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论文

2008年底,全球经济衰退,以次贷危机为爆发点,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重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前所未有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但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仍属于外延扩展。

如果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流向国有经济的主导部门,而较少关注福利保障、消费刺激、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也有不同的声音关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更加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传导到民间投资和消费,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逆转和增长质量的提升。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如何实现和传导,政府如何借助支出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控效率,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应该如何干预经济”,对财政支出变动对经济影响的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讨论发展到实证检验和辨析。

侧重于衡量不同制度、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凸显其价值和意义。

扩展数据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定义上看,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这里所说的政府是指“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公共当局及其机构,并在其领土或管辖范围内实行强制性垄断权力”。

政府也可以解释为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行使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的行为实体。政府不仅对特定区域的居民承担政治责任,而且参与非市场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政府参与的非生产性活动,是指政府为满足居民公共消费需求,通过向社会成员征税、强行转移财富等方式筹集资金,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和提供国防、公共安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活动。

政府所从事的社会财富分配是指通过税收、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特定区域内所有社会成员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百度百科-政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