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工作干预分析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涉及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体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转。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那么,下面就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社会工作干预进行分析。欢迎阅读浏览。
一、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危害
就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而言,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依靠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可以说,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的介入,对社工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在接触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之前,必须严格按照社会工作干预的方法和技巧,充分了解和掌握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以便应对接触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研究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及其危害,对于社会工作的有效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及其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不稳定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复杂而严重的精神障碍”。因为青春期人的情绪处于一个非常活跃敏感的阶段,有很高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早期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将有助于改善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的生活状况,降低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形成的可能性。
Kaess等人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早期诊断和干预进行了研究,指出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早期诊断是进一步干预的前提。边缘型人格障碍涉及个体情绪控制、冲动控制、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至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征,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在其著作《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已有规定。在此基础上,参考郭、肖泽平等国外相关研究,得出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般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情绪不稳定、冲动。当外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青少年会产生不安全感甚至自卑,同时也会产生兴奋感和无所不能感。第二,人际关系不稳定。由于情绪智力发展的不成熟,青少年与他人的交往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在极端亲密和极端对立之间迅速变化。三是对外部环境有一种敌意和仇恨感。对外界过于敏感,青少年往往会觉得自己被拒绝、被抛弃。四是容易受挫,抗压能力不强,甚至有自毁、自杀等极端倾向。第五,缺乏自我认同,自我意向不连续、不一致、矛盾。严重者会出现短期的应激性精神病症状,导致青少年的解体和不真实,部分患者会出现偏执和分离的症状。
(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害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稳定和不稳定”的人格障碍,其危害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对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害。现有研究将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害分为四类:攻击性-反社会、主动-家庭冲突、被动-消极、退缩-社会孤立。这种划分可能并不完美,但提供了一个认识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危害的大致思路,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进行。
1.个人视角
青春期是人生周期中重要的社会化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社会价值和生活技能也会在这个阶段习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首要危害是容易造成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混乱,导致发展停滞,严重时产生人格分裂症状,对其后期成长产生持久的不良影响。其次,青少年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让自己处于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时而愤怒,时而抑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经历不同情绪的快速变化。再次,青少年患者会表现出一些自我毁灭的行为,如沉迷于毒品、烟酒、赌博、淫秽等,容易自残,甚至自杀。但当身体状态良好时,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产生强烈的自责感。最后,边缘型人格障碍使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不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2.家庭视角
从对青少年特点的了解可以知道,他们普遍有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的叛逆。边缘型人格障碍使青少年表现出更强烈的反家庭行为,对家庭和谐构成极大威胁。他们可能敌视父母,无视父母的权威,挑衅甚至攻击父母,无视家庭的存在,不服从甚至抗拒家庭教育,对家庭设置造成极大的潜在风险,进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3.社会视角
首先,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社会变革和社会现代化息息相关。边缘型人格障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使未来社会建设者的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其次,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如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等,使这一群体容易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破坏社会秩序,阻碍社会良性运行,如暴力打砸抢烧、袭击家庭和学校、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
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排除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更多是由于个体后天获得。影响和制约人格形成、变化和发展的更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所处的整体社会环境。人从出生起就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人格的发展是由个体与社会或同伴建立的关系形成的。个体从生物人发展到社会人,不断认识和适应社会,从而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积极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这个社会化过程涉及个人、群体和机构,而这些群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被称为社会化主体。社会化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和社区。下面将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和同伴群体等方面进行阐述。
