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课堂的思考
陕西省教育厅提出的“第三课堂”,是指以科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为活动载体的课堂。
“三节课”的提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和动力,使这一新型课程在实施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课程功能和教育价值。
在第三课堂的推广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发挥红色资源作用,开辟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
“第三课堂”完全没有所谓的教材,依托红色根据地的知识和文化传承的元素,让学生通过看、学、思、境情境的干预来学习和提高。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促进学生从学习的参与者向爱国主义的欣赏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转变。
第二,让劳动教育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第三课堂”的实施地点在校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修养。可以利用科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博物馆等社会提供的大众化教育培训场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结合当地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当地可利用资源,将劳动实践教育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
第三,精心打造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品牌
“第三课堂”打破了学生年龄和班级的界限,建立了全时段、全领域的师生* * *身份。在学生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再生产的实践中,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学生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第四,创新研究活动模式,深入推进研究性教育。
“第三课堂”主要发挥基地和场馆、社会组织、专家学者、社工和家长的作用。学生参观中学、聆听中学、体验中学、交流中学、涉足中学,让更多的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社会文明进入心灵,陶冶家国情怀,陶冶情操。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中,读万卷书所获得的知识,要通过游历万里路,在亲身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研究的实践教育,就是要把“读万卷书”和“走万里路”的学习过程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和路径。
动词 (verb的缩写)回归生活与实践的综合实践课程
“第三课堂”开放、综合、实用,注重融合。学生在观看、学习、思考和环境情境的干预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实践产生真知,经验有助于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传统学科的课程价值,承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它的设置不仅有效地改善了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了课程类型,而且对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第三课堂”与综合实践有效衔接,既能解决课堂课时分配难的问题,又能实施综合实践,优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