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剑桥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8,165438年6月6日,首发于《新月》月刊1928,10,署名徐志摩。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6月至10月1922年,诗人曾在此求学。剑桥时期是徐志摩人生的转折点。诗人曾出自《虎集·序》陈导:24岁以前,对诗歌的兴趣远不如对相对论或民事契约论的兴趣。是何康的河水打开了诗人的心扉,唤醒了诗人长久以来被禁锢在心中的命运。所以他后来深情地说:“剑桥教会了我开阔眼界,我的求知欲是剑桥唤起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剑桥给我的。”吸烟与文化
这位诗人故地重游。165438+10月6日,他在中国南海的归途中,谱写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早发表于928年2月18日《新月》第1卷第10号,后收入《老虎集》。可以说,“剑桥情节”贯穿了徐志摩一生的诗歌;《再别康桥》无疑是最著名的一部。
这首诗是徐志摩在他第三次欧洲之旅后回家的路上写的。时间是1928 165438+10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家里住了一晚后,在事先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一个人悄悄来到剑桥找他的英国朋友。可惜他的英国朋友都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剑桥在默默等着他。过去生活的场景再次呈现在他眼前...因为他当时很着急,正赶着去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所以没有把这个情绪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在回家的路上乘船离开马赛,面对汹涌的大海和广阔的天空,他才展开纸张,写下这次重返剑桥的个人感受。
但徐志摩当时留下的是一本英文版的《别了,剑桥》,是当时一个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的。
告别剑桥诗人徐志摩的旅程。
我小时候在家学习。十一岁进入石霞开智学校,师从张树森,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
1910年,徐志摩十四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去了【1】杭州。经叔父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附中,改名为浙江一中,现为浙江杭州高级中学,与郁达夫同班。他热爱文学,在校刊《朋友》第一期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有益于社会,“应尽可能提倡”,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他也对科学感兴趣。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的历史》等文章。
1915年夏天,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然后去了沪江大学的前身上海浸会学院和神学院,现在是上海理工大学。同年10月,她被家人安排嫁给了上海罗甸县富人张润的女儿张幼仪。
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心安理得地走完浸会学院的课程。1916年秋,离开上海,前往天津北洋大学,在天津大学预科学习法律。次年,北洋大学法律系并入北大,徐志摩转入北大。在北方读大学的两年,他的生活增加了新的内容,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这所高等学府,他不仅学习了法律,还学习了日语、法语和政治学,涉猎了中外文学,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在这期间,他交了很多朋友,认识了很多名人。他经张君劢、张公权引荐,拜梁启超为师,捧着老师送的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很大,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徐亮虽然是亲密的师徒关系,但两人还是有思想上的差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一切地放下身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
他在北方读大学时,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的场面,目睹了对无辜百姓的屠杀。他讨厌这种“西山黄昏的紫日,抹不去这个人变成畜生的耻辱。”徐志摩:《人变兽》第二首战歌是社会。他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改变中国现实的药方,实施他的“理想革命”。
徐志摩带着“学以致用,以利报国”的爱国热情离开北大1918八月14八月65438离开上海赴美留学。留学第一年,进入美国赫斯特克拉克大学。他进了历史系,修了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就是为了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入学十个月后,我以学士学位和一等荣誉奖毕业。然而,他对此并不满意。那一年,他转学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进入经济系。徐志摩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知识。那一年,五四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在爱国主义的驱使下,徐志摩参加当地学生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与此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从政治转向文学,于是他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
徐志摩在美国待了两年,却厌倦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疯狂、贪婪和物欲。他被英国哲学家罗素所吸引,最终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诱惑,买了一艘船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的个人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使他没能实现向罗素学习的夙愿。结果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觉得无聊想换个方式。由于狄金森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徐志摩也在英国住过两年。他在英国的生活,尤其是在剑桥的生活,对他一生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他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剑桥,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和谐在这星光与海浪的默契中意外地淹没了你的灵魂”。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剑桥。徐志摩迷恋康桥,沉迷自然,是因为他认为现实社会是丑恶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然是纯洁美好的。治愈这个社会和人,以及目前生活的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堕落的文明,回归自然的质朴。只有走近自然,才能恢复人类的童心,缓解社会症状才有希望。
他在剑桥接受了资产阶级贵族教育,并接受了“吸烟文化”。他非常崇拜英国,以至于错过了牛津和剑桥。他喜欢和英国名人交往。他广泛涉猎了各种世界名著,也接触了各种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诞生了。他自己想成为一个“不受教育的个人主义者”。剑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引发了他的创作想法。他开始翻译文学作品。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几部短篇小说,德国佛沟的长篇小说《漩涡小子》,中世纪法国吴加让和倪阿兰的故事,意大利作家达农·武雪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同时,他充满诗意,写了许多诗。他的《精神革命的热潮在迷人的康桥河两岸冲刷下来》徐志摩:《再见康桥》。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改变了方式,进入了诗人的行列。
告别剑桥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和诗歌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个人爱好。但在英国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他一反常态,不止一次写作,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虽然这期间他写了那么多诗,但是现在只有二三十首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部分都失传了。不过,从现在还能看到的有限的诗作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徐志摩早期的诗歌及其思想。
这个时候,徐志摩为什么会像着了魔一样写诗?他是怎么迸发出诗歌的?
首先和他当时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他生活的剑桥环境引发了他的诗歌兴趣,点燃了他的创作欲望。他说:“我在剑桥真的很开心,我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这么甜蜜的洗礼了。”吸烟和文化。所以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夏天》、《夏天的田野》这样的作品。此时,他的个人生活“闪耀着奇怪的月光”。
1921年的秋天,他遇到了如花似玉的才女林。徐志摩和她有过亲密关系,然后谈过恋爱和婚姻。因此,徐志摩于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两人不应继续没有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生活。自由离婚,停止苦难,预示幸福,是徐志摩朴素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好像“被巨大的力量震撼了”,他想表达,他想歌唱。所以在《爱死》、《月夜听琴》、《青春咏》、《春风吹春梦》中表现了爱与情。此外,他倾向于用不同的语言写作,因为他接触了大量的英国文学和艺术,拜伦、雪莱、济慈和哈代的作品令他着迷。他吹的是这股“怪风”——欧洲风,他走的是他们的路,于是借助诗歌,他的思想感情就“怪”了。
所以徐志摩特别怀念在英国剑桥的生活。他充满了激动和兴奋。他写了很多诗,他的诗境体现在他的长诗《草地上的露珠》中。这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他最早的一首诗。这首诗既表达了他当时的志向和志趣,又形象地传达了他诗歌的动荡状态。他打开创造之泉,用喉咙歌唱。因此,他将成为一名诗人。这些早期的诗歌一般都是语调清新,情绪高昂,反映了“青春的呼唤和光明的希望”。徐志摩:春天。与此同时,我们开始从多方面探索新诗的形式。诗歌形式多样,但尚未定型。有自由诗,新格律诗,西方诗,甚至无标点的诗歌。但他们强调音韵、节奏、格式的对称工整,要求“语气流畅愉悦,形式轻盈柔和”,这是徐志摩诗歌的一贯追求。
英国剑桥的生活当然令他着迷,但他的乡愁和怀旧之情萦绕心头,于是他于1922年8月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回家途中经停新加坡香港日本两个月的旅程,6月65438+10月65438+5月到达上海。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另一种生活。现实社会的纷扰扰乱了他内心的平衡,有时他会感到精神上的厌倦和焦虑。于是他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