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朦胧美

文/储悦

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虚实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得绘画和诗歌都具有了一种透气而精致的本质。读者在细细品味它们的时候,总希望有深化它们的意义,即最终能达到“言之不尽,意之无穷”的艺术境界。

画与诗的“配合”无非意味着两种:逻辑融合、相互沟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往往意境就是它们沟通的渠道。第二种是空间结合,即诗画结合。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一首有韵味、有画面的诗;看图,画中有诗。“作为诗人和画家,王维将两者完美融合,给人一种空灵、身临其境的感觉。一般来说,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所以绘画会给人以极其直观的视觉冲击。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水墨画,善于用笔墨的渲染来表现虚实相生的美感,而诗歌是一种具有艺术本质的高级文体,它以抽象的方式包含了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诗歌是最不纯洁的语言。“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传递信息。一旦加上作者的创作心态、灵活的表达技巧、诗人自身的感悟以及文字中丰富的哲理信息,读者就会有“望其文知其心”的感觉。

题画诗是画与诗的第二次结合:非抽象的融合。史料中的给定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是“写在镜框上的诗”,而广义的更为全面:即以诗为题材,以画为意蕴,或欣赏,或趣味,或议论,或讽喻的文学作品。所以一首画出来的诗,应该是以画为基础的,应该是画完之后写的,而且这首诗的内容应该和画的内容紧密相关。

一,诗与画的关系和区别

横向来看,东西方很多艺术家都对古代诗画关系发表过看法。代表作家的作品是莱辛的《拉奥孔》,它标志着18世纪这一时期学者对这一问题讨论的高峰。在《拉奥孔》中,莱辛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也是艺术的同一规律”,然而诗和画虽然在某些方面、在某个场景中有艺术上的相通,但在许多方向上总有不同。比如绘画、雕塑等艺术只是以色彩、线条、图像为媒介,依靠视觉来传达信息,善于表达“空间上并列的‘物体及其属性’的全部或部分”的主题,艺术效果是完成被描述者的特征和个性。

另一方面,诗歌以语言和声音为传播媒介,以听觉表达为主。前者意在表达动人的人和物的暗示性瞬间,让观者有思考画中人和物的过去或未来状态的空间。后者则是化静态为动态,让读者体会到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人的情感心理状态和生动形象。西方对诗画关系的解释和认知最终从“姐妹艺术”转变为“分道扬镳”拉辛认为:“行动是诗歌的独特主题,绘画的独特主题是指物体及其可见属性...时间属于诗人的领域,空间属于画家的领域。”西方人眼中的诗和画,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然后,当西方的观点传到中国后,一些人开始发表比原来更全面、更可靠的观点。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也总结并认同莱辛关于诗画关系的观点,但在此基础上,宗白华在《诗画境界》中认为“诗不抑画,画不压倒诗,二者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入侵,即情与景的完美结合。”还提到诗歌和绘画在基因上是相似的,即二者所表达的艺术境界是相似的,这也修正了莱辛认为绘画不如诗歌的片面观点。同时,钱钟书还在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画中表达了与西方艺术家不同的观点:“她们不仅是姐妹,还是孪生姐妹。”这个生动的比喻意在说明,诗画虽有瑕疵,但两者密切相关。

纵览我国历史,孔武忠在《宗伯集》卷一《东坡居士画奇石》中提到:“以无形之画,画者有有形之文,两者虽异而趣。”也能说明两者的微妙关系。此外,诗歌和绘画在社会、政治和抒情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这已成为诗歌的规范。从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操的七步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人不仅想表达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自己的苦闷与愤慨,而且还暗示了封建统治集团残酷斗争的政治面貌。

北宋诗人、政治家王力可·安石的作品《元日》深受大家喜爱,它以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画卷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同时也暗示了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态度。当然,除了诗歌,绘画也是反映政治面貌的媒介。比如美国作家蒋培德的作品《宋代诗画中隐藏的政治故事》,当书画艺术传到宋代,文人画开始流行。意境虽淡,但寓意深远,这与作画的文人背景密切相关。绘画和题画诗都包含了丰富的政治场景。书中提到的“千年潇湘怨”到宋神宗时期的政治格局,诗画中隐含的历史事件、背景和发展等。,揭示诗画背后的历史和诗人画家的隐逸情怀。

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视听差异,诗画的差异在于“直接感受和间接理解”。在《文学理论》教材中,也解释了“文学的间接性”这一基本概念。“绘画、雕塑等艺术运用形象符号塑造艺术形象,可以直接影响作者和接受者的感官,而文学在创作和接受中运用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艺术形象。当然,诗歌也是一种文学形式。所以诗歌所包含的意义取决于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会随着读者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而扩展。诗歌的真谛随着不同的本体在快速变化。而绘画则是一种直观的造型艺术,无需观者的想象,就能直接表达出画者的思想感情。如宋代清明上河图,可以直接看到商业活动和市场经济的繁荣。

二、宋代题画诗繁荣的原因

文化空前繁荣:“中国的黄金时代”

罗德斯·墨菲(Rhodes Murphy)对中国宋朝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并表示“尽管后来的历史学家批评宋朝未能抵御外敌入侵,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时期。”一个教育强大的国家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当然,能延续几百年的朝代也是如此。宋代实行的“兴文教、抑武士”的国策虽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也造就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造就了一批集官僚、文人、作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新型文化人。所以宋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能够给予知识分子最优厚的待遇,给予他们最高的尊重。当然,宋朝的统治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来收集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由于强调人才选举,改革措施是增加选民人数,既能广纳贤才,又能为各行各业有才能、有抱负的平民预留更多机会。到了唐代,一次录取的进士基本只有三四十人,到了宋代,增加了十倍。这一举措为士人参政打开了“天窗”。因此,学生人数的激增,“画”的繁荣,“评”之风,为题画诗奠定了一部分基础。