身体因素等方面来探讨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缺乏积极引导。
生活经历会改变性格。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成长是在不同时期学会运用不同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全新的个体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特定的危机,因为最初的成长总会伴随着本能能量的转换,这就容易在每个阶段产生特定的弱点。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力比多的改变、能力倾向的发展和社会角色的尝试,青少年的自我整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个体在童年时期建立的认识会再次受到质疑。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外表和内心是有落差的,对自我认同的需要往往使青少年陷入“我是谁”和“别人认为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困境。
同时,艾尔德认为人生历程是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扮演的角色和发生的事件,这些角色或事件的顺序是按照年龄层次排列的。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社会角色或人生事件的失败,都可能影响其整个生命历程。比如,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要求青少年公开保证不会因为一次考试作弊而再次违规,这就直接把心理脆弱的“问题青少年”暴露在公众面前。老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嘲笑会迫使青少年通过逃避来寻求自我保护,把自己置于群体的边缘。
(B)家庭:家庭功能不完整,情感纽带断裂。
家庭是个人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家庭教育和影响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Tam Loevinger认为,在青春期结束之前,家庭是对个人“自我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亲子互动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1.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缺失
通常情况下,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因素,即家庭由多少人组成,家庭规模有多大;二是家庭模式的要素,即家庭成员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不同联系方式形成的不同家庭模式。本文主要以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这两个特殊的家庭来分析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因。通过梳理各种研究发现,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父母家庭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一般来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往往意味着家庭功能的缺失,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和应对风险能力的减弱。
一些研究人员长期跟踪父母离婚对子女的不利影响,发现父母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离婚的个人往往在后来出现适应问题,甚至在两三年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单亲或离异家庭的青少年不如双亲家庭的青少年。就离婚家庭而言,有时候父母离婚并不总是带来不好的结果。相反,这也可能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偶尔会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与双亲家庭相比较时,难免会感到委屈。
说句公道话,偶尔被别人的话中伤。对此,他们要么忍气吞声,要么互相争斗。如果家长不及时引导,很容易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留下隐患。
2.家庭教育:教育方式的不适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直接或间接地成为父母意志的传承者和价值投射的“镜子”。尤其是在威权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用惩戒、威权、粗暴的方法,强迫孩子无条件接受自己制定的标准和规范,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发现不当的家庭教育把孩子塑造成冲动、刻板、刻板、悲观、逃避、退缩的性格,使他们在心理上“自我禁锢、自我压缩”,成为害怕面对问题、受不了挫折的人。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叛逆期”。过于强硬的措施往往会适得其反,只会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一系列的极端行为去反抗,比如自杀、酗酒、打架、离家出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形成的真正原因不是教育方式的不适,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家庭无法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而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上。但事实证明,推卸责任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促进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进一步发展。
3.亲子互动: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断裂
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利于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家庭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据“五种人格”模型,感受到家庭支持的青少年的“五种人格”会发生变化,“令人愉快”的人格因素与“感受到家庭支持”的关系最为密切。
但是,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看孩子,不可能很好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极其有限。金钱成为很多青少年与父母接触最频繁的元素,他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极其有限。青少年很容易认同家庭提供的经济或物质支持,但家庭情感亲密度在逐渐减弱,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断裂,不健康的情绪得不到及时化解,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青少年会害怕或不愿意与父母甚至他人交流,从而逐渐走向边缘。
(C)学校:校园氛围疏离,教学体系不合适。
学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正规学习机构,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虽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父母和孩子那么亲密,但老师往往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性格。同时,学校环境和班级氛围对青少年的性格也有很大影响。Hoels认为,维持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有四个要素,而这四个要素可以用来说明青少年人格边缘障碍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1)依恋:青少年与学校、老师、同学的依恋关系薄弱,感到学习压力大,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被同学疏远;
(2)承诺:青少年对学业不满意,不能承诺努力学习,使其缺乏动力、兴趣和成就感;
(3)信仰:青少年价值观与学校认可的价值观不一致,学校难以适应,师生关系淡漠,对班级和学校缺乏归属感;
