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理解新常态规划新发展的论文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市委号召在全市开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明确指出依靠大投入、大消耗资源要素为主要方式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土地财政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快速扩张阶段已经终结。在城市建设中,要着力提升内涵,走有特色、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对宿迁城市建设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为该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乡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常态下,城乡规划必须充分遵循城乡规划建设的客观规律,研究新常态,探索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新常态下有了新的认识。

18建市以来,宿迁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阶段,中心城区发展成为城市人口70万、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充分肯定宿迁城镇化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在城区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建成区低率与各区不断扩张的矛盾十分突出,项目用地与低效用地矛盾并存。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城市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要充分把握新时期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涵,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和空间扩张的方式,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让城镇成为高质量的宜居之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注重集约集聚,摆脱粗放的向外扩张发展模式,注重挖掘内涵潜力,实现集约化、集聚化发展。

规划新常态下的新战略

新常态下增创新优势,宿迁要在全省全国大局中定位,在全球大势中考量。市委提出,要抓住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机遇,启动实施向东出海、接轨上海、融入沿海的“三海战略”。“三海战略”的实质是将宿迁纳入国家和全省的发展战略,开拓宿迁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宿迁要建设成为沿海开发的重要门户和长三角北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围绕“三海战略”和发展定位,不断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充分发挥交通的导向作用,加强和发展热点地区的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徐城际铁路,快速进入“高铁时代”,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推进运河岸线综合整治,加快以宿迁运河中心港(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内河港口和产业集聚建设,开展苏连运河规划研究,呼应沿海发展,打造出海通道;加快新一轮高等级省道、国道和通用机场建设,完善城市快速公交和快速公交系统,形成以快速通道、大容量公交、综合枢纽为核心的“高效便捷无缝衔接”交通走廊,打造宿迁公交、轨道交通、水运、空运综合交通优势,有效融入东陇海经济圈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

在新常态下创造新优势

基于一个新建城市的基础和现状,宿迁在规模和建筑数量上很难和周边城市相比。而是要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注重挖掘宿迁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建设规模精致、空间宜人、文化浓郁的华东地区独具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要立足1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以长远眼光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加快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坚持集聚节约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空间。在市级层面,要加强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在中心城市层面,坚持组团布局、紧凑发展,营造宽敞的城市空间,全力规划建设“生态特色的滨湖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坚持“生态为归宿”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定位,深度挖掘两江两湖“水”资源,进一步扩大城市水域面积,规划建设湿地公园,让生态绿地和水系成为城市的主角和灵魂;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弘扬,努力打造以项羽为代表的西楚文化;同时,要优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建设街道、社区、社区三级民生服务中心,加快实现“五个城市”目标。

新常态下的新改革举措

宿迁城乡规划要实践内涵提升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着力深化改革,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高点定位、特色发展、集约集聚等重点,统筹规划管理,优化区域发展体系,挖掘自然禀赋,寻求城乡规划建设的更大成效。

一要科学统筹,协调推进,完善“五规合一”新机制。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充分整合现有五项规划内容,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为限制的统一规划体系。二是要上下联动,协同管理,实现规划全覆盖。不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市县联动管理机制实施,全面推进规划、规划管理、规划执法“三个全覆盖”。三是锐意改革,鼓励创新,开创城乡规划管理新局面。坚持“市级统筹”的调整方向,加强对现有规划管理机制和体制的进一步调整优化,重点加强土地选址、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统筹规划管理,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开创集约式规划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