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减轻课堂负担

听过三句有趣的话:老师负担重,学生负担重,这是教学的恶性循环;老师负担轻,学生负担重,是误导孩子的教学;老师学习努力,学生负担轻,就是减负增效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减负增效呢?我认为减负增效中的“减负”不等于教学内容或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仅仅是学生课业数量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渐进而深刻的创新,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减轻了,明天却可能以另一种方式附加上。教学减少了,也不会减少。我觉得这个概念的出现其实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减负增效?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减负增效。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的实用途径之一。我尝试探索课堂模式,优化课堂结构。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代替教师,忽视学者的参与。导致学生时间精力浪费,学习动力受挫。兰大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作是提供特定情境来培养孩子的一种措施。学习是一个发生在学习者自身内部的过程。他投入的越多,他就越有动力,在完成这个过程中就越成功。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会听学生讲,老师会让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会机械的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然后学生缺乏阅读练习和阅读理解。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枯燥、费时、低效。在课文第七册《小城的早晨》中,课前,我让孩子们画一幅美丽的小城早晨的图画。通过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他们呈现了心目中的小镇。许多学生在脑海中画出了不同的城镇。当我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画作时,我惊喜地发现,在绘画过程中,大家对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学生在画上画了街道和摊位。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水果和蔬菜。他告诉我们他画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城镇。结合他和母亲去市场买菜时看到的场景,他画中的很多人在街上买卖水果蔬菜,熙熙攘攘,充满活力。通过他的绘画和介绍,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不仅看到而且感受到了小镇在早晨的热闹景象。这门课是由学生自己介绍和讨论的。师生相互交流的热烈气氛结束了。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无疑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愿。这时,教学目标不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个人的探究意愿。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状态,拉近了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我掌握了我需要学习的知识,我获得了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不仅减轻了负担,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针对我教的班里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我也设计了一些课内课外的活动,让他们发挥所长。比如在《笋芽》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表演欲。于是,我们花了一节课,让学生自由组合。竹笋和芽的生长过程是以教科书戏剧的形式进行的。这堂课很精彩,充满了笑声。上课前,孩子们忙着写剧本,选角色,布置场景道具,忙而不乐。最后,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改编后的《笋芽》各种版本,各有特色却又不脱离课本。这样一堂课使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表演能力。其次,实施差异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弥补劣势,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各班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如果按照原来的教学,能力弱的学生可能会越来越难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只有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就把一些作业设计分成了几个层次。一些家庭作业。有基础题,附加题,自选题目。比如,在完成拾集,也就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时,要求写作能力好的同学模仿写作或看完再写。能力较弱的同学,只需要摘抄即可。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作业。以上是我在教学上的一些粗浅尝试。“减负增效”不是口号。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向老师学习。希望同学们学的轻松愉快扎实!学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