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宴会纸标题
勤奋:尽可能多做或者坚持做。节俭:节约。
古人说:“节俭是美德。”奢是最大的恶”,“纵观先贤国家,节俭断奢”。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想要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节俭二字。换句话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修身”作为“修身”之道;朱会“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总想着物质上的困难”被奉为“合家同心”的座右铭;* * *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的经验。联合国将每年的10和31定为世界勤奋日。
* * *生活简单,一件睡衣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降低工资和生活水平,不吃鱼不吃水果。60年代,在一次会议上,他请大家吃午饭。饭桌上,一大盆丸子煮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芝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省下便士,英镑就来了”。每天晚上,她都会关掉白金汉宫小厅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王室使用的牙膏都要挤。日本的丰田公司,号称“一切都会有结果,最后会有一辆丰田车”,在成本管理上就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劳动手套坏了,需要一一更换。使用办公用纸时,应使用正面。一个是一个国家最受尊敬的,一个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节约意识这么强,太神奇了。
随着国力的增强,生活的改善,一些人已经失去了节俭的优良传统。目前,社会上随意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些不健康的现象中,“大款”和“公款”起了主要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天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这并不是浪费金钱的理由。钱花完了还能赚,但是有些资源是耗尽了却不可再生的。在遭遇“煤荒”、“油荒”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资源短缺带来的不便。在资源相对稀缺、人口众多的社会背景下,倡导节俭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
民间节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原的伏牛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吴成的农民。他过着勤劳而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幸福。临死前,他把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匾给了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要想一辈子免于饥饿,就要像这两座楼那样。”后来兄弟俩分开,看见牌匾对半,老大得了“勤俭”二字,老二得了“俭”二字。老板在家恭敬地挂着“勤”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但是他老婆大手大脚,孩子经常吃两口就把白馒头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余粮了。自从老二得了半块牌匾,就把“节俭”二字作为中堂的“神谕”,却忘了“勤俭”二字。他疏于耕种,不肯精耕细作,所以每年都没得到多少粮食。一个家庭虽然节衣缩食,但是很难持久。今年大旱,老大老二的家已经空了。这时,突然一张纸条从窗口飞进了屋子,两兄弟赶紧捡起来——看,上面写着:“勤俭不俭,就像端着一个无底的碗,却总是满腹不满!”“你要是节俭,不努力,肯定又穷又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个字不能割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吸取教训后,在门上贴了“勤俭持家”的字样,以此来提醒自己,警示妻儿,自己生活。从此生活越来越好。
“节俭”这个传家宝不能丢。
10 31是联合国指定的世界勤奋日,但这个与休息和吃喝无关的“舶来品”节日,似乎很难像传统节日一样引起* * *的关注。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今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超过了美国,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位置。这个“桂冠”并不十分意外,一些地方的挥霍程度确实惊人。有的行政机关人均办公面积几百平米,公款怕不富裕;一些城市建筑热衷标新立异,人为增加建设难度,提高建设成本;有些地方不建设土地,造成土地闲置和社会资本浪费。种种“未富先奢”的迹象,与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在100之后,大量人口并不富裕的局面很不协调。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很重。有限的土地承载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衣食住行。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起来”,最终实现* * *共同富裕。这个目标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但是有一些人先富起来后挥霍,完全无视社会责任和* * *共同富裕的大局。
