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借景造园法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常见的造景手法,旨在丰富园林的内容和层次,突出艺术品位,在形、声、色、香等方面丰富画面构图因素,使景观更具独特魅力。该文以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为例,探讨了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手法,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些分析参考。

关键词:苏州园林;拙政园;借用一个场景

摘要:借景手法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旨在把无限限制到极限,以小见大,限制无限,丰富园林内容和层次。在形、声、色、香方面,它能突出艺术创造,丰富画面构图,使景物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本文以苏州四大名园中的拙政园为例。探讨苏州园林的设计方法,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分析参考。

关键词:苏州园林;拙政园;借用景观

现在大家都沉浸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时代。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必备生活用品,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书籍、园林或悠闲的田园时光似乎逐渐被当代潮流推开,压力、浮躁、焦虑逐渐笼罩在日日夜夜奔波的人们身上,让人渐渐失去了静静欣赏园林风景的兴趣,或者说不愿意读书来陶冶情操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苏州园林的稳重、静谧、意境深远等独特魅力显得尤为珍贵。它给人的自我打开了一扇窗,使人豁然开朗。它既能生动有力地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优雅的画卷,也能洗涤人们因压力而浮躁的心灵,放慢因飞速发展而逐渐加快的脚步,还是明亮灯光下疲惫的身体;还能呼唤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体验古人留给现代人的智慧结晶,继承和发扬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使其不被世人遗忘、忽视或丢弃。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仍被学者们所研究。而“巧借巧体”是借景设计方法的重要论点,也是造园技法的原则和手段[1]。国内关于借景设计手法的文献很多,从明末园丁季承编著的《园冶》到近代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发表的文章,都对借景设计手法进行了完整的论述。从最初对文学诗词绘画中借景设计手法的探讨,到对园林中借景设计手法的追求,每个时代对园林中的借景设计手法都有新的感悟和理解。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学者致力于景观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所以我国对景观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和丰富,但仍然是充满活力的。

本文在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归纳、比较、分析,总结出借景设计的内容和拙政园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总结,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景观借景设计法的概念和内容;2)如何表现园林中借景的设计方法;3)分析拙政园中的借势设计法。以期为园林欣赏和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景观借用设计方法概述

1.1景观借用设计方法的概念和内容

明末园艺师季承在《园冶·兴藻论》中提出了他精于借体和合体的观点,明确指出他在造园造园技术上相当高明。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借景的设计方法。所谓“借”,是指将园外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巧妙融合,从而增加景深,丰富层次,演变为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景观,使园内外景观相得益彰或融为一体。因其功能巧妙,可增加艺术趣味,丰富画面构图,使形、声、色、香等外在因素引入场景空间,使画面更具特色,变化多端。

一般来说,景观借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借用和间接借用。借助水面或镜面反射物象的景观模式,就是间接借景。这种借景的方式可以使景观视觉感深远,最大限度地丰富自身的外观和周围的景物,组合成优雅动人的自然景观。

园林借景的内容可分为借声、借色、借形、借香构成景。1)声景:鸟鸣虫蝉鸣,谷泉声,鸡鸣犬吠,近可用,远可用寺庙晨钟暮鼓。春天,黄鹂能歌柳浪,秋天,残莲子能雨打芭蕉。这些都是用声音描绘风景的例子。2)色彩组景:借旭日的光华或落日的余晖,或借桃柳的鲜艳,借荷塘的绿,借冯丹的火红,借飞雪的素银等。3)借形景物:塔影、起伏的山峦、斑驳的树影、火红似火的枫树、严阵苍鹭等。这些都是借用形状构成景物的应用。4)以香为景:以园林植物的芳香成分为景添彩。比如在古代的园林和池塘里,荷花是很喜欢种植的。一方面是取其造型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欣赏它们在夏天散发的香味。比如拙政园,冬天魏云亭赏梅花带雪香,为什么不用香来构图呢?5)借景也可以借自然风光、自然风光等东西;也可以借人,如踏春,竹林弹琴,远航归帆。

园林借景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与和谐共处,在艺术形式和思想境界上实现* * *美感。它在有限的空间里带给我们无限的风景,让我们沉浸在美丽而丰富的景色中,不禁赞叹古人的心灵手巧和自然美的深邃。

1.2古今借景设计方法探讨

明末,中国诞生了一部不朽的园艺著作《园冶》。这本书非常详细地讨论了借用风景设计方法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园林冶金学》的开端是《兴藻论》和《园林论》。在其叙述中,借景是对造园艺术思想的特殊描述,这是一个精彩的结论,也是整篇论文的精髓所在。

“因”是指因果关系。《园冶·香堤篇》提出在水流的尽头建一座桥,在飞石的悬崖上铺一条栈道,其中“水流的尽头”和“飞石”是因,“梁”和“栈”是果。借是指园区内外的联系。事业的主要表现就是实地查看,因地制宜。借力是花园里最重要的事情。它的原则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就要看到好的东西,屏蔽坏的东西。如果能巧妙的因地制宜,就能做到体面得体。

?《园林冶金学》并不强调其概念的新颖,主要是处理普通的经验和格言警句,用普通的修饰语来论述,让我们被引入到园丁的心里,感受她别出心裁的设计思路。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借景的方式,而且创造了一种思维过程的方式,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借景是园林的重中之重。

现代还有一位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他出版了《谈园林》,阐述了借景造园的设计方法。为园林的美景奠定了基础:造园最重要的是借景[2]。?

