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文化论文专题

西方引导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快速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

然而,随着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和生物圈环境破坏的日益严重,也越来越快地将人类推向了无望死亡的边缘。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西方引导世界潮流时始料未及的。

现代化使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热情;现代化让人类对自然疯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会让人类重拾理智,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成为治愈地球资源环境危机的灵丹妙药。

我相信,人类的“后现代化”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的时代。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很多观点。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内在动力,即指导民族文化不断进步的基本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基本特征。所以,(1)钢铁是健康的,是有前途的;(2)和谐与中立;(3)崇德之用;(4)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丛书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浓缩在易经的两句名言里,分别是:“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广阔,君子以德载物”。“自强不息”、“尊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虽然“中庸”的概念在过去广为流传,但它实际上未能促进文化发展。因此,“‘中庸’不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在以德育代宗教的优良传统上。(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收录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谐与自由”。(许思远:《论中国文化》两期,中国文化研究丛书1,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社会意识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实质和核心。"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贤邦:《中国传统文化再评价》,张力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人感情和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从整体上看,否认超自然的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崇拜以及世界彼岸的存在,大力倡导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二者的分裂对抗,是中华民族理性精神的根源。(2)自由的精神。这首先表现在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上。同时,在反抗外来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的一些阶级、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与了这一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有“热爱自由”的积极一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已知者为已知,未知者为未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有知;法家反对“远见”,注重“经验”,强调实施,推崇功德;道家主张“知人”、“知己”、“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参见刘刚基:论中华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第1期。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敬祖、敬人伦、敬德、敬礼”。(参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参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审判》,《寻根》第4期,1987。)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人不是孤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也不是与自然对立的;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它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的;致敬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彩,但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交流的种种障碍;这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的文化负担。(参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 1.6。)

(李宗贵:中国文化概论)

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工业化、教育大众化、科学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事实决定了一个国家无论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走向现代化都是必然趋势。

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也不同。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的争论不断。这一历史现象清晰地启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如何现代化?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必须理解的问题。

第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和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独特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起到正确的作用。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经济、政治基础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和民族精神。人为切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来自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依赖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只是现在的文化走向。”可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也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民族精神作为团结和鼓舞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和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失去了民族精神支柱,没有了精神支撑。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复兴和现代化道路,都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开始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会抹杀民族精神。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从外来文化中汲取力量,试图用西方文化模式取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这是错误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在很多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它的优秀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所有新和更高文明的可再生资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文化一直关注现实生活。孔子说“不知生,不知死”,又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后的人生哲学,培养了中华民族敢于对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伤害和不公进行顽强的抗争。中国人自古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生活中的幸福是自己创造的。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二,知行合一的观念。中国的儒家文化说“行近仁”,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行轻知”的认识论思想,与实践品格是一致的。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要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第三,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世界,鄙视贪婪庸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富即美”,“贵不可淫,贫不可移,权不可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于塑造现代人格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有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几千年来巩固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之一。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道路,才能繁荣富强。而要实现现代化,就要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五、追求真理,奉献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鄙视那些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谈及追求真理,古人认为“闻道而死于夕。”宣传“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的坚持和执着,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第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云:“老年人老,年轻人年轻,年轻人年轻。”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社会才能充满温暖和谐,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以上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中国文化的力量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概括。

其次,是反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传统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创新和丰富传统。否则不会成为现实的文化传统。因此,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该认识到它同时关系到现在和未来。把发展视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立起来。事实上,任何现代化都只能从现实的传统文化出发,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真正能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有所成就的人,一方面必须吸收和输入外来的理论,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自己民族的地位。”波普尔曾指出,“没有什么比破坏传统框架更危险的了,它会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人类所有的价值观变得冷漠,使它们崩溃”。而且,传统一旦被破坏,文明也就消失了。“所以,对传统文化一定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检验,淘汰那些过时的东西。

第三,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世界文明不是一个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创造。当然,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但这只是角色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该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应该有优越感。任何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的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能不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它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西方的许多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仍在发挥作用。因此,每个国家只有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障。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地模仿或复制其他文化,不仅不会发展好,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教训。其实西方文化也分两部分,好的东西和糟粕都有。不允许“把篮子里的菜都挑光”,比如“拜金主义”,甚至在西方也是被诟病的。西方文化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所以学习和引进外来文化一定要具体分析,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绝不是全面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边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边创新自己的文化,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至于传统文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或发扬光大,关键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

第二,传统文化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有着长远的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消极因素,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如下: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的影响很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制和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民仍然缺乏民主意识。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人治,比如皇权至上,所以君主的话就是法律。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都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第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一个农业国,重农轻商。过去,做生意是被人看不起的。我不知道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人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走向现代化。

第四,保守主义意识严重。中国小农经济幅员辽阔,个体经营,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会奋起反抗,靠自学接受新事物。

三、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去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一定条件下,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结合点。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个经济是人治的,一切都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政企不分。它按照行政长官的意志行事,不分青红皂白地开枪,抱了个粗腿。

合理分配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目前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地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和竞争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和一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经济活动都是由具有一定观念和文化的人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人是无法胜任的。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会考验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做出新的选择。另一方面,它会促使人们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趋势。

第二,是建设完整的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和公平性。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一是导向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方向发展;二是监管的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和秩序;三是保障功能——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平等竞争和合法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律思想上强调人治。法律只是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是很难存在和发展的。

第三,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它要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谋道而不谋食”的旧价值观,从而强化人们的务实精神和进取精神。事实上,人们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兴趣原则。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实现,不仅个人执业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依法办事,政府和行政部门也要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