放松10 ~ 15分钟;每65438±0.2小时经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0.4毫升,连续7天。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丹参,每日1次,共10 ~ 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口服华法林抗凝3个月。
3.结果:经溶栓、抗凝、解聚等综合治疗后,患肢水肿明显改善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无肺栓塞发生,1例出现血尿,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血栓消失及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及血管部分再通9例。所有患者均穿顺序减压弹力袜出院。
第二,护理
1.心理护理:部分患者因不了解病情而担忧、焦虑;还有的冷漠,不能正确对待治疗。这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摸清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该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及护理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建立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起病后卧床10 ~ 14天,包括卧床排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20 ~ 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一宽软枕。10 ~ 14天后可以逐渐下床活动。不宜进行患肢剧烈活动或拉伸运动,以防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每天数十次伸屈足背,每次3 ~ 5分钟,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是可行的。
3.病情观察:
(1)观察足背动脉的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皮温、颜色和脉搏。
(2)每天定时、定点测量患肢周长。在我科对髌骨中点上下15cm进行了测量和记录。第一次测量双下肢的周长,并沿测量部位做标记。从第一个标记开始进行后续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每次测量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
(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 40%,约11%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3]。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如果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身。向医生报告,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密切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牙龈出血、皮肤紫癜、血尿、便血。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预防消化道出血。本组87例患者中有1例在溶栓抗凝治疗第5天出现血尿,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服药,现已使用。
(2)用头皮小针穿刺尿激酶,输液后按压穿刺点15分钟。
(3)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遵医嘱每周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的饮食应是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低脂肪的清淡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运动,急性期过后,适当运动减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防止血栓复发。
(3)保护患肢免受损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顺序减压弹力袜的正确使用。避免穿紧身衣或吊带,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做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服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凝血时间。出院后3 ~ 6个月去门诊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通常是由于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所致。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母体肺部,可引起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老年女性的增多,该并发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我院选取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选择2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年龄最大41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28.7±4.1)岁。平均起效时间为(11.5±3.1)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和行走活动受限,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确诊。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要求卧床休息;抬高产妇患肢,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定期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治疗1周;患者每日服用华法林2.5~5.0mg,疗程65438±0 ~ 6个月,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异常,可遵医嘱减量或停药。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病情稳定后减量,连续治疗10d天。口服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
1.2.2护理方法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2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和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的严重产后并发症,受妊娠因素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很大。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知识教育。
3.1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停止母乳喂养新生儿。新生儿喂养方式的改变,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解释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预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录像等,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其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3.2抗凝和溶栓护理
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创伤性治疗和检查;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止血带系得过紧,选择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进行5min~10min的局部按压。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血常规检查,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确保血样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是否有血尿、便血和皮下瘀血现象;稀释尿激酶时,避免剧烈摇动,稀释后立即使用。
3.3病情观察
首先,在治疗过程中要详细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注意患者是否有呕吐和疼痛,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对症治疗。其次,要观察患者的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血栓脱落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部分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和心律失常,应及时给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3.4饮食护理和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高热量食物为主,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以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应继续口服抗凝剂,避免复发,加强患肢保暖。
3.5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的信息反馈和知识需求,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主管护士积极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治疗过程及预后,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和注意事项,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及综合护理干预后治愈出院。综上所述,对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结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