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绘画天坛论文
1,巧妙科学的框架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特点。因为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框架结构,即用木柱和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和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框架传递到柱子上,墙体只是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倒”这句古谚,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作为框架结构的最重要特征。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不断变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墙体不承重,在门窗的设置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此外,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以往宫殿、寺庙等高层建筑所特有的独特构件,即屋檐下成束的“斗拱”。它由斗形木块和弓形横杆组成,纵横交错,层层挑出,形成一个上大下小的支架。这种构件不仅具有支撑承重梁框架的作用,还具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的简化,直接把梁放在柱上,导致斗拱的结构功能几乎完全消失,几乎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2.四合院式的群体布局: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到现存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简明的组织规律,即每一幢住宅、宫殿、官署、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体建筑和一些周边的回廊、墙体组成的。一般来说,大部分院落都是串联的,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序老龄化,内外有别”思想的产物。家庭中的主要人物,或者应该与外界隔绝的人(如贵族家庭的女孩),往往居住在远离外门的院落中,形成一个又一个院落的深层空间组织。宋代欧阳修写《庭院有多深?话说,古人曾形容大官僚的住所“门深似海”,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点。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群体和布局,一般是沿着纵轴(也称前后轴)和横轴均衡对称设计的。比较重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的房屋放在横轴上它的左右两侧。北京故宫和北方四合院的群体布局是最能体现这种群体布局原则的典型。这种布局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在住房上作出辈分、辈份、男女、主仆的明显区别是最方便的。
3.我们经常会看到五种形态:硬山、悬山、歇山、帝王宫、聚点。在这种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有单檐和双檐的庙宇。有单檐、重檐、三滴水亭、大檐、滚棚等。硬山,悬山,老百姓既有一层楼,也有二层楼;尖形建筑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单檐、双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
4.宽度和深度:中国古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矩形建筑在平面上有两个维度,即宽度和深度。其中长边宽,短边深。比如有三间北屋的建筑,东西方向宽,南北方向深。单体建筑由最基本的单元“房间”组成,每四根柱子组成一个房间,房间的宽度为“面宽”,又称“面宽”,进深为“进深”。几个单间的宽度之和构成了一个建筑的总宽度,称为“总宽度”;几个单间的深度构成了一个单体建筑的深度。
5.古建筑宽度(表示楼层之间的宽度)的确定要考虑到许多民族因素,即实际需要(所谓适用原则)和实际可能(如木材的长度和直径),并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朝宽度的确定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在考虑宽度时,门洞的大小必须符合门尺上“官”、“禄”、“财”、“义”等吉祥字的大小。二层宽度要减小,一般为明层宽度的8/10,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6.柱高与柱径:古建筑中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柱子的高度与宽度也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小型建筑,如长檩条或六檩条,开间宽度与柱高之比为10: 8,通常称为一尺宽,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之比为11: 1。例如,工商部《工程实践规范》规定:“每根檐柱的高度应设置为其宽度的十分之八,直径为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若面十尺一尺宽,柱高八尺八寸,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的小楼,面宽与柱高之比为10: 7。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可以计算,知道表面宽度就可以得到柱高,知道柱高就可以得到柱径。相反,知道柱高和直径也可以计算出宽度。
7.分、侧脚:我国古建筑中柱子的上下两端直径不相等。除了瓜柱等短柱,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同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粗,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粗顶细的做法被称为“收滑”和“收分”。它稳定而轻盈,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各种建筑的划分尺寸一般为柱高的1/100。举个例子,如果柱子高3米,分割成3厘米,假设柱根27厘米,那么分割后的柱头直径就是24厘米。大型建筑中柱的划分在建筑计算示例中规定为7/1000。
8.上下(出水口和回水):我国古建筑的屋檐是深远的,屋檐的大小也是有规定的。《清代法典》规定,檐口檩条至檐口椽的水平距离(如无檐口至旧檐椽)为檐口尺寸,简称“上檐”或“上檐”。由于屋檐向下,上檐又形象地称为“出水口”。对于没有斗拱的建筑或小型建筑,挑檐尺寸设置为檐柱高度的3/10。如果檐柱高3米,挑檐大小分为三等份,其中2为檐椽,1为飞椽。中国的古建筑都是建在桥台上的,桥台露出来的部分叫台铭。小户型建筑的外露高度为1/5柱高或两倍柱径。露台从檐柱露出的部分为露台露边,对应屋顶的上檐,也叫“下檐”。小尺度法中下檐尺寸为上檐的4/5或檐柱直径的2倍,大尺度法中从地坪上表面露出悬挑梁下皮的高度为1/4。大平台外露边缘为上檐的3/4。古建筑上下出口有一个尺度差,称为“回水”。回水的作用是保证屋檐流下的水不会浇在梯田上,从而保护柱根和墙体不受雨水侵蚀。
