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老龄化对全球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供给短缺,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劳动力人口短缺会直接制约经济增长。比如90年代中期,日本劳动人口总量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在下降。2010年,总劳动人口比1995年减少了7%,而劳动人口需要承担的老年人口比例从15%上升到25%。同期,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虽然日本政府实施了超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试图刺激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因为宏观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日本总人口10多年来一直为负,劳动力供给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复苏。可见,在老龄化社会,提高劳动力供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相关的社会保障支出将大幅上升,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规避公共债务风险,政府要么减少其他支出,要么增加税收,从而制约经济增长。比如2011的欧债危机,就源于养老保障带来的资金压力。一方面,老龄化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养老支出。危机前,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30%以上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用于养老保障,而希腊这一指标接近50%,养老保障支出是刚性的。另一方面,抚养比随之下降可能导致公共养老金缴费率下降。收支的挤压导致政府越来越依赖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债务积累和债务危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和医疗卫生支出将从2015年占GDP的15%增加到2100年占GDP的近25%。老龄化问题给各国的公共财政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风险。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储蓄率下降,对资本形成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中年和壮年的人有较高的储蓄倾向,而老年人的储蓄倾向较低。增加老年人的比例会降低他们的储蓄倾向。同时,高抚养比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和支出,阻碍资本积累,并因老龄化而增加财政赤字,从而进一步降低实际储蓄率。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储蓄率的降低意味着资本积累和投资率的降低。

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是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特征。从65438年到0975年,日本的家庭储蓄率达到了23.1%的峰值,高储蓄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源泉。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导致日本储蓄率持续下降。2013年,日本家庭储蓄率首次出现负值,为-1.3%。可见,在老龄化社会中,高比例的居民将储蓄用于消费,这显然不利于投资,阻碍了经济增长。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通过改变消费行为、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和金融资产结构来影响经济增长。当然,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劳动人口不仅是生产年龄的人口,也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人口。劳动人口的减少不利于消费。但老年人对医疗、康复保健、老年产品、养老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