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莫言的论文
这本书是张玲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多次修改和补充的,更加严谨和沉重。张玲发现了一个研究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从莫言小说中身体所代表的问题出发,张玲发现了莫言小说中生命主体的现实和精神状况,涉及到莫言小说中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并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是所谓的‘民间文化形式’。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固化的一种‘痕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所以,持这种态度的作家,与人物的地位没有距离,他们在对话中是平等的,或者说忘记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往往沉入人物的内心,与人物的内心、视角、五官融为一体;他也不持有优越的启蒙立场。”“他关心的是内心的心理,内心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体的存在和感受。”“民间文化形式”只是表面和终点,只是一种形式、方式和适当的载体。真正进入生活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普通人的心态以及背后或其主导下的视角和立场,所以《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的姑姑》这才真正找到了张玲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本身的存在角度出发,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张玲还从“尿”和“胸”等文本意象入手,研究了莫言小说中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书中还对莫言的小说《欢乐》、《小鸟》、《拇指铐》、《牛》、《主人越来越幽默》、《胸和屁股都胖了》等进行了个案分析。从文本出发,对莫言的小说进行文化、文学、哲学的分析,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个人用途、语言特点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这一观点无疑是分析莫言作品的有效方法。作者对莫言小说《大师是幽默的》的个案分析,既有学术性,又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入渗透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展现了底层下岗工人的生存困境,但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及其在生命历史和现实境遇的交叉坐标下所遭受和经历的失落、困惑和焦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良知。
莫言小说的研究和批评是建立在大量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基础上的。笔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和理论文章相当熟悉。他不仅引用了大量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而且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自己的分析和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对莫言作品看法的分析,就相当贴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难免有些学院派和不切实际,从而使小说有了意义。这些观点确实比较客观。因为有了这个研究基础,作者对莫言的研究就有了基础,他的观点和解释就站得住脚,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该书虽有系统的结构,但系统的展开还不够完整,影响了该书个人研究体系的建立,有待作者今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