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文中通过意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意境,是抒情作品中情景与现实相结合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发展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特有的诗歌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西方国家的文学理论中没有“意境”。但是,西方国家的小说和散文是有意境的。比如《简爱》中桑菲尔德庄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是一种意境。在中国,意境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比如老子的“大象无形”说,其实指的就是意境。“经”或“境”原指修行者通过悟道佛学所能达到的境界,说的是佛经,是南朝诗学借用的。如刘勰对《文心雕龙隐秀》诗的评论,就有“深以为然”之语,说明意境理论初具规模。“意境”一词最早是在王昌龄的诗歌中造出来的。到了唐代,皎然在《诗品》中提出了“取境”说,即从境、从思而来。权德舆提出了“思想与环境和谐”的理论。司空图的诗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刘禹锡发展了“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宋代诗人严羽在《苍施琅话》中提出了“语无伦次,意无穷”的理论,论述了意境理论的形成。清末,王国维的《人间花刺》是一部杰作。王国维说:“境界不仅是风景,还有喜怒哀乐,这也是人心中的境界之一。所以,能* * *风光,有真情实感的,叫境界;否则就叫无境界。”“文章之美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有意境才有意境。为什么有艺术性?说:写情怀令人耳目一新,写风景在人耳目,事如其言。”当代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象)的结晶。”综上所述,意境就是那种“情出于境,景融于境”的艺术境界按照童庆冰的定义,意境与意象的关系可以看做:第一,意象是典型的表现性意象,是主观的意象,是可感知的、真实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或诱发的。它是可以理解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方式。正确把握两者都需要想象力,也就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形象永远是第一位的,意境是最后一位的。先有作者脑海中的意象,再组合融合成一个意境。“意象”和“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二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分属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和审美特征。同时,意境与意象具有包容关系,意象的无穷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的无穷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的意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没有意象,很难组合融合成一个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意象就只是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由意象所隐含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个隐含的意象而诞生的艺术氛围。如白朴《秋思》云:“孤村夕阳,老树西寒鸦轻烟,影中一只小飞鸥。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 *并列12幅图像,虽然也生动地呈现出绚烂的秋色画面,但并不充满深刻的情感。没有“情与景”、“情与理”的自然融合,就无法形成“诱发”人的想象力的“审美空间”,没有意境,当然也难以打动人。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是通过一组意象的有机组合而成的意境优美的杰作:一株枯藤,一棵老树,一只幽幽的乌鸦,一座小桥,一个流动的家庭,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一个夕阳,一个世界尽头的断肠人。这首散曲营造了一种游子想家却不能的凄清意境。为了完成这一意境的创造,作者构造了“枯藤、老树、幽幽乌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世界末日”等意象,并将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联系起来,造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即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和意境的鲜明差异。第二,意象是真实的,意境是虚幻的神韵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是他生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把那些意象挑出来,分别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妹、眼泪、荒凉的城市等等。但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将它们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姐姐”的思念。请看原诗:“妹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妹子,今晚我只有戈壁。在草原的尽头,我两手空空。难过的时候一滴眼泪都留不住。妹子,今晚我在德令哈,这是一座雨中的荒凉城市。除了那些路过并活着的人。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也是最后一句歌词;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获胜。今夜清客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成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姐姐,今晚我不管人类,我只要你。”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是写实的;同时可以看出,意境的魅力是一个迷离的世界。第三,意境是作家追求的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意象只是创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很难给人美感。作家的终生目标是创造艺术形象,即创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再看雅仙的诗《秋歌》:“落叶已尽了最后的颤抖,花儿已消失在湖水的蓝眼里。七月的铁砧声,遥远而温暖。燕子不在辽边秋空,写下了它们美丽的十四行诗,温暖。马蹄铁在南方的一条小山路上留下一朵残花。歌手留下了一个破碎的韵脚。在北方幽幽的寺庙里,秋秋已无所剩。只留下一份温暖,只留下一份温暖。什么都留下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是秋天的素描,对人物有温暖的感情。“落叶、花朵、湖沼、砧音、雁、秋空、马蹄声、山径、寺庙”等一系列意象组合成一种秋天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物质,意境是终极目标,是最高追求。总之,意象和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略有区别。所谓不同,总结起来就是:创作时,总是先有形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幻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两者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象:一般来说,就是对文字描述的对象的感受和体验。意境:是在意象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什么是图像?意象是指与作者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客观事物,它渗透着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趣味。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会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将其转化为意象。比如“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但诗人把它写进诗里来表达亮、冷、团圆、散等情调,它包含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一个意象。再比如刘的《送别》。月亮代表乡愁,鹅代表乡愁和漂泊,菊花代表高贵、隐逸和漂泊,竹子代表正直和谦虚,落叶代表悲伤和失望,倦怠的叶子代表向往、孤独和悲伤。王维的《深山秋夜》:“雨后空山,立于秋夜,松树林中有月光,溪水中有水晶石,洗衣女归家竹语,渔舟前有荷叶,朋友的王子啊,春天已经过去,你在这里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些意象:“空山”、“明月”、“清泉”、“岩石”、“竹林”、“荷叶”、“渔船”...这些自然意象被诗人吸收到大脑中,加上自己的主观感受,形成生动的意象,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隐居的愉快心情。在诗歌中,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中往往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比如“柳”:朱的《送春》中“楼外垂柳千株,欲得芳华,少留春色”,“柳”是一个容易表达春天的意象;柳永《林玉令》:“今夜何处醒?”《的风与残月》和《刘》是悲凉的离别意象;白居易的“樱桃苏凡嘴,杨柳细腰”和“杨柳”都是婀娜多姿的美女形象。可见,意象是客观事物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的艺术创造。意境是诗人借助各种艺术手法创造的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交融、物我交融的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首诗或一首诗。意境是由意象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如《天景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个意象来表达萧瑟的秋意,为旅行者营造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思乡情绪。好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所以读诗是必要的。把语言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意境。我们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善于捕捉形象,欣赏意境,让诗中所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脑海中出现。当我们读到李白《黄鹤楼去扬州途中送别孟浩然》中“孤帆远渡蓝天空,唯有长江流于天”的诗句时,眼前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诗人送别友人后,然而我只是站在河边,看着友人扬帆而去,于是上楼远眺。只见长江一带,泄千里,朋友的风帆顺流而下,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通过这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孟浩然是多么的深刻和真诚。事实上,诗人看到的不仅仅是河水。这不就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无尽情谊吗?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歌的艺术境界,意象构成意境。我们应该正确把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阿健208 2014-11-26简而言之,意象就是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事物,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