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的绘画造诣
竹子是中国古代画家最喜欢的绘画题材之一。由于竹子挺拔、内敛、豁达、耐寒、不朽,中国古代画家常将其视为精神的写照和人格的象征。无论是梅、兰、朱、菊“四君子”,还是宋、朱、梅“三友”,萧小秀赫然在列。至于竹养与薄石的结合,则是宋元至今文人画家的杰作。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擅长写竹石的画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关于竹画,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双钩填色,一类是水墨写意(也有以色代墨的)。前者以绘画为基础,致力于形式;后者以写作为基础,强调沈峰。赵孟頫所谓“石飞白如笔,写竹也要有八法;如果有人能明白这一点,你应该知道,书画和“云韵”是一样的,就是以枯木、竹石为例来说明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书法原理。然而,在赵的《双钩竹石图》(见右图)中,竹子是用双钩来画的。画面下方的土坡上建有三根柱子,婀娜多姿,直出画外。竹叶繁茂,左右错落,姿态优美,尤其是淡汁绿色的渲染,让整株竹子充满了生机和清新。
总的来说,赵能准确地把握竹竿、节、叶的形状,法度严谨,笔法细致,位置穿插安排,自然合理,有度有密度,颇有技巧和巧妙。在竹子的前端,画家画了一个湖石,玲珑剔透,这也是我国文人画的惯用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竹子,稳定画面。需要注意的是,赵所写的这块湖石,造型独特,重心前倾,构图颇有风险,但画师却能处变不惊,实在难能可贵。湖石周围还有一层茅草,更有利于画面的和谐自然。
总的来说,赵的《双钩竹石图》在内容上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在绘画语言和技法上也没有太多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然而,一个画家要在平淡的题材中表现出绘画的兴趣,并以他惯用的语言和技法表现出他的技巧,并不容易,但对于普通的手来说绝不可能。
图片是一本彩色的纸质书,长128.2 cm,宽61.5 cm。是赵晚年有意之作,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赵生活的时代,封建社会已经接近尾声,文人画已经衰落,文人画最后一次复兴的海洋画派已经出现。虽然赵与海派画派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的绘画风格还是透露出一些绘画形体流变的消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赵也可以看作是海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