人类能够开发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是长期存在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既是用有限资源生产更多财富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我们必须勤俭节约使用资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勤奋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的人均资源是有限的,即使是空气、水这样普通的东西,在某个地区、某个时期也是稀缺的。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中国是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一些公共建筑经常用比“鸟巢”更多的钢材来炫耀;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掠夺式、粗放式开采矿产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稀土等资源,却不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与其说是一种战略,不如说是长期以来勤俭节约的体现。在资源稀缺的时代,节俭可以尽可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激励人们努力创造;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享受更多样化、更高品质的消费,并不意味着需要消费更多的同类资源。
勤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名句“遥望先贤世家,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勤奋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在成就大事的人身上。看看现在的情况,一些官员因为“天价烟”和昂贵的手表查出腐败而“落马”,说明过度的物质需求腐蚀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导致衰败和沉沦。中央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写进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虽然坚持节俭属于道德范畴,但从长远来看,它构建的是人类的消费伦理,因此可以形成国际间的理解。
放任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人类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只会得到暂时的安慰。正是基于长远考虑,我们党和* * *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推进和实现这一战略,节俭的传统永远不会过时。
节俭的古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节俭,反对奢侈,艰苦奋斗。历史上,古今中外,节俭的故事数不胜数。
1,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还流传着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上待你,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真甜;洋葱豆腐,寓意深刻,明明白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祝寿时,只用了两碗胡萝卜、韭菜、青菜和小葱豆腐汤招待百官。而且,盟约中有三章:以后无论谁办酒席,只准四菜一汤,谁违反就下地狱交钱。
2.纪文子
纪文子出生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他是春秋时期鲁的名臣,为官三十余年。他一生节衣缩食,以节俭为基础,也要求家人节衣缩食。他衣着朴素整洁,除了皇服,几乎没有像样的衣服。他每次出门,乘坐的车马都极其简陋。一个叫的人见他如此节俭,就劝子说:“你身为大臣,德高望重,但听说你的妻妾在家不许穿丝绸衣服,也不用喂马喂粮。你自己都不注意自己的外表和穿着。让其他国家的人笑话你,是不是太寒酸了?这样做也有损我们国家的尊严,人们会说吕尚清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呢?这对你和你的国家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呢?”
纪文子听了这话,淡然一笑,严肃地对那人说:“我也希望把家里装修得豪华典雅,可是你看看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还有很多人在吃着粗粮,穿着破旧的衣服,还有人在挨冻挨饿;考虑到这一点,我怎么忍心给自己添置财产呢?如果普通人穷茶穷衣,而我扮成妻子专心养粮养马,做官就没良心了!此外,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和荣耀只能通过其臣民的高尚行为来表达,而不是通过他们美丽的妻子和马匹。
那样的话,我怎么能接受你的建议呢?这句话让仲孙看起来很惭愧,同时也让他更加尊重文姬子。
此后,他以纪文子为榜样,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他的妻妾只穿普通布做的衣服,家里的马也只用糠草喂。
3.苏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秀才。他当了40年的官员。在为官期间,他一直注重节俭,经常过得很小心。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因为他的工资减少了很多,他穷得活不下去了。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块土地,自己耕种。为了不浪费一分钱,他还打算花:先把所有的钱都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个月用一份;每份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都付完了,按数额挂在梁上,每天早上拿一袋,作为一整天的生活费。拿到少量的钱后,他要仔细掂量,买不到的肯定不会买,只允许有剩余,不允许超支。苏轼把钱存在竹筒里,以防不测。
4.赵匡胤
赵匡胤教妇女要节俭,“天上的仙府是地上皇帝的家”。皇帝作为一国之主,应该说是天下首富,金银财宝都可以享用。然而,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不仅生活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而且还严格教育他的子女生活节俭。
关于节俭的议论文...怎么拟标题?节俭永远是传家宝。
勤俭节约,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勤俭节约是公民必须具备的特殊品质。
节俭的关键是从自己做起。
写10关于节俭的建议。1,不要在家里选菜,不要留菜。穿着整齐就好,不要选择穿。
2.节俭,把零花钱放进存钱罐或小银行。
3.只要学习用品实惠适用,就不要买“没用”或者太贵的物品。
4.家长来学校接送,不会要求在小店买零食或者玩具。
5、准备足够的学习用品,懂得节约和珍惜,不要买太多太勤快。
6.家里用水的时候,水龙头开的适中,不要太大,方便人们出门关灯。
