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图案纸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西峡县东峡丰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有锅和碗。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很广,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它开始出现在浙江省南部地区。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遗址和青瓷。瓷质砖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与胎釉结合紧密。从显微照片中可以看出,青瓷碎片的釉下没有残留的应时。这种釉在外观和显微结构上都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达到了真瓷标准。
东汉以后,浙江越窑等南方青瓷的生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有窑,形成了独特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一个名窑和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都生产同一类型的一种或几种产品,这些窑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的、最有影响的窑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这可能与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和黑瓷,到西晋后期还生产青瓷和褐点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入褐色点彩,打破青瓷的单色风格。
三国越窑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正,以淡青色为主,黄色或青色少见;有碗、盘、壶、盆、脸盆、碗、盒、盘、耳杯、香炉、痰盂、盆、泡菜坛子等日用瓷器。西晋出现了扁壶、鸡煲、烛台、辟邪器等新产品。南朝佛教盛行,瓷器多以莲瓣或莲花装饰。从三国到隋朝统一的数百年间,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品种多,样式新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让人一刻也离不开的电器。
此外,南方还有著名的窑址,如梧州窑、湘阴窑和凤城窑。
北方瓷器的出现晚于南方,在北魏后期至隋朝统一(公元581-618)的近百年间有所发展。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北朝的青瓷。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很少有摆设。莲瓣罐是北朝的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之分,都是从肩到腹堆成肥莲瓣,六八瓣不等,底部有一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制作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冯墓出土的四尊莲花造像。其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从口到肩三周贴花,饰有飞花纹、宝藏纹、兽脸和龙纹。有六个系列的肩,肩下有六层堆塑,上盖莲花花瓣。
北方瓷器的制作虽然比南方晚了几百年,但一旦掌握了青瓷的制作,很快提高了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色,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只在于胎和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低时,胎为白色,含铁量高时,胎色为深灰色、浅灰色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来说,是从单一釉瓷发展到彩瓷。无论是褐绿、白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珐琅,都以白色为陪衬,展现色彩的绚烂奇妙。因此,白瓷的出现对瓷器的发展影响深远,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崔墓出土的10件白瓷是已知最早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南方青瓷,北方白瓷、三彩瓷;湖南长沙窑的五彩瓷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的73个地方都有出土,可见其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从其制品中的胡人雕塑、日期、掌纹和阿拉伯文字来看,可能有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瓷器。
到了宋代(960-1279),在唐代的基础上,出现了“丁、汝、关、戈、钧”五大名窑同时闻名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是中国瓷器生产的转折点,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其成为明清时期全国瓷器中心和享誉世界的“瓷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最突出的是烧制青花和釉下红。
青花瓷一般是指釉下彩瓷器,以钴为着色剂,然后覆盖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呈现白底蓝花。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旦在景德镇出现,就以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成为数百年的生产主流,并远销中国各地和亚非国家。釉中红是一种釉下红瓷器,在胎上绘有装饰图案,上覆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釉下红烧成困难,成品率低,特别是纯色少。釉里红色泽鲜艳,白底红花引人注目,很受欢迎。
明代(公元1368-1644)和清代(公元1644-1911)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顶峰。景德镇“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瓷坛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彩釉瓷器和彩绘瓷器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杰出代表。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之路
到了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逐渐被称为“丝绸之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出口,中国开始以“瓷器之国”而闻名。自8世纪末以来,中国陶瓷一直出口。唐末五代至宋初,达到高潮。这一阶段出口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含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瓷、橄榄釉青瓷(广东沿海一带窑口生产的碗和用作贮存容器的坛子)。出口的地区和国家有:东北亚的朝鲜和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第二条是从广州到东南亚国家,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一些船只继续沿着阿拉伯半岛向西航行,到达非洲。晚唐、五代、宋初亚非国家中世纪遗址出土的瓷器都是通过这两条路线运输的。
宋元明初是中国瓷器出口的第二个阶段。此时出口国外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瓷、青花瓷、釉下彩红瓷、釉下彩黑瓷、吉州窑瓷器、赣州窑瓷器、福建、广东部分窑址生产的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器、磁州窑瓷器、定远窑瓷器、耀州窑瓷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朝鲜新安沉船,发掘了11次,出土了2万多件陶瓷。除少数韩日瓷器外,均产于中国,大部分已鉴定为窑口。宋元时期瓷器出口大增,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所有国家,南亚和西亚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国家和内陆津巴布韦。宋元明初主要有通往东北亚、东南亚的航线和通往波斯湾的印度洋航线。这一时期,中国在航海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以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到红海的吉达港,然后登陆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境的埃德哈卜港上岸,抬到尼罗河,再顺流而下到福斯塔(古开罗);也可以从红海口穿过曼德海峡到东非国家。二是开通从马尔代夫马累港到非洲东海岸横跨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后期至清初的200多年是中国瓷器出口的黄金时期。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为精美的外销瓷多为外国定烧品,其造型和纹饰多为西洋色彩。有的在纹饰上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称为纹章瓷。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外销瓷,17世纪年产量约20万件,18世纪最高约百万件。出口国家是东亚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欧美。一条运输路线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到非洲,然后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到西欧国家;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港口到菲律宾马尼拉,再横跨太平洋向东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港。登陆后会登陆,经过墨西哥城到大西洋沿岸的韦拉克鲁斯港,然后船东会前往西欧国家。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销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商品,对人类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