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文化_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_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是什么

20112号(共289号)

成人教育

ADU中尉edu·CAT I

编号22011

去289号公寓

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生态

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屈海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本文论述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和谐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教育;载体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 G 641 =文献识别码>;A =商品编号> 1001-8794(2011)02-0040-02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中国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生活在校园文化中,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意义。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高校在长期办学活动中形成的,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和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的优良学风和校风。它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校园中一切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设施、校园绿化、美化、信息媒体等。,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二是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校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三是机构文化,指学校的独特性。

=接收日期> 2010-07-05

=基金项目>本文是项目5“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L09AC04),中央高校基础科研经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5,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09074)。

=作者简介>曲海燕(1976-),女,山东龙口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

各种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校园文化的同构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和谐校园文化是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不断提高思想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植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成为/有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

和谐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所谓规范作用,是指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约束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校园人公认的集体意识特征,因此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既然体现了学校群体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校从领导到群众的价值观和导向,自然具有不可侵犯性和不可侵犯性,具有一定的发展惯性。它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评价自身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内部量表,并以此内部量表来规范个人言行。某种校园文化产生的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 * *一致的价值标准,有时比正式规范更有力、更有效、更有益,可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改变大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和态度。

2.监管。大学生正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搬家的时候,有机会和地方让大学生、学生和老师互相接触,互相了解。在交流中,他们不仅认识了别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之所以吸引大学生,是因为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了他们成才的动机、交往的初衷和放松、调节、归属、顺从等心理需求,可以补充和改善教学内容之外的不足需求。也正是它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氛围和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对于创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岗位上勇敢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使命,无疑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动机。杜威说:/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创造自我控制的力量。一次植树活动会让人终身铭记,一次志愿服务会让人感触颇深。在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荡涤杂念,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积极融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与校园精神合拍,化自卑为勤奋,化孤独为亲密,在矛盾运动中提高自我整合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益健全成熟。

4.社交。高校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它们不仅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实践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实训基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使年轻一代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观念、行为、价值观上自觉不自觉地认同既定的文化,从而塑造人的精神、心灵和性格,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客观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社会化起着熏陶、引导和塑造的作用。第三,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的活动形式和材料。

[1]

实体。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引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原理来研究和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1.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隐性载体。教育学理论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分为两部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已纳入教学计划的知识、技能、理念和行为规范,明确、规范;隐性课程是指未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风、学风、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和氛围等。隐性课程贯穿于大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除了显性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隐性课程的教育。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熏陶和感染而不是灌输和规训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活,净化人的心灵,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隐性携带者。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身处其中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一个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按照这个环境所要求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永久地影响着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没有切实可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就不可能做到科学、系统、高效。从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仅仅通过灌输和强制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让大学生自觉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学校各级组织要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载体,让生态文明教育实实在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放松心情、感受快乐,同时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

3.发展校园学术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科技载体。学术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其文化成果和对校园文化环境和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是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学术和科学活动为主导,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交汇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该鼓励大学生多参加校园学术和文化活动。要提高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增加校园文化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含量。

4.关注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新生事物,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不同于以往的校园文化形式,其信息的开放性、资源的享用性和环境的无序性对传统的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网上有一些反动的政治言论,宣扬暴力、色情、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文化垃圾,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拓展新领域,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传递积极健康的信息,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领域。

=参考资料>

[1]张耀灿,,吴,等.现代生态文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