9.行走架与升降架:行走架:在清式古建筑的木构架中,相邻两根檩条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行走架。根据位置的不同,步架可分为廊步(或檐步)、黄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条棚建筑,顶部中间台阶称为“顶台阶”。同一建筑中,除了游廊(或檐阶)和顶阶,其他阶的尺寸基本相同。小游廊一般是4D-5D,金脊的每一级台阶都是4D,顶级台阶的尺寸一般比金级台阶小。以四檩条滚棚为例,确定顶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将四根梁两端檩条的中间尺寸分成五等份,顶阶一份,檐阶两份,顶阶尺寸最小不得小于2D,最大不得大于3D。提升架:所谓提升架,是指一个木架相邻两檩条之间的垂直距离(提升高度)除以对应的梯级架长得到的系数。清代建筑常用的有五抬、六五抬、七五抬、九抬等。表示举升高度与梯级框架的比值为0.5、0.65、0.75、0.9等等。清式练习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义为五抬,称为“五抬取头”。小房子或花园亭子、屋檐、台阶也用四五梯或五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小户型的房子台阶一般不超过八五步。一般来说,大型建筑的台阶不超过十级,而古建筑屋顶升降架的变化决定了屋顶曲线的好坏,所以在使用升降架时要非常注意屋顶曲线的效果,使其自然柔和。千百年来,古建筑的建筑师在提升框架的应用上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序。如小户型的五檩房,一般屋檐上有五个台阶,脊梁上有七个台阶。七个房间,台阶是五梯,六五梯,八五梯等等。大型建筑的台阶可以是五抬、六抬、五抬、七抬、九抬等等。
10、常见古建筑的结构外观:
⑴.硬山建筑:屋顶只有两个斜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顶相交,所有檩条梁都封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在民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这类建筑。小规模的硬山建筑最为常见。《清代工程实用规范》列举了几个小型硬山建筑的例子,七檩、六檩、五檩,也是硬山建筑的常见形式。淇澳的前后廊式建筑是小户型住宅中最大最突出的建筑。它们经常被用作主房间,有时也用作大厅。六檩条前廊式可以作为有玄关的厢房、附属房,或者后面没有玄关的正房、后盖房。五澳无廊建筑多用于无廊房、后盖房、倒座等。还有很多硬山建筑的大型例子,如宫殿、寺庙、附属房间或硬山形式的房间。大型硬山有斗拱和无斗脊两种建造方式。很少有硬山带斗脊的例子。一般只用一斗或两升大麻叶,不用踩斗脊。大型硬山无斗的例子很多,它与小型硬山的区别主要在建筑尺度(如宽度、柱高、进深都大于一般小型建筑)、屋面做法(如屋顶铺青瓦、设置脊吻兽或使用琉璃瓦)、建筑装饰(如在横梁上涂油画,不像小型建筑上的装饰简单典雅)。
(2)悬山式建筑屋顶有两个斜坡,两个屋顶悬在山墙或山面屋架外的建筑,称为悬山(也称挑山)式建筑。悬山建筑中的檩条不是包裹在山墙内,而是在山墙外,选定的部分称为“尖”,这是区别于硬山的要点。根据建筑外观和屋面做法,悬山建筑可分为大屋面悬山和卷棚悬山两种类型。大屋脊的悬山前后屋脊相交处有一个正脊,把屋脊分成两个坡。有五檩悬山、七檩悬山和五檩中柱悬山、七檩中柱悬山(后两者多用作门)。滚棚的吊脊处有双檩条,屋顶没有正脊,屋顶前后坡在脊处形成一个脊。常见的有四檩、六檩、八檩。还有一种是两种挂山的组合,叫做一堂一卷。这种形式常用于挂花门。
(3)仙殿楼屋顶有四个斜坡。前后坡相交形成正脊,两个山形屋顶与前后屋顶相交形成四个竖脊。因此,仙殿又被称为四殿五岭。仙殿建筑是中国最高的古建筑类型。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多用于宫殿、寺庙等皇家建筑,是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最常用的形式。例如,故宫的午门、太和殿、干青宫、故宫的大吉门、赏殿及其后殿、景山的寿皇殿、寿皇门、明长陵的灵恩殿等,都是寺庙风格的建筑。在封建社会,仙殿的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其他的官府、官家、商埠、民居等。永远不允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天坛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材料庞大,体量宏伟,装饰豪华,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4)斜山建筑在各种古建筑中,斜山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形式。谢山楼屋顶陡峭,边角轻斜,玲珑剔透,气势非凡。既有寺庙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建筑的帅气风格。皇宫、王府、城垛、坛庙、古典园林、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都大量采用“歇山”的建筑形式。即使是古今最著名的建筑群,如黄鹤楼、王腾亭、故宫角楼等,也主要由“斜山”组成,可见斜山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形象上,斜山建筑是仙殿(或四角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就像一个悬山屋顶搁在一个代殿的顶上。因此,它具有悬山和寺庙的一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的下檩条为界将屋顶分为上下两段,那么上段就具有了悬浮式山地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顶分为前后坡,尖部之间的檩条挑向山面,檩条外端装有槽板等。在下半部分,有天坛的图像和特征。无论是单檐、双檐、三檐(即三檐)、大顶、卷棚,都有这些基本特征。歇山建筑虽然具有一定的意象特征,但对构成这种形态的内部框架有许多特殊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本身的柱网分布直接相关,也与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檩条分布直接相关。
5.这座建筑的屋顶在顶部汇合形成一个尖顶。这种建筑被称为尖头建筑。古建筑中有很多尖尖的建筑。古典园林中不同形式的亭阁,如三角形、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亭等。,都是尖尖的建筑。宫殿、寺庙中也有大量的尖形建筑,如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国子监的碧雍,北海小西天的观音殿,都是四角宫殿式建筑。天坛和故宫是典型的圆形建筑。在国内其他地方的祭坛和寺庙园林中也有大量的尖形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