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学校合作论文分析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学校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的工作。我们应该对这个“开放”有一个正确的解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讨论问题,避免用不切实际的理论或理由来要求和评价这个开放。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放文献利用率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图书馆界一直有很多讨论。最近,这种意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声音。关于大学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网上讨论也出现了一些混合甚至反对的意见。
我不反对大学图书馆开放。其实我服务的图书馆是有对外开放的服务的,只是因为图书馆的条件,不可能“把事情做大”“做强”。但是,我并不认同一些主张开放的理论(至少是理由)。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供同行参考。
一些主张或赞成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观点,一般会提出这样的理论或事实依据;
有一天:公共资源要提供给公众享用,大学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公众,所以大学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服务。
其次,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对外开放。
第三天:由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而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入公共图书馆的行列。
以上推论看似合理,实际上掺杂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省略了必要的限制,结论容易产生误导。所以有必要一一澄清。
1.关于“公共* * *资源”的享用上述所谓的“公共* * *资源”说的是,一般的逻辑是,公共* * *资源要为公众所用。似乎大学图书馆不对外开放,就要面临一个道德审判:大学图书馆花纳税人的钱,却反过来拒绝为纳税人服务。
我们说公共资源毫无疑问是为大众服务的,但是今天的公共资源已经不是原始社会的公共资源了,因为粗陋的资源可以简单的享用;当今的公共资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如果任何公共资源都不加区分、不加限制地向公众开放,会是什么样?答案不言而喻,只能导致使用上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一个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在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刺激下产生、生长、分化和发展的。随着社会分工向专业化发展,不同人群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业化;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有不同的馆藏和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图书馆文献资源首先是教育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服务对象非常明确,数量大体确定。这些因素自然带来了高校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和管理原则。比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围绕学科建设的要求进行,而不考虑所谓的“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的总体使命,应该主要通过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来实现,而不是在高校图书馆“具体化”。这个问题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学校对图书馆的人员配置也是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群体总数来确定的,不可能根据不确定的“社会读者”来确定。如果高校师生读者对图书馆不满意,图书馆打“向社会开放”的旗号,除了“作秀”,意义不大。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数量大大膨胀。请看下表(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和中国教育研究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人满为患,图书馆的人力和空间空前紧张。阅览室、自习室占座问题越来越严重,是高校图书馆员头疼的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强行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全面开放”是不现实的。
2.关于“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所谓高校图书馆“封闭”、“资源利用率低”也不是现实的断言。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来源于其自身的功能。一是满足我校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在我校资源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图书馆会依托本系统的资源共享系统寻求帮助。在这个体系中,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是双向的。在中国,这种机制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大观。这是国内最大、最规范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在这一体系中,重要文献资源的协同采购、馆藏资源的联合编目、文献资源的馆际复制与传递、学科信息导航数据库的合作开发等都已形成规模。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是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并列的高校文献共享服务机构,于2004年3月成立。截至目前,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7500余种,外文图书近百万种,电子图书26万种,电子期刊900种。全国高校有300个会员图书馆。截至2007年底,该中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录数据库”检索量近3000万次,电子资源全文下载量1190000次,原文20多万篇,馆藏资源利用率100%,其中检索次数最多的期刊达到60多万次,原文请求最多的期刊。国家高校图书馆的* * *享受机制才是最有效的“开放”,不应该给高校图书馆戴上所谓“封闭”的帽子。
此外,高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也必然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大学图书馆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并不是随便对外开放的,这很好理解,与“封闭”无关。这里有一个来自美国的例子。2006年8月24日,第68届IFLA大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大会的主题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重要作用”。在各国代表的要求下,大会主办方计划组织所有代表参观哈佛大学图书馆,但被校方婉言谢绝。学校认为我馆是为师生的学习和研究服务的,会议代表的来访必然会干扰和影响图书馆师生的正常学习和研究。只看了半天就被拒绝了。如果是在我们这些“封闭”论者的眼里,那该有多严重!在讨论大学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的文章中,反复提到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并以此作为我国大学图书馆应该开放的理由。但是,找一些真正了解和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开放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开放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度的。
“资源利用率低”问题由于其模糊性,很容易成为一个伪命题。首先,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构成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学校教学和科研所需的文献资源。文献资源保障率越高,师生满意度越高,这也是全国高校图书馆建立名为“保障体系”的文献共享体系的初衷。但是保证率和利用率是两个概念,满足保证率的资源不一定能同时保证利用率。比如,高校图书馆采购的笨重文献是相关教学和科研所必需的,但相对于全校读者而言,其利用率远不及普通学术书籍;相对于普通的中文数据库,一些高价购买的专业外文数据库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即使有些教学参考书是一个专业的必读,但对另一个专业可能完全不熟悉,这些书的利用率也会和一些通俗读物相差甚远。资源利用率可以作为衡量和评价主要满足老百姓阅读需求的公共图书馆的有效标准。但是,仅以利用率来衡量和评价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可能会产生误导。
其次,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来说,其文献资源的积累是学术性的、系统性的,这是他们实现高文献资源保障率的基础。这个基础和一些常用的资源相比,是一个巨大的分母。在此基础上,从文献总数与文献利用率的比较中确定利用率。历史悠久的学校肯定没有历史短的学校有效率。如果以此来评价这两个库,能得出公正的结论吗?由于资源利用率低,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全面开放”,实在是乱开药方。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全面开放”,利用率低的资源还是会低。