(4)涉入:青少年选择将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活动中,不服从学校规范,破坏社会秩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步骤进一步说明:一、校园氛围。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师生关系。事实上,学校氛围对青少年学习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学校氛围的很多方面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绩都有重要影响,就像好学校的好课堂氛围会鼓励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强调学习多于记忆一样。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加强他们对自己更高学习能力的感受,进而带来更好的学校表现。相反,无序的校园环境、低俗的校园文化、扭曲的师生关系,极有可能促进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
其次,教学体系。目前,学校往往侧重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有其自身的缺陷,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个人专长得不到合理的重视,产生挫折感、消极性和冲突性。这种不健康心理的长期积累,会让学生把自己定义为不被理解和认可的边缘人。
最后,学校规范。完善的学校规范是规范学生越轨行为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由于学校规范的不完善、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家长的过度溺爱等因素,学校规范经常陷入困境,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学生逃课、晚回家、打架、酗酒等行为愈演愈烈。缺乏自制力和外界的引导,会把青年学生一步步推向社会的边缘。
(D)社区:邻里关系淡漠,社区规范缺失。
社区是指人们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生活。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往往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社会心理、价值标准、习俗和伦理道德来控制和影响社区成员的行为,使人们在新的生活条件下继续进行社会交往。探究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离不开对社区因素的分析。
第一,社区氛围。与学校氛围类似,社区氛围主要包括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和邻里关系。良好的社区氛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区归属感。作为社区成员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了物质保障,丰富的社区文化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了精神支撑,和谐的邻里关系为社区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动力源泉。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城市社区的不断扩大,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或缺乏吸引力,邻里关系变得冷漠,使得生活在其中的青少年失去了应有的乐园,从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
第二,社区规范。社区规范的建立旨在规范社区行为,维护社区权益,保障社区安全,促进社区稳定和谐。然而,大多数社区通常都有一些没有实施的规范。一方面,规范本身不合理。社区规范应该是社区成员出于对社区的认同而制定的约定规范,但目前的社区规范大多是各单位为了管理方便而单方面制定的。另一方面,社区规范缺乏配套的保障体系。规范的执行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执行规范的人员,也没有执行规范的必要条件。因此,社群往往处于失范的危险之中,社群成员处于自我防御状态,成员之间互不了解,信任缺失的问题由此产生。社区的青少年接触到它,慢慢的对外界产生了不安全、不信任的心理体验。
(E)同年龄组:“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群体分层严重。
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年龄、性别、兴趣和价值观基本相同的人组成的紧密的非正式群体。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它的作用可能大于学校的影响,甚至大于家庭。同辈群体的影响体现在所有主要因素上。比如,除了老师等相关因素,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当代社会的同辈群体日益成为青少年日常活动的重要环境。
由于教育的普及,青少年的同伴群体都是学龄群体,他们的同伴关系大多发生在校园里。相同的年龄和学习经历使他们彼此更加相同,同伴关系应该是青少年情感交流和支持的主要对象。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物质生活的丰富,父母的溺爱,年轻人容易沉迷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容易相互攀比。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同龄人群体的特征发生了变化。很多同辈群体往往是“同龄”但“不同的群体”,利益和价值观差异极大。一些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只能在“群体”之间徘徊。
此外,随着青少年身心的不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关系也从亲子关系转变为同伴和异性关系。这种与异性的关系往往伴随着男女对爱情的无知追求,表现出明显的早恋行为。这种特殊的同伴群体关系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非常重要。一旦这种同伴关系破裂,如果不能及时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很可能会出现一些越轨行为,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婚恋观。
第三,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边缘人格问题的途径
托尔认为“人在情境中”,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帮助者的成长过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性格有关。因此,我们在对边缘型人格问题青少年进行干预时,要把他们放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来把握边缘型人格青少年的问题。针对青少年来自个人、家庭、社区、学校的干预,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扮演服务者、提供者、陪伴者的角色,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也要做青少年的资源联结者,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构建多元复合的主体支持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一)个人层面:心理安慰和认知指导
社工在帮助当事人之前,首先要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评估当事人是否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作为同伴和支持者,社工应该主动帮助当事人联系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同时,要安抚案主的不适、恐惧和焦虑情绪,鼓励案主接受现实,勇敢面对未来的生活,树立生活信心。面对此类案件,社工提供“陪伴式”社工服务,但这种陪伴并不像“保姆式”的照顾,而是用专业的方法给予案件当事人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帮助案件当事人减轻边缘人格带来的精神压力和外界强加的舆论压力。如果当事人的边缘型人格症状已经表现出精神疾病的病理症状,社工应及时将当事人转介到其他更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治疗,避免因延误病情。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障碍、恐惧、冲动等症状,在现实社会中常被贴上“疯子”、“神经病”的标签。这种“污名”对边缘型人格青少年的心灵造成了深刻的伤害,使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怀疑和恐惧,拒绝与人交流,长期沉浸在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中。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封锁,容易导致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加重病情,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化,对其心理健康也造成很大伤害。针对边缘型人格青少年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从优越感的角度进行干预,充分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能量和欲望,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的优势,用专业的评价发现他们的独特性,通过适当的鼓励、认知引导、韧性刺激,逐步改变他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从而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达到“生活影响生活,人影响人”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同辈群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父母的关爱,亲友的鼓励,是青少年回归正常社会的动力之一。社会工作者应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围绕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调动各种资源,重点关注边缘型人格的社会成因,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帮助和治疗。
