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史圣”是什么意思?

从17的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前10年,准确的说,从1644到1911的268年是清朝的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漫长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在这268年间,从康熙(1661721)到雍正(17221734)到乾隆(17351796)。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达到了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口占世界的1/3。因此,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年间(1799),全国耕地约105万亩,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到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于英国。小麦收获率是15∶1,而欧洲排名第一的英国是10∶1。(中英传播者二百周年研讨会论文集,188页,驻华使团)我国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和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北京西部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开采业。手工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如江苏松江棉染车间,按产品类型分为蓝色车间、红色车间、漂白车间、杂色车间。

市场也发展到一定程度。粮、布、棉、丝、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价值为3.5亿银(和吴《中国资本主义史》第1卷,第284页)。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木,不低于4。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是茶叶、丝绸和土布,尤其是茶叶。18年底,英国东印度公司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400万两茶叶。英国商人运到中国的主要商品(毛织品、金属和棉花)的总价值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来的茶叶。为了平衡贸易差额,英国商人不得不向中国运输大量白银。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正关税为43000两白银,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关税。到乾隆末年,年盈(即超额)已达85.2万两,是康熙时期所定正关税的20多倍。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鸦片带入中国,发动了恶性鸦片战争。

18世纪初,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清廷搞了两个巨大的科学工程。一个是历法起源(171317 22),介绍中西方音乐、乐器制造、天文历法、西方数学、中国算术的各种理论;另一个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张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

中国的城市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19世纪初,世界上居民超过50万的城市有十个,中国有六个,分别是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集镇数量也大大增加。举个例子,南京是著名的丝绸产地,有上万名丝织工人,城里几十条街,几百条胡同都挤满了人。(吴·:《儒林外史》)山东济宁是百货公司聚集之地,商贾必投货物。(《乾隆济宁直隶府志》卷二,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