借景就是在公园里看公园外的风景。关于这一场景,陈从周先生曾分析指出,借景是园外相反的场景。如果园外没有风景,通常采取观赏园内风景[3]。例如,在拙政园的崔月洞门晚期有一个小枇杷园。穿过这道门,正好可以看到枇杷园外假山上的雪云亭,构成了一幅奇妙的景象。

从明末到近代,关于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讨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到了新的时代,又提出了新的讨论:借景是一种流浪思维,需要造园者自己精心设计[4]。这一观点脱离了学者们侧重于以新颖的方式讨论各种文献中一些短语和观点的重要性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我们对新的借景设计方法的分析感。

2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分析

受中国山水画、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苏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也注重对景观借用设计手法的追求。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创造使苏州园林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苏州园林中的借景设计手法,旨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境,拓展园内的空间感,巧借园外景物,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下面将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探讨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

2.1通过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阐述拙政园借景的设计方法。

2.1.1直接借景

(1)远程借用

说到远借,要数苏州拙政园俯瞰北寺塔的经典案例。去苏州园林实地调研时,站在园中,看到水池中有一座塔的影子。我以为塔会在花园里。我想爬上去,但令我惊讶的是,这座塔居然在花园外面。大概就是这个巧妙的借用,成为了这里的一道著名的风景。感觉古人独特的借景方式给拙政园的美景增添了一丝情趣。也感叹古人在造园造景上的智慧和品位,为以后的拙政园描绘了一幅蓝图;也触动了他们对古典私家园林的贡献,让后世的人看到了古人的优雅。

苏州大部分园林都是封闭式园林。业主为了在城市里得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往往会堆起高墙,很难借到很远的地方。于是他们设想,如果能设置一个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是否可以借用公园外的美景?所以拙政园里有向雪魏云亭,就是借助假山等景点,视线可以越过围栏,看园外美景,真是别出心裁。不禁佩服古人的匠心,以至于现在久久不能忘怀。

②相邻借款

说起邻贷,苏州拙政园的彝良阁最为精彩。据说修建彝良亭是因为西园的主人想在亭中观赏中心园的景色,而中心园的主人也可以在中心园的亭中眺望。西园借亭观,中园借亭观,妙哉。又如园主在园香堂东侧的假山上建了绣亭,紧挨着枇杷园。在绣楼中,你可以俯视枇杷园中的美景,也可以远眺尖山楼中的池亭,而枇杷园中的借景则有赖于向雪魏云亭的美景。这些风景都是互相借鉴的例子。再比如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子园。这三个子公园由漏雨墙和水波廊分隔,相互借景。这样,用借景的方法,让小世界变得广阔空灵,真是妙不可言。

(3)借他人之力,倚他人之身。

要说借势和借势的经典案例,那一定是拙政园西边的傅翠阁了。因为地处西山,可以说是观景的制高点。从周边的流亭阁、三十六元阳阁、道营画室,可以仰望站在云之巅的复翠阁的景色,也可以从复翠阁俯视周边的景点,体验不同景观带来的多面感官。园林虽小,但景观布局丰富,亭台建筑精巧,意境深远,使人在小小的园林中体验、感知、领悟广阔的世界,看到古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精巧。

2.1.2间接借景

由于苏州的园林大多建有高墙,使得园林面积变小,园主为了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常会借景。它不仅使园中的景物在镜中倒影,增加景深,化现实为现实,而且将真实的景观引入镜中,使人感到新奇,使我们在幻境中畅游。

拙政园里的香洲就正好采用了这种借景设计的方法。一进舱口,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镜子,映出对岸玉轩附近的水景,荷叶袅袅,绿树成荫。镜上有一个牌匾,一波一波的烟划着,让人感觉真与假,虚与实,动静结合。去德真阁旅游,那里嵌有一面大镜子,让所有游客都忍不住去探索它美丽的花园,这可能就是镜子空间的现实吧!

