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

孟子曰:“吾老矣,人老矣;年少轻狂,还有年轻人。”礼记?李云写道:“让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有所孤。”这些古语大家都很熟悉,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上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国家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的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过的救灾、荒政、扶贫、养老等制度和机构,实际上都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当时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先后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四个功能。

首先是“安全网”的作用。社会保障是人们生活的地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是确保人们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和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遭受各种突发灾害的群众,有了生活来源,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解除后顾之忧,为人民群众构筑“安全网”。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减少贫困,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适度水平。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又能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国经济活力,促进经济更快发展,而且可以避免社会消费过度膨胀,引导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平衡社会供求总量,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波动,实现更好发展。

第四是“稳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此外,积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可以协调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让不同社会阶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就和挑战?

“交十块钱,看病一年!”这是很多农民兄弟对新农合的生动描述。自2003年6月5日+10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这一制度的主要做法是大病统筹,小病兼顾。农民个人只要缴纳10元,就可以享受中央和地方的双重补贴,最高可以获得1万元的补贴。截至2007年3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319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占全国总数的81.03%,6.85亿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近80%。预计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广,是我国社会保障快速发展的一个侧影。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保基金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增长6%左右,社保基金收入每年增长20%左右。截至2006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654.38+087.66万人、654.38+057.32万人、654.38+065.438+065.438+087万人、654.38+002.68万人和6459万人。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8626亿元,支出6472亿元,* * *累计8239亿元。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374万人,积累基金354亿元。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