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小树立节约用水的好榜样,我们应该经常做一些节约用水的事情。比如我们看到水龙头在跑,就去关,看到有人时不时玩水龙头,就要上前制止。
你遇到过这种事吗?有一次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找同学去公园玩,无意中看到两个女生在洗手,但是过了一会她们就打起了水仗。你扑向我,我帮了你。水不停地流着,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小溪,我心想;该死的,你怎么能这样浪费?真的很烦。我想上去说,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正在纳闷,这时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她个子不高,扎着马尾辫,大眼睛,薄嘴唇,弯弯的眉毛,穿着短裙。她上前洗了手,关了水龙头,说;“你怎么能这样,这水不合适,你怎么能这样浪费?不觉得丢人吗?”两个女孩生气了,反驳道;“你在乎什么?我们喜欢和你一起玩。再说,这水我们不能喝!”女孩平静地说;“不管这些废水能不能喝,通过过滤也能喝?你说什么?通过小女孩的教导,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低下头,惭愧地说:“我们知道水的好处,以后不会再有了!"!我们很高兴看到它。这样一个卑微的小女孩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她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听了她的话,想起以前浪费水资源,我很惭愧。所以我们应该团结起来,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我们不能生存,地球上也不会有生命。所以,我们要团结起来,做“节水”的好少年。
勤俭节约的例子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虽然涉足政治,但他仍然保持着富而不忘贫的品格,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与当时官场的奢靡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工资虽然丰厚,但大部分都用来帮助邻居了。平日里,一家人也就差个饭吃。有一次,他的大儿子范春友出门见朋友,因为衣服太破旧,不得不穿哥哥的衣服。在范仲淹的影响下,全家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放眼昔日圣贤之国,由俭入奢。——李商隐
雷锋有一篇关于勤俭节约的文章或片段有一句名言:“工作中要向热情最高的同志看齐,生活中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是雷锋的座右铭。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勤俭节约,任劳任怨,不畏艰难困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雷锋的节俭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意识中逐渐淡化,生活中攀比、铺张浪费、不珍惜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本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一刻,让我们想起了雷锋勤俭节约的精神。以最常见的水资源为例。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懂得珍惜,反而浪费金钱。但是同学们知道吗,我国人均水资源并不丰富,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大约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缺水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年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农村仍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中国缺水的城市有400多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多个。我国城市日缺水量为16万立方米,每年影响城市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影响城市人口约400。
我们现在说的是学习和理想,但是如果有一天连最基本的水资源都浪费了,我们还怎么活!且不说学习和理想,别让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人类的眼泪。从节水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推而广之,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是普遍真理。
社会的发展呼唤雷锋精神。人们的生活需要雷锋精神,尤其是在新世纪。只有长期树立学雷锋的思想,制定强有力的措施,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进行不懈的努力,雷锋精神才能在各方面不断发扬光大,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至于那首关于节俭的诗,迫切需要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是辛苦的。
关于节俭的作文材料是勤俭节约,意思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珍惜劳动成果,节约用钱,不铺张浪费,自己创造劳动财富。诸葛亮曾说:“静则修身,俭则德。”这并不能体现节俭对提高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每食一物,便念庄稼之难;每一件衣服,我都想到纺织的辛苦。”勤奋是一种愿景,一种态度,一种美德!对他们的子子孙孙负责。让节俭成为一种习惯,避免浪费生活中的许多资源,其实只是举手之劳。生活告诉我们,节约不是省钱,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历史崇尚节俭,孔子把“节俭”和“温良恭俭让”列为基本道德标准。周恩来和革命党人勤俭节约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一段佳话,影响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忘记了善良的美德。晴天,教室总是亮着灯;天气凉爽时,电风扇还在运转;卫生间的水龙头在滴水,来来往往的人视而不见;饭盒里还剩一大半食物...