2.2通过借景内容、借景、声、色、香分析拙政园借景的设计方法。

季承提出,园林之美在于借景造园。原因是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借款人不限于园内外美景。这种随时、随地借用的做法,极大地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用有限丰富了园林内容和层次。借景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借用形式形成场景

通过借景,公园内的建筑群、水榭、岩石、树木等构成的空间。被当作图像的近景和中景;将园外的景物如远处的青山、流水等作为画面的视觉引入画面,形成优雅、协调、统一的观赏面,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5]。如拙政园借用了北寺塔的雄伟景色,塔影倒映在园中的水池中;五竹幽亭利用花园入口的美景,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借着迎春花的飘动,夏天借着荷花的点缀,秋天借着竹子的挺拔,冬天借着冰柱的晶莹。这么巧妙的布景,不就是用形式把布景组装起来的一种方式吗?

(2)借色组景。

如果漫步在拙政园,可以欣赏到春日绣阁中的杜鹃,火红的天空映衬出世界的辽阔,湖水的清澈;还可以在海棠春坞欣赏海棠的魅力。粉色的花骨盛开,风一吹就掉几朵。遍地的花香告诉我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或者秋天,我们可以在待霜亭赏枫赏橘,坐在假山的亭子里,欣赏橘红枫叶红的秋景,品味诗情画意。这么美的风景不就是一种色彩组合的方式吗?

(3)以声组景。

园林设计通常喜欢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尤其是能激发人的情感,引起* * *的声音,营造出独特的艺术空间[6]比如拙政园,因为它两面临水,正好可以在池中种上荷花,下雨天可以体验残荷的婉约诗意。再比如拙政园的听雨亭,里面种植着荷花、竹子、芭蕉等植物,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秋竹中清脆悦耳的听雨声;也可以用雨水拍打芭蕉,营造出一种独具匠心、富有艺术气息的意境;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不就是用声音来作曲景的一种方式吗?

(4)借香成景

在苏州园林中,园林植物的香味被用来给风景增添优雅。比如拙政园莲风阁周围的水池里种着荷花。一方面是为了它的形状和颜色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夏天享受它的香味。比如在拙政园,冬天借雪香赏梅在魏云馆的应用。那不就是只为风景而散发的香味吗?

2.3通过借景的方法和手段谈拙政园的借景设计方法。

可以借用自然的对象范围很广,需要更深层次的装饰,避免一些沉闷或不吸引人的风景被纳入景观中。因此,有以下几种方式或方法可以借用景物进行装饰:

(1)创建观看风景的透视线。比如拙政园,有一条透视线可以欣赏风景。它在北寺塔前造了一池水,两边种了柳树。没有茂盛的树木和树枝阻挡视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北寺塔的雄伟形象,也可以静静观看池水中曼妙的倒影。它很精致。

②完善景点。如拙政园中的傅翠阁,将景区建在西山上,可以俯瞰或远眺园中景色,以有限见无限,为园林增添了层次感和空间感。再比如拙政园西边假山上的夷陵亭,也借鉴了这种做法。在亭子上,中央花园的景色相当可观,增添了艺术趣味和画面感。

(3)借助虚拟景物增强景深,如树木或建筑物的影子,或周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以增强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比如拙政园里的小飞虹,就是水中倒影形成的景观。再比如莲风阁,四面环水,亭子是水面的镜像,就像一幅画卷。

借助岩石、水体、植物、建筑、光影等景观设计手法,苏州古典园林让人流连忘返。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巧妙的借用或诗人的感悟,更是因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沉淀。

3结论

?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或许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辉煌灿烂,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沉淀依然值得发掘和传承。摘要: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手法,并对借景类型、借景内容、借景方法和手段进行阐述,以丰富和丰富借景设计手法的分析储备,为以后的探索和发展做准备。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使得城市绿地逐渐萎缩,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像古代人一样隐居山林,享受悠闲简单的生活。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景观借景设计方法,必将有效地弥补园林面积小造成的城市绿地中景观和景点的缺乏和单调,使景观更具趣味性。如果园林地址理想,园林规划设计科学,也可以事半功倍。比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有一家著名的太空餐厅,它借用夕阳的余晖和蓝天的深邃,让游客俯瞰城市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正是因为它借鉴了园林的景观设计的方式,使空间更加丰富和动感,增加了景观效果。城市里还有很多高楼,比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小蛮腰电视台,都是借景的理想场所,而最令人向往的景点,就是最便宜、最美的“借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有些景观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缺乏韵味和创新的问题。希望在借鉴古代园林借景的设计方法影响下,客观分析现状,继承并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富有层次和诗意的园林杰作。

参考

季承。原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

[2]陈从周。说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3]陈从周。花园谈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4]张清平。陈至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江苏省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金元时期。借景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应用[J].华中建筑,1992(04):41-42+28。

[6]李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巧借”的[J]。山西建筑,2013,39 (30): 185-187。

表示感谢/感激

时间就像一眨眼的功夫。转眼间,我将结束大学生活,面临新征程的开始。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热切的关心和细心的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细致的教育态度,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开阔的视野,周到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心指导这篇论文,多次询问论文进展,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逐渐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本的学术目标。老师们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的师德值得学习。感谢老师的帮助,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