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一、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流通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商品交换。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意味着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化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性,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有相当比例的经营活动要面对国外市场或直接在国外进行,这是流通企业国际化最基本、最主要的标志。
2.国内流通领域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与世界经济中通行的现代市场经济相一致,这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制度前提。
3.流通企业的动力和约束机制符合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其行为符合国际市场的通行做法。
4.国内流通企业与国外流通企业在组织、资金、营销活动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融合或联盟。
5.国内流通领域将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使国外流通的行为者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投资和经营。
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已经清楚地表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经济交换的形式从“商品流”发展到“资本、商品流”,再发展到“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流”,流通层次越来越高,流通渠道也形成了全球网络体系。这些都标志着流通国际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中国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当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宏观管理不善
我国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政府宏观管理措施与现实脱节。1983 1虽然国务院正式授权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批和管理境外企业的工作,但实际上几个部委也参与了这项管理工作。由于各种政策,不仅企业无所适从,而且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长期规划,难以确定开展跨国经营的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领域和重点。同时,管理机构的混乱也必然带来监管上的不利。
2.外资规模小、实力差的企业占多数。
投资规模大的企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能够承受意外冲击;而投资规模小的企业生存困难。欧美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流通企业对外投资时,都是以优秀企业为重点,进行大规模投资。平均单笔投资水平已达600万美元,而中国企业平均单笔投资规模仅为654.38+0万美元左右,无法形成群体优势,与外界保持一致。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足。
3.人才匮乏,服务滞后。
跨国流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极高,既要求其管理人员熟悉当地的语言、习俗和法律知识,也要求其具备在海外企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开拓能力,但现实中一些外资流通企业,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层缺乏这种能力。而且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国内相关服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往往会耽误最佳投资时机。
第三,欧美企业的成功经验
1.高度集中的组织结构可以保证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进一步实现全球战略。
美国国际流通企业采用高度集权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使整个国际流通企业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资源共享系统,母公司可以通过层级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资源。这种组织结构还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迅速做出决策,使经营资源的配置能够迅速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从而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和最大程度地享受利益,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全球战略。
2 .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制完善。
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数百年,市场机制健全,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渠道畅通,法律体系完善。因此,在软硬环境都具备的条件下,流通企业必然管理有序,大而不散,活而不乱。
3.欧美流通企业崇尚外部集中的效率理念。
欧美流通企业资源配置能力强,可以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经营资源集中到需要的地方,有利于发挥资源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欧美跨国流通企业通过横向或纵向兼并发展成遍布全球的网络,所以欧美企业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并购从事业务,促进了业务资源的集中,并利用这种手段达到进入多个业务领域的目的,顺应了多元化的趋势。
4.欧美流通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契约原则、个人主义原则和功能主义原则。
在上述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与国内分支机构一样,对海外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短期雇佣制,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能力视为一种商品,体现了契约化管理思想。
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欧美流通企业这种高流动性的用工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负担。因为普通员工很容易从各国当地市场获得,人力资源的不同来源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美国采用的是“开放式”管理模式,即选择一个有专业经验的人担任子公司的总经理,不考虑其国籍,子公司的运营应完全在总公司的监管之下。这种模式体现了“地球中心论”,人力资源的来源是以员工是否胜任来衡量的。其优势在于有利于培养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和丰富国际经验的管理人才。
5.欧美国家综合国力强,科技水平高。他们的国际流通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子公司时,只有35%是合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只有40%是合资形式,其余都是独资形式。
欧美跨国企业经济技术实力强,市场进入早,成熟度高,尤其是美国企业信奉“个人能力”,不太注重合作,而注重公司结构的控股和集权。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提高规模经济,统一筹集和使用资本资源;便于对子公司实施统一控制,在市场价格、产品差异化、利润上采取一致行动;减少与当地企业沟通产生的管理冲突;有利于经营方针和执行过程的保密,并能获得全部利润。
第四,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欧美的垄断企业大多拥有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多分支、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企业集团,甚至还有银行和金融机构。这种国际化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国内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多元化的经营和合资、严密完整的组织架构的前提下的。
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刚刚起步,缺乏经营和发展跨国企业的足够经验和制度环境。因此,在借鉴欧美成功经验时,要从自身实践出发,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
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确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规模和渠道,从政府的宏观角度实施综合管理。
2.确定跨国企业的身份认证制度,提高海外企业的规模和档次,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欧美国家平均单笔投资水平为600万美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单笔投资水平不应低于450万美元。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意想不到的冲击,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获得规模效益。
3.进入方式应该是容易进入、风险规避能力强的合资企业。美国采用独资是因为其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而中国目前是一个资本受限的国家。如果以合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可以减少注资,用有限的资本尽可能扩大国际投资规模。而且合资有利于弥补我国流通企业跨国经营经验的不足,消除由于对当地市场等方面的无知而造成的进入障碍,吸收和利用管理技术、营销技巧、信誉、供销渠道以及与政府的合作。
4.区位选择应重点关注亚太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贸易保护严格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1923,美国西尔斯公司就聘请了市场研究学者尼尔森担任企划部经理。他的任务是将具有相当经济研究价值的国家细分为可以用于营销的区域,不仅要在地图上明确标注,还要详细记录区域的统计数据,并长期观察分析。中国企业在从事跨国经营之前,也必须谨慎行事,进行详细的论证和研究。
5.加快经济立法,为跨国流通企业提供制度保障。欧美流通企业之所以能够在高度集权的组织架构下高效运营,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在于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任何一个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家或企业都不例外。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21世纪将是跨国经营的鼎盛时期,谁在国际经营上取得成功,谁就成为经济强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未来的国际贸易交流将更多地从双边转向多边。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资本、信息、人才和技术的双向、多向流动,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全球化经营是未来流通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
秘书大杂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