我们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品德高尚的人大多都有节俭的美德。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坚持刻苦读书。为了省吃省时,他每天早上煮一小锅粥,等粥凉了,就带去学校当干粮。要用刀吃,早上吃两片,下午吃两片。虽然他的做法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并不可取,但他节俭的美德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观前贤国家,俭败于奢”。节俭意识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理应融入国民血肉。我相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手拉手,时刻以节俭意识约束自己的言行,形成“铺张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的良好氛围,节俭一定会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楼主,如果回答还可以,请赶紧采纳。
关于节俭的作文,500字。节俭的美德不能丧失。
“遥望昔日圣贤国家,变节俭为奢败”。这是历史上无数家族兴亡、国家兴亡、朝代更迭的经验教训给有识之士的深刻警示。最近党中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举措。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提倡节约的美德。早在春秋时期,节俭
作为一种公共道德,被智者仁者大力提倡。《论语》中有“师者,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宽容。”其中“俭”就是节俭。孔子有五德,包括节俭,所以能取信于人。墨子还极力主张衣、食、住、行、葬等各方面都要“制定成节俭法”“救”符合“天德”。铺张浪费就是“剥夺人的温饱和财富”,侵犯他人的生存权。《左传》说:“俭也是德,奢是大恶。”以节俭为修身之本,以奢靡为万恶之源。诸葛亮在《诫》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淡泊以志,平以无为。”多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传统美德一直被提倡、保持和发扬。这也是中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节约”的道德观念已经过时,“节约”的道德要求已经“过时”。有的甚至把“节约”放在破格的行列里。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节俭”几乎成了“小农经济思想”的代名词。奢侈被视为“格调”,而“经济”被视为“无能”。有些人不以铺张浪费为耻,反而以此为荣。“享受生活,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先过好生活,超前消费”、“打肿脸充胖子,光鲜亮丽地消费”,成为一些社会群体的“时尚”和生活理念。生产生活中浪费水、电、油、纸是常有的事。更严重的是,我们的一些人民“公仆”,在“节约”和浪费的问题上,不分清是非,甚至带头讲排场,更加奢靡,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据悉,2004年全国公款吃喝娱乐、公车消费、公费出国支出7000亿元,其中公车消费3000亿元,吃喝出国2000亿元。这7000亿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按照中国654.38+0.3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为“三公”付出的代价是538元以上。如果任由这种奢侈浪费之风蔓延,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支柱就会遭到破坏,我们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会丧失,最终危及我们的伟大事业。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这种错误倾向。
诚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农村还有29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仍有18万多人;贫困地区很多老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不起学。很多地方靠中央财政补贴维持生活;还有一些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遇到自然灾害后,又返贫了。“总会有想的一天,所以不要一直等着想。”(明。匿名征集名人)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不算富裕;即使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没有理由铺张浪费。* * *同志多次告诫我们,“要救国图强,办好一切事业。”* * *同志多次说过:“我们是穷国,也是大国,必须努力。”所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是永远不能丢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多少优越的物质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依靠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努力工作,尽可能地节约每一项有限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尽可能节约每一份财力物力,用在最需要现代化的地方;努力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点滋润我们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节俭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和可靠的资源,也是我们有信心脱贫致富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勤奋是甘甜的泉水,节俭是聚宝盆。节约不仅仅是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权宜之计,更是一个优秀民族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状态,是一个进步社会应该倡导的文明风尚,是一个当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经济是取之不尽的财富。这种道德要求不会过时,也不应该过时,无论是在困难的逆境中,还是在条件有利顺利的时候。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一些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也是注重经济的。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很多,他们的人均收入都在2万美元以上。但他们的学校都开展各种“忆苦思甜”教育和挫折教育,教育下一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做到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他们在生产上也讲究节俭,在生活上也讲究精打细算。相比之下,中国人均GNP才达到65438美元+0,000,但社会上却有崇尚和攀比宽度的趋势。谈论享受和高消费已经过早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的国情如此不协调,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又是如此不协调!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的传统美德,重在实践和坚持。要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荣辱观;党员干部要带头大力厉行节约之风,为群众作出表率;每个家庭都要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不提前消费;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发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节约的优良作风,形成节约一滴水、一电、一纸、一油、一米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真正付诸实践,长期坚持,节俭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