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章主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从疾病风险的角度分析了农村疾病风险的特点、经济影响和管理方法,然后着重讨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运行原则。最后,探讨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理论视角。笔者认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要有效应对疾病风险,不仅要解决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和便利性,还要解决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种医疗费用补偿手段,本质上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与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遵循自愿参与、风险自担、以收定支、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原则。深入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具有多学科的理论视野,如保险与风险管理、社会保障与福利经济学、社会学和卫生经济学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旨在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制度根源。首先考察了中国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保障制度分割的根源。然后,讨论了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传统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影响。笔者认为,歧视农民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社会政策安排固化了中国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削弱了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制度的作用,中国农村迫切需要农村医疗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演变而来的。传统合作医疗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五个阶段。作者分析了传统合作医疗曲折发展的制度根源,认为合作医疗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和组织支持的丧失、中央政府政策的冲突和管理技术的缺陷。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和云南大理的实地调查,运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运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增强农民健康意识、促进农村基层卫生发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筹资成本高、保障程度低、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等影响制度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然后,笔者对试点中流行的两种运行模式(是否建立家庭账户)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研究,认为建立家庭账户模式在新农合筹资、资金管理和自发控制医疗需求方面具有优势,而完全统筹模式在抵御重疾风险、刺激农民小病及时就医、扩大受益范围方面具有优势。在本章的最后,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存在的短期问题,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其制度设计中的缺陷及其根源,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对传统路径、城市路径和商业保险路径具有明显的依赖性,现实的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环境使这一制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无法适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对国内外主要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下一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参考。本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农村医疗保障主要试点模式,将其分为五类:改良型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与乡(或县)统筹相结合、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商业保险公司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医疗保险,并分析了这五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然后对国外免费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社区合作医疗和市场主导的商业医疗保险四种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强调政府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选择合适的医疗保障方式,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体制,降低医疗保障成本。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即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本章是全书的重点,认为要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重建区域性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医疗保险的高自然成本、公共物品和优产品的性质、外部效应的存在、政府承担综合性和普遍性风险的能力强于市场和政府超越市场效率的再分配功能,是政府主导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性多层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指:第一层次的基本医疗保障,通过为每个地区安排一个正式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权益。由于地区差异,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第二个层次是补充医疗保障,通过家庭救助、社区互助、商业医疗保险等非正式制度的倡导和作用,为农民看病就医提供基本保障的补充。第三个层面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作为农民大病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本章分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各个安全级别的内容和系统设计。
第六章主要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水平的确定原则和筹资制度的完善途径。
筹资和补偿是医保基金的“入口”和“出口”。如果入口和出口管理不好,将直接动摇新农合制度发展的基础。本章首先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含义和保障水平确定不当的影响,然后构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精算模型,并以邓氏美蓉和宾川县为例,分析论证了精算模型的应用程序和“以收定支”原则下医疗费用补偿比例的计算方法。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医疗费用补偿比例的确定原则,认为当前以保障大病为重点的新农合政策方向需要反思。保大保小补偿目标的确定会通过不同的基金划分机制影响补偿水平。最后,本章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主要分析了现行筹资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认为中央政府应在合作医疗筹资中承担更多责任,省级财政应明确在地方筹资中承担主要责任,有条件的地区应将社区作为单独的筹资主体,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医疗卫生需求相协调并逐步提高。
第七章主要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其规避。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愿参与原则和医疗保险参与人行为的特殊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相当严重。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制的研究,笔者认为,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倾向是根本原因,其影响可能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价格扭曲、市场萎缩和效率损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规避应从卫生需求侧控制和供给侧控制两方面入手,其中供给侧控制是主要的。需求侧控制主要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增强患者的成本意识,供给侧控制的关键在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八章主要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责任定位和政策建议。作为全书的落脚点,本章认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中应扮演公益人、监督者、监管者和守夜人的角色。促进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农村医疗保障立法,明确各方责任,确保制度发展的稳定性;提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并担任该制度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建立以财政资助为主的多方筹资体系,探索筹集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和个人缴费创新机制;同时,要创造适合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外部环境。鉴于当前农村卫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非营利性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体系,合理配置和分配农村卫生资源,加强对卫生服务行为的监管,形成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全方位控制机制。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立足可持续发展和大量实地调查,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背景、制度根源、组织模式、管理技术和改革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选题、立意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近年来中央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的“三农”政策,但在农村建立和推广这一制度涉及的问题多、难度大,不仅因为我国农村问题极其复杂,还因为医疗保险的发展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需要多方利益的协调。本书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四川、云南、福建农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运用大量第一手材料,对各地试验的初步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运行模式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缺乏可持续性是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完善途径和系统性政策建议。
其次,提出了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区域性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深入论证了政府主导的理论基础和各层次保障的内容和制度设计,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书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特点,提出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障、补充医疗保障和最后救助三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认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安排。本书还充分论述了补充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再次,在“以收定支”的管理原则下,研究构建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和补偿比例的精算模型,系统论述了精算原理的应用方法和补偿比例的确定过程。在新农合保险水平确定普遍缺乏科学性的背景下,这种简洁实用的精算模型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为各地新农合保险补偿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的量化方法。
第四,创造性地考察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表现、影响和形成机制。关于商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分析很多,关于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中医疗费用控制的研究也很多,但很少有人关注新农合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本书以风险效用理论为基础,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并根据农民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风险控制方法,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风险管理和试点方案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