这一做法成为史无前例的历史之举。因为前方待遇优厚,自然各路子弟都会努力学习,以求赢得官场的进攻。在强大的文化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读书、入仕途,随之而来的是知识分子队伍的宏大,这为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所以这一时期的文艺发展迅速,当然是不争的事实,符合发展规律。

绘画艺术的出现:“没有比画耳朵更好的了”

在宋代,各阶层的人都对绘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痴迷的态度。无论是身居高位的统治集团,还是物质贫乏的憨厚百姓,一旦绘画与生活融为一体,思想感情就不会贫乏空虚。同样擅长书画的宋朝皇帝宋徽宗曾说:“我没有比画耳朵更好的了。”正是由于统治者本身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并且提倡和重视绘画,所以帝王画师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由于这种风气的盛行,文人也逐渐学会了绘画,即使各行各业的画师数量已经变得无法与前朝相比。随后,一批专业和业余画家,以及各种题材和类型的绘画在艺术界盛行,如“僧道代表,惠崇的颜路,王建的竹石等”还是“李清照和朱的闺房”。她们不仅是诗坛才女,也是擅长婉约画的画家。不仅如此,宋代不同时期兴盛的绘画题材、艺术风格和构图技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差异。宋初流行意境广阔的“全景构图”。中期主要场景集中,次要场景偏远,更容易表现主次场景,突出主题。远处次要景物的主要风格是朦胧而简单的,主次分明,也产生了强烈的诗意,为题画诗提供了前提。

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引领潮流。

顾名思义,题画诗离不开画的内容和题画诗。说到书法,它是题画诗的载体,也是题画诗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苏轼、黄庭坚、米柿在吸引潮流的基础上热衷于题画诗的创作,很有一课,紧接着就是临摹大家不断涌现的书法爱好者。宋代有一个特点。历代统治者在艺术界都有或高或低的尝试或成就。与绘画相比,他们更喜欢书法。宋朝在皇帝和一些书法家的带领下,在艺术界大踏步前进,留下了辉煌的历史印记。宋代书法,继唐、继宋,开风气之先。从宋太宗时代开始,他就非常注重书法和书法,临摹先王先贤的墨迹,在春华秘阁刻帖,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强调主观趣味。从苏轼的角度来说,他曾经写过一副书法对联“知天下之言,读天下之书。”千古风流,才华横溢,可谓宋代笔墨书画的代表人物,所以时代文化底蕴丰厚,很多书法家也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诗词功底。他们更注重个人修养,胸襟高,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这当然成为题诗发展的先决条件。

内容:话题广泛。

作品的创作更加自由灵活,不再拘泥于宋代以前的“佛道人物、仕女马”,人物逐渐过渡到对整个自然的描写,如宋代出现的“山水画、花鸟画”。在中国画卷的空白处,艺术家题写了一首与画的内容相关的诗,从而使意境得到升华。这是一首有图画的诗的例子。最熟悉的是苏轼的《惠崇春江夜景》,除了众所周知的“竹外桃花,鸭先知暖春江”另外有一首歌,“两夫妻归洪破团,犹似归北。”写的也很漂亮,一副“花鸟画”和“山水画”,将歌词写的淋漓尽致。其次是《王晋卿藏色山二首》中的第二首,用了韩愈《山石》中“使溪山青紫,亮万物”的景物句,并与画卷中的意境相结合,最后呈现出一个特别深刻的主题。

细致入微的描写极其细腻

从宋徽宗的题画诗来看,他擅长画工笔花鸟画,这一习惯在他的题画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的诗《莲夫人图》中的“南吸凉,新织莲藕舞裙长。”总之,或者说,《古村图》“深村竹树不知春,远水断。”这两部作品都以画为中心,对诗画描写一般而细腻,这是宋徽宗的一个突出特点。当然,宋代的题材主要是花鸟、山水等。细腻的笔法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题画诗中,诗与词的传承不同,传承的角度和广度也不同。这里只谈古往今来以画配诗的内在传承。在宋代,北宋和南宋题画诗中诗人的感情和所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主题的传承:有很多延续者。

首先,两宋题画诗的题材基本相同,只是侧重点相对不同,总体上没有区别,在一些题材的某些特点上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南宋,有些文人画题写北宋。在山水题材上,除了北宋常写的山川、流水、花鸟、走兽的钢笔画外,南宋更偏爱地图的画法,这也源于南宋政治环境的影响,适逢南宋与辽金对峙,其绘画的状态多倾向于战局的地形, 然后还有江南山川等地域特色的描写。 从人物题材来看,南宋的人物题材描写更加具体,即更加生活化、个性化,因为宋代的经济、政治、生活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帝王统治下的社会和谐也有了阶梯式的变化。两宋都注重历史人物的画像,因为南宋的绘画题材比北宋更“雅俗共赏”,因为这个时代的画家更多。从题跋诗的内在传承来看,宋代题跋诗的延续大于传承,因为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有细微之处,琢磨起来很费钱。

铭文群的传承:范围的变化

北宋初期碑文主体是僧人,即苏轼之后逐渐趋向文人俗人,北宋开创,南宋主要发展。两宋在以僧人为题材时也有差异。北宋时,多赞佛画。此外,南宋时期还有山水、花鸟等其他题材,如《少陵画像》、《春雨一犁》。南宋最流行的文人画有宋末胡仲恭的《长诗》。此外,南宋绘画的主流应该是“庭院式”的宫体诗,这对于绘画的推广是非常繁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