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姆的死亡之舞是什么水平?

这首歌由钢琴大师马克西姆改编演奏。虽然是李斯特的经典作品,但演奏的方式大量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节奏更加生动有力,人声衬托的主题更加饱满和谐。间奏中甚至还有电吉他演奏的SOHO部分。

音乐中,马克西姆如行云流水般敲打着键盘。在他迷人的表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光芒四射的激情,澎湃的热度,沉重的心情。我们不禁想到,在512这场巨大的灾难中,无论老幼、贫富、美丑、雅俗、贵贱,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禁想起那场灾难中永恒的人性光辉。

死亡就在这里。

死亡就在那里。

死神到处都很忙。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

都是死亡——我们也是。

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

在所有我们知道和害怕的事情中

死亡被标记和封印。

...

首先,这是我们幸福的死亡-然后,

这是我们的恐惧和希望。

等这些都死了,债就还清了。

尘归尘,我们会死去。

我们热爱和珍惜的一切。

和我们一样,它也会被毁灭,枯萎。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命运-

如果它不死,爱就不能永生。

音乐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浪漫主义大师,浪漫主义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1849年,李斯特完成了一部钢琴与管弦乐独奏作品《托坦兹》。据说在1838年,李斯特看到一幅教堂的壁画,壁画上是一个丑陋的老妇人,身后长着蝙蝠翅膀,代表死亡,挥舞着大刀,朝那些毫无防备、忧心忡忡、完全没有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的人们砍去。受此启发,作曲家将这种恐怖荒诞的动机与中世纪的一首教堂歌曲《狂怒之日》(即安魂曲格式的第三乐章《末日经》的由来)联系起来,做出了这首奇幻的杰作。音乐以钢琴弹出的强有力的“狂暴”开始,接下来的五组变奏曲都是想象力极其丰富,声音丰富多彩,效果奇妙。这首曲子从一开始就是古罗马教皇格里高利的《最后审判日》的赞美诗曲调,沉重而有力,象征着死亡降临的脚步。此后,作曲家用这支曲子变化出26种不同的音乐形象,有些轻快活泼;有的庄重稳重;有的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有的幽默风趣;有的优雅小巧;有些人粗鲁笨拙...来表达不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将死之人。作者的主题很明确:死亡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