(B)家庭层面:家庭环境塑造和家庭援助。
发展心理学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混乱的依恋关系和家族史有关。萨提亚坚信爱的力量的疗效,呼吁家庭对人性的救赎。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能动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结构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同时,应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对服务对象的家庭结构进行评估,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系统和个人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相互塑造,促进青少年边缘人格的改变。精神分析认为“个人行为是过去事件,尤其是童年生活经历的结果”。同样,青少年边缘型人格的出现也与童年的不良经历有很大关系。社工介入时,也要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分析其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通过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模式积极介入,帮助当事人恢复人格结构的平衡。
当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对家庭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父母一方面要为孩子的治疗奔波,一方面要面对嘲笑和讽刺,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社工在对边缘人格青少年家庭进行干预时,首先要缓解父母的精神压力,同时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寻求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帮助,帮助边缘人格青少年家庭联系专门帮助青少年的基金会、康复之家等公益组织,减轻边缘人格青少年家庭的经济压力。在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家庭的精神层面上,社工应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其父母与同一个群体发生联系,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互助和信息共享,构建积极的群体“力场”,促进群体成员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形成相互支持的精神动力,逐步走出边缘型人格带来的阴影,回归正常社会。同时,社工还可以聘请边缘型人格障碍方面的专家,为这些家庭成员提供治疗咨询和培训,提高家庭成员和服务对象预防边缘型人格的水平和能力。
(C)社区层面:支持网络建设和和谐社区。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沃森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虽然这句话是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但不难看出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影响。社区是青少年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对青少年病态人格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社工要调动社区内的积极因素,呼吁居民接纳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及其家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营造有利于边缘人格青少年康复的社区环境,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社区宣传。让社区居民了解边缘人格青少年的痛苦和烦恼,鼓励社区居民接纳边缘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及其家庭,避免用“有色眼镜”或“问题青少年”的眼光对待他们。鼓励社区成员给予边缘人格青少年更多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减少他们的无力感和失落感。第二,加强社区组织。为了让边缘型人格的青少年在社区得到更好的治疗,社工应该协调社区居委会等相关机构,帮助建立社区医疗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加强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与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以便在他们出现冲动、愤怒等不良情绪时,提供及时有效的药物控制和心理安慰。第三,加强社区参与。社区参与不仅要求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还要求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通过在社区活动中培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德,可以改善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可以接触人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群体社会生活,逐渐摆脱孤独、自卑、无力感等负面情绪。第四,注重社区自救。“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工作者应当协助社区居民充分调动社区内部资源,建立社区互助自救体系。同时,社区成员也要了解和理解边缘人格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利用社区支持网络积极协助其家庭成员,帮助青少年康复。
(D)学校层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自然是社会工作介入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的重要领域。社工介入学校系统时,首先要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重点关注与案主互动最密切的学龄群体和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在与同伴群体的交往方面,边缘人格的青少年主要面临融入集体生活的问题。因此,社工要积极与相关老师沟通,鼓励学生对边缘人格青少年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评价,以真诚的心和宽容的态度接纳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不要因为他们奇怪的性格或不稳定的情绪而排斥他们,让他们感到受欢迎。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边缘人格青少年不得不面对被教师接纳和学习困难的问题。对此,社工要加强与老师和相关行政人员的联系,一方面让学校领导和老师理解和接纳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另一方面,针对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的特殊情况,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改变学校“高分决定优劣”的教学模式和制度规范。社会工作者应积极与教师协商、探讨,建立让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自由、自发学习的途径,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家庭课堂等渠道,帮助边缘型人格障碍青少年逐步适应学校生活。此外,社工还应充当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人,协调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致力于边缘人格青少年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