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分为哪些科目,分别怎么考?

一、科举科目

自隋朝以来,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一直在不断变化。文帝只问问题,杨迪开十科。唐代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静(经学)、进士、(法学)、(写作)、(算术)。到了明朝,进士只有一科。清朝打击明制,但也开设了专门课程(专修课),如博学、翻译等。

除了特别的科目外,明静和进士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不同朝代的考试也不一样。唐代主要有墨夷、口试、贴经、策题、诗词等。宋代主要有景宜、谋略题、诗词等。在明朝,只有一个景宜。

二、科举考试内容:

墨夷1

墨的意义是围绕经典和笔记意义的简单问答问题。在一篇论文中,这样的题目往往多达30到50个。口试是口头回答类似墨夷的问题。

2.贴出经典

贴经典就像现代考卷里的填空默写。考官从名著中选一页,在试卷上印一行。按照这一行,考生要填写与之相关的上下文。

3.政策问题

提问就是讨论。考生根据考官关于道德或政治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对策。政策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贴经和墨学难,有些还有点实用价值。

4.诗与赋

诗赋,在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文,讲的是老战术或未能显示真才实学。有人建议加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5.精艺

儒家经典与义是围绕书的意义展开的讨论。如果在政策制定上还有考生发挥的空间,儒家经典中没有个人思想,考生只是遵从朝廷指定的“圣贤书”。从宋代开始,经学和墨学的意义被经学所取代,而明朝则单纯地学习经学。

6.吴菊

武则天开创了唐代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清代更名为吴克。历史上,吴居易曾被关押过约500次。与文官科举相比,军事科举更不受重视。历朝历代的军事演习,有时废除,有时恢复。武术出身的地位也低于文科出身的学者。

唐代的武术主要考的是举重、骑射、踏射、卡宾等技术。此外,对候选人的相貌也有要求,要“躯干雄伟,能当将军”。宋代规定武功不仅要用兵,而且要“一副谋略”,孙武的《孙子兵法》被问及。明代改为“谋略第一,武功第二”。如果答题笔试不及格,就不能参考武考。

初试笔试,考了三道题,试了两道题,另一道题是关于四书的。后来四本书的书名都改成了《吴京口述》。武术测试要求九箭至少三发,九箭至少五发。到了清朝,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两次六箭,中间三箭合射。步骤中的九个箭头中的五个被合并。之后比力量,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头。

弓分八力、十力、十二力;刀分80、100、120斤;石头分200、250、300斤。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会参加笔试。宋代以前,没有“武状元”。第一个武术状元是福建的伊雪,他出生在宋神宗。后来与西夏作战牺牲。历史上著名的武将有唐朝的、北宋的许、明朝的戚继光等。

扩展数据:

科举分级:

1,并且

指科举,在考试中选拔,考不上的称为第一名和第二名。在古代,参加考试的进士必须穿宫袍。在这里,“穿宫锦”指的是中国进士。“士”是嵇的别称,指的是通过考试的那位学者。

2.金石

见文章《宫考》。是科举中的最高名望。“龚升参加宫廷考试的前三名被称为进士。当你通过考试的时候,只要你通过考试,你就会被授予一个官职,其余的要经过三年的学习才能被授予一个官职。

3.冠军

见文章《宫考》。科举制度在宫廷考试中排名第一,又称殿元、丁元。唐代著名诗人何、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曾被科举取士。

4.汇源

见文章《会尝试》。举人将参加考试,第一名将被称为汇源,其余将被称为龚氏。

5.分享经验

见文章“考完试”。学生(进士)参加省考,第一名为解元,第二至第五名为京元,其余称为举人。

6.联众三元

科举取第一名为元,乡、社、庙三科连续考第一名者称为“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续考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的《卖油人》中提到,陈尧咨和他的哥哥陈尧叟都获得了头奖,而陈尧叟获得了三等奖。

7.丁家

指科举第一、第三名:状元、第二名、探花,如鼎足之三,故称丁甲。状元居丁家之首,故又称定远。

8.龚氏

龚氏考上了。

9.举人

参加省考后被录取的陪审员。陪审员可以授予治安法官官职。《儒林外史》第三次写范进中居后,立即送何以银和房子,范的岳父胡屠夫立即变了脸色,夸自己的女婿是“天上的星星”,范却得到消息,欣喜若狂。说明中国古人搬家后可以升官发财。

10,卫生工作者

也就是一个学者,见《分娩试验》一文。那些通过大学考试(儿童考试)的人可以被称为学生或学者。东汉汉武帝刘秀避光避讳,称秀才为蔡瑁。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