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现一例H3N8禽流感病例。第三次跨物种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3月26日,官网,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中山市报告H3N8病例1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病例样本进行复检,结果为H3N8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这是2022年以来中国第三例人感染H3N8禽流感报告。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新闻报道,据我国学者研究,2022年4月,河南省、湖南省出现人感染H3N8亚型禽流感病例,H3N8亚型流感病毒感染宿主范围广。此前从鸟、马、狗、猪、海豹等动物中分离到,人类感染尚属首次。
根据官方通报,无论是河南、湖南之前的感染者,还是广东省最新的病例,均为偶然病例。在这个阶段,病毒传播的风险较低。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阿德汉姆·盖布雷耶苏斯(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早在今年2月就公开表示,“尽管人类面临的禽流感感染风险仍然很低,但鉴于越来越多的家禽受到感染,我们不能假设这种情况会一直存在。”
H3N8感染三例怎么样?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报告,患者感染H3N8禽流感病毒为56岁女性,有多发性骨髓瘤基础病史,发病前有活禽接触史,家周围有野鸟活动史。
与每年流行季节传播的人流感病毒不同,禽流感病毒由于缺乏相应的结合受体,很难感染人类。但问题是,随着多年来禽流感病毒在动物间的传播,一些毒株积累了核心突变,从而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的跨物种传播。
H3N8病毒也是如此。H3N8于1963年首次在马中发现,引起美国马流感疫情,又称马流感病毒。2014,美国佛罗里达州犬只感染H3N8病毒死亡。当时学术界认为H3N8马流感已经从马传播到狗,并且已经能够从狗传播到狗。
同时,H3N8也是一种常见的禽流感病毒,在鸟类种群中传播,特别是在世界各地的野生水禽中传播。2011年,英国发现自己进化出了跨物种传播给海豹的能力——162只海豹死于H3N8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2022年6月5438+065438+10月10,中国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首例人H3N8感染病例的详细资料。患者是一名来自河南省的4岁男童。发病后体温达41度,并发肺炎、肝功能异常、肾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病情危急。
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生活环境中的猫、狗、鸡均检出H3N8阳性结果,感染H3N8的犬也出现轻度临床症状。研究人员得出结论,H3N8可能是狗、猫和人之间的水平传播,无论是通过呼吸道还是胃肠道感染。
中国报告的第二例患者是一名来自湖南的5岁男童。2022年9月11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刘金华教授的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该病例的在线研究。文章显示,该儿童于2022年5月9日出现发热、咽痛、寒战等症状。感染症状较轻,胸部CT无肺炎迹象。之后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小儿哮喘、清热颗粒等治疗。
为了追查感染源,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湖南省和河南省的两个孩子之间没有接触。湖南的孩子在发病前6天去过居住地附近的生鲜市场,那里交易的活禽品种是鸡鸭鸽。
文章指出,湖南省和河南省的两例H3N8感染病例在地理位置上并不相邻,时间间隔较短,说明“这种新型人禽流感病毒存在潜在的较高的种间传播风险。”
新款H3N8从何而来?
截至目前,已证实11亚型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人感染。相关数据显示,最“主流”的毒株是1997和2013中检出的H5N1和H7N9禽流感病毒株。
1997年,我国报告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发病***18人,死亡6人;2003年,中国香港出现两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1死亡。2003年至2015年,全球共报告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844例,其中死亡449例,死亡率为53.2%。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全国累计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416例,死亡559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高福曾在一本科普读物中解释,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主要细胞受体是α-2,3-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只存在于下呼吸道。通常情况下,禽流感病毒不容易渗透到下呼吸道,即使到达,也会被组织粘液束缚,难以扩散。人流感HA蛋白的主要细胞受体是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受体,其存在于上呼吸道中。
刘金华团队回顾性调查了20210至2022年4月中国13个省级农场的H3N8感染情况,发现15个H3N8毒株来自6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所有15株病毒都是从病鸡身上分离出来的。而中国大陆此前的监测数据显示,H3Ny病毒仅在水禽中动态传播,从未在鸡群中检测到,说明我国新型H3N8禽流感病毒已经适应鸡群,对鸡群具有致病性。
随后,科学家将河南儿童和湖南儿童感染的H3N8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前述鸡体内分离的病毒进行了比对,发现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的基因序列相似性在98.7%以上。
进一步分析表明,在鸡之前,新病毒的关键基因组成可以独立追溯到中国南方的家鸭、鸡和俄罗斯或日本候鸟。
根据一系列证据,论文得出结论:人感染H3N8禽流感病毒直接来源于鸡,由欧亚鸟类的H3基因、北美鸟类的N8基因、中国流行的H9N2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三重重组事件”进化而来。
会不会造成一个“人类疫情”?
今年以来,欧洲、日本、美国、阿根廷等地相继爆发禽流感疫情。2月下旬,柬埔寨卫生部门也报告一名11岁女童死于H5N1禽流感感染。卫生部门在排查密切接触者时,也发现她的父亲也感染了病毒。
目前还不清楚柬埔寨的两例是“人对人”,还是父女俩分别与感染H5N1病毒的动物有过接触。但业内普遍的认识是,禽流感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整体风险不高,进一步人际传播的病例更是少之又少。
不过,病毒学家常荣山告诉《医学界》,值得警惕的是,一旦病毒跨物种传播,人类感染将导致病毒的适应性变异,这可能使这些病毒更容易在物种内传播。
不仅鸟类、熊、狐狸、浣熊、美洲狮和猫,相关的流感病毒也在哺乳动物中广泛传播。同时,不同物种也可能成为不同来源流感毒株的“混合培养容器”,从而产生一种人类几乎完全免疫的全新毒株。
“禽流感病毒进化和感染新物种的能力是随机的。一般来说,直到某个物种的感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被发现。”常荣山告诉“医学界”,当H3N8首次在人群中被发现时,意味着它已经进化出了感染人类的能力。
2009年,全球爆发了一种新型甲型流感病毒(H1N1)。进化分析表明,它含有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但2013年在中国传播的H7N9是由鸡鸭源禽流感病毒重组而来。最近发表在《同一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调查了从1970到2016的7万多条动物流感记录的数据库,认为禽流感可能是下一个疫情病毒株的来源。
“禽流感病毒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并逐渐引起流行,一次在历史上,一次在人类防御中。但病毒不会‘停止’,一直在等待新的机会。”常荣山说:“规模有大有小。”
由于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具有随机性,常荣山认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避免食用和接触野生动物。“接触传染源的人越多,病毒突破感染人的概率就越大,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发文提醒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直接接触活禽和死禽。一旦发现发烧、咳嗽、喉咙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医。如果他们在患病前与鸟类有过接触,应主动告诉医生。各级各类农贸市场应遵守《广东省家禽管理办法》,落实市场内家禽管理和卫生等措施。
刘金华团队的上述研究认为,工业化和不同种类动物的混合饲养,加上活禽市场,为流感病毒重组和种间传播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人类持续感染新型H3N8病毒可能会进一步驱动病毒获得与人类受体结合的偏好,这是潜在疫情发生的先决条件。”
因此,文章最后写道:“全面监测家禽中的H3N8禽流感病毒,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迹象的肉鸡,势在必行。控制家禽中流行的病毒可以降低人类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