事实上,高校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共享活动不仅提高了资源保障率,而且提高了一些稀缺资源和高价资源的利用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文献资源享有的“果”,而不是“因”。当然,另一方面,考虑到资金投入的效益,高校必然会关注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这取决于资源采购前的读者调查和利用率预测。高校图书馆只能通过前期工作保证资源购买经费的合理使用,而不是后期通过扩大“开放”来提高利用率。如果高校文献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首先要考虑重新调整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场地等。)和服务的图书馆,而不是所谓的“向社会开放”。
3.关于“国家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与高校图书馆开放。
国家图书馆基础薄弱,根源在于国家经济实力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还是无关紧要的。且不说过去相当一段时期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负债严重,即使在今天,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丰富度”也是有限的。更明显的问题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因投入严重不足而无法购买的文献资源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否则图书馆分类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从资源内容来看,高校图书馆的“丰富馆藏”根本不能用来填补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
此外,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实际上是提供文献资源的保障。只是库的类型不同,提供安全的方式也不同。对于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主要是解决其系统内文献资源的保障问题,进而通过资源享受提供国家或地区学术资源的整体保障。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就是建立尽可能多的服务网点。由于保护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分布几乎没有重叠。在发达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分布有具体的要求。在国内,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詹先生提出的,应由法律规定,满足城市人在1.5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图书馆的要求。这里要明确的是,即使在发行上适合向公众开放,也没有理由要求大学图书馆像公共图书馆一样向公众开放;而且大学图书馆的存在并不能减少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发行上的投入。
总之,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只能是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形成规模、基本满足需求情况的补充,是锦上添花(这是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开放所起到的作用)。不能因为公共文献信息需求的巨大空缺,就指望高校图书馆“雪中送炭”。
4.高校图书馆如何向社会开放?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其政策依据是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条例(修订)》。《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当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以根据材料和人工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政策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但这一政策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保证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为其读者服务,所以在这个文件中加入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尽可能”等限制性语言。这份文件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也是谨慎的。在讨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时,我们也应该坚持这种态度。
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而言,向社会开放的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很多大学图书馆都有办理临时借书证的制度,用来接待科研或研究性学习需要使用文献的人。还有一些大学图书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一些服务基层和社区的活动。但无论如何,高校图书馆在完成为其读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而不能是全面的、无条件的。比如,我们可以也应该接待研究《红楼梦》的社会读者,但不可能满足社会读者借阅《红楼梦》的需求。后者无疑是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责任。
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本不应该成为问题。教育部的文件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很高的理论和新的成果,并努力参与各种国际项目和与外国同行合作。当然,要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就要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水平。今天,个人闭门搞科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图书馆学研究者,合作精神至关重要。不仅要与同行合作,还要与国内外图书馆学学者乃至信息、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合作,才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3.5提高国内期刊的档次
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中,科技期刊只有几十种,就图书馆学而言为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办好自己的学术期刊,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目前,国内图书馆学期刊的编辑与作者之间还缺乏必要的沟通;论文发表平均延迟8个月,远高于国外期刊水平,极大影响了论文质量。全英文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少也阻碍了图书馆学的国际交流。这些都是图书馆学期刊实现国际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向。
3.6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信息的整合
图书馆学具有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能够向各行各业提供信息和知识管理方法,能够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图书馆学要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意识观和辩证否定观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逻辑思维和系统方法等科学方法,结合各学科知识,吸收各种新技术,图书馆学将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社会公认的科学。
IFLA把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作为一个整体短语,说明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密不可分,新时期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术界很早就提出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一体化的概念,图书馆学情报学一体化的研究对两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情报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图书馆学的渗透,以及大量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的出现,为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在更高的起点上与国际图书馆学发展保持同步,提高我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地位。在图书情报一体化的基础上,从整个信息管理学科的角度,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赢得更好的前景。
4.结论
图书情报研究人员要在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有价值的、创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图书馆领域的科研工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机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有利于提高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水平,从而在国际图书馆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另外站长群上有团购产品,便宜又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