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科论文
中医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已经与中国古代哲学融为一体。中医对生命本体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以下是我给你收集的中医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自建立以来,虽然在学科设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因此,面对目前的形势,我们应该有策略、有计划地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经典弥补不足,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优势,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以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中医学科专业目录,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为一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流派基于这一模式进行了学科改革,并以中医临床基础新学科开展各项工作。虽然从一开始就对临床基础学科有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仍然是这样进行的。回顾新学科建立以来的近八年,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学科的整体面貌有了新的感觉。然而,从各种具体情况来看,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反措施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自建立以来,从学科的整体发展来看,应该说是有利有弊,喜忧参半。对此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当前学科发展中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的困境
虽然临床基础学科的建立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益的影响,但显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总结起来,我们主要面临三个困难。第一,《伤寒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合并是行政区划的结果,合并前应经过科学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三校”还是各自为政,与合并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所以远没有达到“合力”的效果。
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在各流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很强,有的可能对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研究水平很高。简单合并后,三门课程原有的优势会被稀释。或许初衷是以精益求精推动建设,从而带动所有* * *共同前进。但结果是相互牵连、相互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第三,没有新的统一教材,教学一成不变,根本体现不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性。三门课程合并的结果就像一个“拼盘”,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优势一览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一门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是有一定优势的。基于推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丰富内容,其研究范围较原学科明显扩大,研究内容可以更加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都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和内伤的诊治方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架,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改变以往这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次,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得到了更新。以前三门课是独立的,马上的,学术思想上大多是不相干的。比如,虽然《伤寒论》的形成与《伤寒论》关系密切,但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却很少与《伤寒论》相关。再比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写的。虽然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他们的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学术研究。因此,三门课程合并后,能够对学术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仲景理论的深入研究。
第三,为提高研究生在该领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也包含了许多关于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讨论温病邪引起的热病,后者主要研究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在这一点上,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所长,研究并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中,研究生的理论、实验和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该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不利于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学科合并后,这一“瓶颈”被打破,研究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发热的辨证论治角度进行培训,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疾病诊治和科研能力。
2学科困境的成因分析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目前临床基础学科地位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多数专家认为,它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是临床基础学科。但是这样的话,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由于学科性质的模糊性,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的模糊性导致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性质取决于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征和研究的根本内容,其性质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在内的临床基础学科,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经典医书范畴,故统称为四书。从其内容来看,其实包括了基础理论到各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法,内容极其丰富。临床基础学科建立后,有学者将学科性质描述为既有基础学科的特征,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从这个定义来看,应该说是抓住了原三大学科的基本特征,没有任何错误。但由于该学科在命名时一直强调为“临床基础”,说明该学科应该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这门学科是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说明它不同于单纯的基础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其他纯临床学科。属于临床基础的科目一般包括中医、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如何确定,一直没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允许导致教学重点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的模糊性,导致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重点。以前三门课都是经典的时候,教学的主要重点是培养学生处理疾病的临床能力,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加强的,比如多讲一些名医的临床经验,穿插临床诊疗的典型医案,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很多中医学校也把这三门课归入临床实习,有自己的专门病房,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在临床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的具体工作。现在如果把临床基础学科定义为桥梁课程,过于临床化就违背了“桥梁”的特性,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混乱,最终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2.3僵化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都应该具备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都可以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但各有特色。比如《伤寒论》主要论述六经辨证,贯穿于这一理论体系;温病学主要论述卫气营血与三焦的辨证,并以此作为临床诊治外感热病的基本纲要。所以两者在理论体系上有一定差距。而且新的临床基础学科形成后,在学术发展方面,这些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得到整理和整合。所以课程没有新的变化,现状是保持以前课程的原貌,给人“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照逻辑推理,新学科的建立应该伴随着一个相对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课程设置也应该随之改变。但目前学科在这方面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过广,导致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情的发展分为两部分。虽然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为学者们开辟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过于广泛和复杂,必然会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研究力量分散(学科本身不多),会很深程度上影响研究内容,最终结果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一个学科在整个中医药研究领域就会逐渐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作品的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著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明显不扎实,换句话说,中医基本功明显受到影响。在中医学中,很多非常重要的理论都来自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所包含的原始内容只是中医经典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连这些东西都不强调要牢牢掌握,那中医的精髓又怎么能保存下来传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问题还涉及后期临床实践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淡化经典著作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和措施?鉴于学科建设在近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科。
3.1大胆尝试,创新。
为了促进学制的发展,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探讨。比如,有专家建议,可以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相关的三门课程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提取出来编写成《辨证理论》教材,将《伤寒论》和《伤寒论》中与外感有关的内容编写成《伤寒学》,或者将三门课程直接压缩成《中医临床基础》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做前期工作。这些想法和思路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中一定有缺陷或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和讨论。在获得一定的知识后,委托一个机构牵头编写,在小范围内试行后再推广。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医理论和中医教育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温病是合而为一的,但学科的发展不应被所谓的“临床基础”所束缚。各校可以根据自己原有三门课的不同优势选择侧重点,可以侧重《伤寒论》,也可以侧重《金匮要略》或《伤寒论》。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优势,摒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可以相互支持,一切有利于保持和扩大优势的工作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根据之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入研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组合,根据各自的特长相互合作。一旦目标明确,分工得当,所有的工作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学科也要随之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证论治理论是中医的精髓,绝不能轻易丢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经典医书,可视为中医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一;《伤寒论》虽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来源于古代伤寒论专家的原著,如《伤寒论》、《温经论》、《温经论》、《湿热论》等。,都是伤寒名家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诊疗思想。因此,应该保留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并将其作为深入学习中医理论的必修课。加强对原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践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要逐渐适应现在的情况。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但为了尽量减少它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停止争论,把注意力转向如何弥补它的缺点。比如,不要太纠结于它的学科是不是桥梁课程,你仍然可以按照过去的习惯以临床为主,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训练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教学重点不明确,学完三门课不扎实的弊端。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造成的不利局面,除了要求所有教师加强学习,提高学术水平,特别是拓宽知识面,还可以考虑尝试让年轻教师学会教两门课。既能逐步培养出一支多功能的教师队伍,又能为以后学术理论的融合打下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学》三门课程之间多做交叉研究,力求从中找到一些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造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是喜忧参半。面对当前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有计划地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2009+02.438+04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