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意思是事物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不断更新。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欢迎阅读。我希望你会喜欢它。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的先行者黎锦晖先生的音乐活动出发,以其反封建的岳明剧社为线索,从《三只蝴蝶》、《麻雀与孩子》、《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儿童音乐表演入手,,然后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情歌,即流行歌曲如《毛毛的雨》、《姐姐我爱你》、《特快》等。这个问题随着岳明歌剧协会音乐小组的解散而结束,大多数歌手进入了电影业。

发展的第二阶段:

前期:1937-1949(上海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影坛后,在电影《街头天使》、《唱吧少女》和《四季歌》中演唱的两首插曲传遍全国。她创造了一代人的演唱风格,影响了整个中国乐坛。

这一期音乐的整个情况就是没有歌舞表演团表演。只有少数歌手专门从事录音和电台广播。歌手大多以拍电影为主,唱电影插曲的影歌以两栖形式出现。本期,建国后,主要代表歌手大多移居香港发展。

后期:1950-1969(香港期)

这一期从姚敏、姚莉开始,很多主唱都搬到了香港。刚开始是以影和歌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手比例越来越大。影片中的间奏不是演员自己唱的,还邀请了专业歌手伴奏,但依然没有明显有影响力的歌舞团体表演。

20世纪60年代末,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逐渐衰落,而粤语歌曲却兴盛起来,占据了乐坛的主导地位。主要代表是许冠杰。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省时期)。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台湾省的流行音乐逐渐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逐渐没落的香港乐坛地位。其标志是谢磊的《玛丽》风靡东南亚,奠定了台湾省流行乐坛的领先地位。

此前在台湾省乐坛演出的歌曲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和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歌曲。后来,他逐渐在上海流行歌曲和现代都市流行歌曲之间,创作了一首具有自己特色的时光歌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80年代初才逐渐没落,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省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校园民谣运动。学生发起创作和演唱,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香港和内地乐坛。直到80年代初,流行音乐才被引进并共同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发展阶段:1982之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省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衰落。因为罗大佑的专辑《你是谁》紧接着朱莉的专辑《坐错车》,改变了台省乐坛的风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础。

这一期的歌曲风格与国内原有传统相去甚远,深受欧美影响。以台湾省为首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因为在这个时期,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被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商业化趋势更加明显,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一种中国流行歌曲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的景象。再加上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市场经济,流行音乐也发展起来了。这样它的市场就更广阔了,形成了分众的多元化格局。

这一时期听众分化明显,流行音乐几乎成了年轻人的专利,大多数老年听众无法接受。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和严肃音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这与年轻人和老年人享受咸宜和雅俗共赏的情况截然不同。

中国商业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时出现的,留声机是由法国人拉班萨特首先带到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最早建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唱片公司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被称为时间歌曲。他们被认为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原型。从地理上来说,上海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他创作于公元1920年的作品《毛毛的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流行音乐作品,成长了许多音乐人。借助唱片、电影、歌舞、广播等媒介,在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歌唱新热潮。有专家认为,那个年代的老上海歌曲已经表现出了一种现代性。

民国初期的“七歌手”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的地位。这些歌手结合了中国传统小曲和日本流行音乐的演唱技巧,他们的演唱风格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中国音乐。此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发展壮大,招募歌手从事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的工作。

由于他在歌唱和电影表演方面的成功,周璇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从“歌女”一跃成为舆论“明星”的过程。他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设在各大城市的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唱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诱人的娱乐商品。这个时代被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和抗日战争扰乱,但最后一直持续到1940s结束。

扩展数据

自创始人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以来,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有80多年的历史。根据宋风格的变化和发展重心的转移,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二次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中间重心转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另外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前校歌,所以* * *有六个部分。

在流行音乐出现之前,学校里只有学生唱的校歌。先在学生中传唱,后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可以说没有流行歌曲就没有流行歌曲。主要词曲作者有李叔同(大师弘毅)、赵元任和沈心工。

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当下经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中国有8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的广度和多样性是世界罕见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传统戏曲394种,曲艺400多种,民间器乐600多种,曲目近万首。中国的民歌更是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4.5万首。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近年来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流行音乐背后强大的商业运作等因素给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退化和消失。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二)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及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薄弱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近20万音乐教师为2亿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388所高等音乐教育机构正在培养各类音乐教师。这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并不尽如人意。根据实际调查,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民族音乐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传统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流行音乐。

二,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回顾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到一条20世纪以来名为“西乐入东”的发展脉络:“学堂乐歌”中最初演唱的曲调,多为日本、欧美的歌曲;1920年代以后,接受了德奥音乐教育模式和音乐基础理论,传统音乐文化被批判为封建专制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借鉴了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港台、欧美流行音乐,即“欧洲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其民族音乐的文化理念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教材中没有得到根本、系统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民族音乐的传承并不容易。

现实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接收和获取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价值取向对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年轻人对美国大片、摇滚乐、流行歌曲、百老汇歌剧、电视剧甚至各种期刊杂志、小说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大众传媒市场化带来的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流行音乐文化一时间泛滥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使得流行音乐文化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体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民族音乐机构和民乐协会为主,由文化部门(包括各级文化馆、站)负责扶持;然而,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高等师范教育)主要侧重于自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因此未能利用好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特别是本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引入,流行音乐在社会音乐生活中对学生的巨大影响,不能不被认为是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民族音乐口头文化传承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1.提出克服欧洲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呼吁学校教育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在对近代中外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时,学者们发现找不到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要么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中国的“欧美式”,要么是50年代传入中国的“苏联式”,没有中国风。种种现象使得世纪学者追问“中国在哪里”,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指出“要抓住中国音乐文化经验的核心,发扬传统,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充分发展”。

2.提出以中国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建立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和价值观,其理论体系应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纵向深入研究和与东西方民族、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母语”体系的内涵将包括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当代的、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历史积淀,等等。

3.提出让每个孩子都能唱自己家乡的歌,关注中国民族音乐本身的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因此,传承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随着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的深入思考,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中国音乐本身的多民族、多地域特征。

(二)探索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践、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

为使广大中小学生熟悉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规定了民族音乐在音乐课教学内容中的比例和种类,为学校传承民族音乐提供了政策支持。

2.实践探索——教学实践的发展

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和各种教材的编写出版,全国各地的许多音乐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他们从学生最熟悉的本土或民族音乐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抓住关键环节——教师培训

许多师范院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教师。这些高校在师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让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备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一些师范院校也开始探索培养本土民族音乐教师。

4.理论支撑——科研及其成果的推广。

事实上,对近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是随着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的研究而逐渐展开的。因此,相关科研课题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果,为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我国音乐教育的当前任务和未来展望。

目前,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关于“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想法和建议”的文章,涉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当前任务和未来前景。

(一)充分认识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对近代学校音乐教育进行反思,探索学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许多地区和各级中小学的教师以及师范院校的教师开始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课程中的民族音乐内容,事实证明,所有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的学校,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都有所提高。

(二)建立基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

建立基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是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建立基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要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要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建立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三)引入多元化的音乐文化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将民族音乐的传承引入学校音乐教育,毕竟涉及到一个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结构改革,一个以民族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乃至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建,其预期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引入多元化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时,我们会遇到更多多元化音乐的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结构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两个不同的体系,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任务集中在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养、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传承、体系的改革等方面。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所以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区文化民俗活动,将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才能使音乐文化的传承获得可持续的动力,并导致多元音乐文化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