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与科学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起

时空是一种幻觉

在物理学上证明这种现象并不容易。这里虽然不过度强调数学推导,但还是有必要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这个思想。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提出的“非牛顿体系”中匀速加速运动的理论。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建立的物理学,适用于三维空间中物体的运动,特别是地球上小而慢的物体的运动,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车、火车、飞机的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牛顿的理论中,空间和时间是绝对不变的,而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空间、时间、质量和能量是相对可变的。这一理论彻底改变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为宇宙的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本人在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世纪伟人”。他被后人尊称为“现代科学之父”。(注:他因对光电效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对论是当时物理学界很多人都知道和认可的。)

相对论有两个层次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又称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适用于匀速运动的物体,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加速运动的物体。爱因斯坦第一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发表在1905年的一本名为《物理学年鉴》的学术杂志上。在同一期上,他还发表了关于布朗运动和光电效应的论文,该论文使他获得了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和其他几位学者发现,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许多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比如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物体的长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数学公式来解释:

Lv是运动物体的长度。

Lo是静止物体的长度。

v是运动物体的速度。

c是光速,大约是每秒30万公里。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高速(接近光速)运动时,它的长度在我们眼中会缩小。

所以,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那么v = c → v ∕ c = 1,那么

这时我们会看到物体没有长度和体积(LV = 0)。也就是说,根据爱因斯坦的公式,物体的大小、长度、距离都以光速消失。比如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看到澳大利亚和美国之间没有距离。再打个比喻,在一定条件下,你可以同时出现在地球和火星上,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地球和火星的距离就没了!就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学的空间物理学家斯坦一样?奥滕瓦尔德博士说,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所以远和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所以,绝对独立的空间和距离是不存在的,那只是一种错觉。

上面讨论的是空间距离是一种错觉,至于时间也是一种错觉,这在物理学的相对论中也有很好的论证。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一个关键假设是,光速是宇宙中最高的,并且永远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里(约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的,这是一个物体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狭义相对论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

综上所述,空间和时间不可改变是一种错觉。在一定条件下,空间和时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最近发现的宇宙黑洞证明了这一想法。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物理学家的说法,黑洞中的时间和空间可能会互相替换。这意味着空间可能会变得像时间一样,时间可能会变成空间的形状。

无中生有

说到这个概念,让我们先引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大学的空间物理学家斯坦的话。奥敦沃博士的一个结论:“自然界揭示的物理现象,往往与我们一般观察和思考的相差甚远。比如人在运动中的衰老方式完全不同;空间可以变形;物质可以由纯粹的能量产生;物质会突然出现在真空中。只要有足够的能量,物质就会从此产生,所谓“无中生有”。“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爱因斯坦的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凝聚成有质量的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成能量。这个守恒公式是:

E = mc2(能量=质量x光速2)

这里,c是光速,即每秒30万公里左右;e是能量;m是质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反过来,质量也可以由纯能量产生。我们只需要把这个公式倒过来,变成:

M = e ∕ C2(质量=能量/光速2)

即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实现。换句话说,事物可以无中生有。事实上,在量子微观世界中,我们经常看到物质在虚空中自然出现。

有些东西可以无中生有,有些东西也可以归于无。现代物理学认为,物质其实只是一个“场”。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一个场强很强的空间构成的”。他还说“场和物质并不都存在,因为场是唯一的存在”。他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人类的一种错觉。

最后,当有人问及除了我们之外的其他宇宙时,美国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物理学家回答说:“根据广义相对论,我们的宇宙代表了一切,包括时间和空间,包括所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星系甚至空间。其他宇宙代表完全不同的时空维度。那些宇宙现在或将来都无法与我们进行物理交流。他们只是在无限和永恒的另一边,这是我们的观察无法达到的。」

总结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上面讨论的要点:

第一,空间和时间只是人类的错觉。在一定条件下,空间和时间都可以消失。你可以同时从不同的地方出现,也可以同时进入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二,无中生有。物质可以从无到有。纯能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能量。

第三,宇宙是从一个微小的原点瞬间实现的。物理学家推断宇宙的产生是突然的。

虽然空间物理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浩瀚的太空对于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谜。科学家发现的越多,他们对宇宙的了解就越少。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也为我们指明了认识宇宙真相的途径。

可惜现代科学家没有研究佛教,不然科学会有更突破性的进展。我们深信并热切希望,随着科学的发展,佛陀提到的宇宙生命的许多真理将被逐步证实。

让我引用现代科学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话来结束我的发言: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该超越个体化的上帝,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它的基础应该是基于一定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来自于宇宙万物融合的经验。佛教就是上面说的那种宗教。如果你问哪个宗教能满足现代科学进步的需要,那么这个宗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的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提出,但在今天的太空时代已经得到了应用和证实。

狭义相对论发表于1905年,其内容是:

当一个人以光速在太空中旅行时,他会看到什么?根据广义相对论运动定律,光束是在静态空间中来回振动的电磁场,但这个概念当时物理学界并不知道。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定律(包括光的传播)对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一样的,不管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有多快。

关于时间,他发现运动的钟的旋转速度比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钟慢。物体的惯性质量随着速度增加,所以没有粒子能达到光速。因此光速是上限。所以质量和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

狭义相对论对物质、时间和空间的推论: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时,会发生三件事:长度在运动方向上缩短,质量增加,时间变慢。

如果一名宇航员以99.995%的光速在太空旅行,他的衰老速度将减慢100倍。

相对论

发布于1907。

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重力可以看作是均匀的,所有物体都以相等的加速度下落。均匀重力场等价于加速度坐标中的匀速运动。这个“平等理论”是他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在他的论文1916中,他提出自然法则对于任何相对运动中的所有观察者都是一样的。牛顿认为加速度和等速运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所受的力。爱因斯坦最终发现,引力运动可以描述为类似于空间、时间和黎曼几何结合的四维(四维)线性运动。

能量和量子理论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光子静止时的质量一定为零。然而,当光子以速度e运动时,它的质量一定是m,所以mc2=hv。

能量场由真实粒子和虚无粒子的不断产生和消除组成。

时空关系

闵可夫斯基在1908中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在未来,时间和空间本身注定会黯然失色,只有结合在一起,它们才能保持独立的真实实体。”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四维时空,用“扁平时空”取代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旧概念。

1915年,爱因斯坦将‘扁平时空’推向了弯曲时间。这个理论被天文学和宇宙学所使用。

材料

“大美人百科全书”的定义,其要点是:

“科学史上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物质的定义。虽然没有定论,但物质可以大致定义为日常接触的物体的基本成分,……可以运动,具有质量和惯性。……。"

编者按:

综上所述,时间、空间、物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表现,重量是重力的结果,质量是排除重力因素的状态。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能量是无形的,但它是有效的。有几句话值得注意:

At <核场论>:有一段话里有这样一句话:“能量场是由真实和虚无粒子的不断产生和消灭构成的。”粒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不断产生和消灭,所以既真实又虚无。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光子静止时的质量一定为零。Mass = 0,和佛经里的“空”很像。所以物质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因此,对“大美人百科”的定义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请注意它的措辞:“虽然没有定论,但一种物质可以大致定义为……”。意思是“还没有最终确定”,并表示“可以大致定义为”。读者要注意,大美人百科里的定义并不是最终结论。因为物质是不确定的。

爱因斯坦和佛教

石桂元

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种宗教能满足现代科学的需要,能与科学共存,那它一定是佛教”。他补充道:“我不是一个宗教人士。如果我是,我愿意成为佛教徒。”

为什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此推崇佛教?原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的看法?

上帝是由人创造的。

爱因斯坦认为上帝并不存在,而是由人类创造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概念是古代上帝概念的升华。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乞求神灵的帮助,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种事实说明了这种神的人格化。”

“这一概念有其致命的弱点,这一点自历史以来就令人痛苦地感受到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上帝是万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愿望,也都是上帝的作品。那么,人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承担任何责任。”

他说:“今天宗教和科学的冲突主要来自人格化上帝的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认为圣经记载的一切都是绝对真理时,冲突就产生了。这意味着宗教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斗争就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往往试图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价值和目的做出根本性的判断,以至于把自己置于与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都来自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

在否定上帝的同时,爱因斯坦肯定了宗教有它的价值。他充分欣赏信徒追求宇宙和生命真理的执着和奉献,以及超越个体的力量。他说:“一个受宗教影响的人的精神特征:他致力于把自己从自私和欲望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他因为超越了个人价值而全神贯注于自己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我认为重要的是超越个人内涵的力量,对其深远意义的信仰深度,而不是它是否曾试图将这种内涵与上帝联系起来。”

虽然超验的、庄严的、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的存在(上帝和神)和他自己的存在一样是必然的、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事业,它应该使人类充分认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不断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按照这些定义去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会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人生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单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而高尚的生活。“人类完全有理由把崇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这样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虽然人类可以认识自然,但自然是如此深奥,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人类往往无能为力。

事实确实如此。8级地震为什么没测到?科学绝不是一切。

一方面,爱因斯坦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一方面,我觉得它的神秘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人类对宇宙奥秘的了解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他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上帝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上帝。心与物是一体两面,融为神。反过来,自然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确定它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它应该是什么”。“在科学领域之外,仍然需要判断各种价值。”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像一个宗教人士一样有奉献精神,有真诚的信仰。这个信念就是现实世界的规律性是合理有效的,是可以用理性来理解的。

“科学只能由渴望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觉的来源来自宗教领域。”

“通过理解,他把自己从个人欲望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而对理性所体现的庄严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

“我无法想象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没有深刻的信仰。这可以用形象来比喻:没有宗教的科学就像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就像瞎子。”

爱因斯坦曾说:“生命的最后一个领域只能在宗教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