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小说中的祛魅与自我窥视

虽然我们现在称之为“小说”,但与现代小说不同。它们往往是非虚构的,而是对事件和人物的非正常记录。如果我们抛开古代社会人们原有的认知观念,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件和人物,那么那些看似荒诞的叙述背后都有真实的历史事实。

众所周知,“留魂”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常见的题材,相关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个大的类型。在这个大的类型下,其实还有一系列的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类型,比如留魂跑,留魂做梦,冥府旅行,灵魂通过肉体复活。“留魂”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六朝志怪小说。在我看来,很多离魂故事的出现,都与变态或病态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所谓“离魂”,其实是一种症状,而引起这种症状的疾病和精神状态,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属于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

我们先来看《太平广记》358卷引用的《搜神记》中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一天早上,妻子先起床,然后丈夫出去了。但他老婆以为老公还在睡觉,回到里屋一看,老公确实被抓了。过了一会儿,家僮从外面来了,说:“老爷叫我回家拿镜子。”妻子认为国内的孩子在出轨,并给他看了躺在床上的丈夫。我的孩子疑惑地说,我刚从我的主人那里来!所以他跑回去告诉了她的丈夫。丈夫大为震惊,和妻子一起走进里屋观看。“被中间人搁在高枕上真的是一个模样。”怕是自己的灵魂,不敢打扰,慢慢抚着床,那个人形慢慢来到桌前,消失了。过了一段时间,她老公生病了,“性有好有错,永远不会痊愈。”

此事在《法源朱琳》卷九十七中也有引用,前面有“宋有其人”一句,可见此事应为刘宋时事。《寻神续》中也有记载。因此,王和都认为这篇文章应该出自《搜神记》后记。

刘宋代佐所作的《一真传》记载了这对夫妇的名字。上面写着:“王昭常在家中,晨出,妻韩尚未觉;而奴云曰:‘郎索有百张纸。’在韩国电视的账号里,我看到赵还在说谎,可是突然就再也看不到他了。后半段死了。"

以上现象,从古代医生的眼光来看,属于所谓的“游魂病”。这种病的命名和记载,似乎源于宋代的医生夏子仪。夏子仪,字德茂,曾从老师传下来的方子和藏医方子中,摘抄出《健康十方》12卷,并附《怪病方》一卷。此书已失传,但宋代诗人吴彦魁在惜春庚子(1180)所编《寄信适用方》一卷下,保存有《怪病方》三十八篇,第三十七云:凡人自觉形自己为二人,不隔而卧,亦有真假,无对错之问。用朱砂、人参、茯苓治疗,真者神清气爽,假者化为乌有。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十二中写道,人躺下时,感觉身外有体,无分别,但不言。人躺下,魂归肝,肝受肝虚邪袭,魂不归,故病名离魂。从现代精神病学的角度来看,病历中记载的“自我意识的自我表现为两个人”和“躺着让你感觉有一个身体在你的身体之外”似乎都属于“自我偷窥”。所谓“自动幻视”,又称幻影镜像,是指人们在外部空间看到自己的身体影像,同时意识到原来的身体还有这种体验。这种症状通常出现在患者极度抑郁、焦虑或疲惫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意识状态的一些变化。歇斯底里、癫痫、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或亚急性谵妄也容易产生这种症状。根据徐铭智撰写的论文《自我窥视现象》,在患有“自我窥视”的患者中,从事创造性职业的人占27%。西方很早就有“自我偷窥”的记录。在欧洲民间传说中,自我窥视的经历被认为是即将死亡的征兆。有趣的是,在19世纪,这段经历引起了许多作家的注意,如歌德、霍夫曼(E.T.A .)、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歌德和苏格兰作家史蒂文森((R.L.Stevenson),我都有过自我偷窥的经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这样写的。所以是西方作家经常描写的一种精神体验。当然,他们的文学描述不能作为准确的病历。现代医学远不能解释这种症状的原因。这种体验是属于患者的幻觉、错觉和妄想,还是一个生动形象的出现?还没有答案。

此类病例死亡率不低。德宁和贝里奥斯总结了1953以来报道的53例自窥症,其中5例一年后死亡,占9%。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平凡的女人》中的丈夫“性顺从,一蹶不振”,而王昭半年后去世,说明欧洲民间。

知道了游魂是一种病,我们就会对文学作品中游魂故事的心理基础有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学院)郑重声明

近日,不少热心读者和作者反映,有一个冒充古典文学知识编辑部的网上投稿系统,向投稿者收取大量版面费。对此,编辑部郑重声明,本刊未委托任何组织或个人接受投稿,也不存在网上投稿系统。本刊只接受纸质稿件,邮箱gdwxzs 1986 @ 163;本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或审稿费的都是假冒。编辑部将保留相关证据,对侵犯本刊合法权益的网站和个人采取法律措施。同时提醒投稿人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