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篇关于宋文化的论文,可以参考哪些书籍?

宋代文学的研究特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北京的勾栏和瓦丝为宋代小说和戏剧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宋代文学的发展表现在雅俗两个方面。一种是以剧本、杂剧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学,一种是以诗词、古文为主要内容的古典文学。前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在宋代文学园地辛勤耕耘,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项目,涉及宋代语言、戏剧、小说、词、诗、文学、出版、印刷等领域。

在宋代语言研究方面,杨永龙教授专门从事宋代语法研究,在《语言研究》、《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他的专著《斋藤优子体的完成体研究》运用现代语言理论,从句法结构、事件类型、情景类型、时间结构等方面对斋藤优子体进行了分析。目前,杨永龙还在2003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汉语虚词研究》。

宋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雏形。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仲淹先生就著有《戏曲系列谈》一书,讲述了戏曲的起源、体制、声韵、宫调、角色,以及南北戏曲的区别和做法、方法和流派,开了河南大学研究宋代戏剧的先河。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宋代戏曲研究的文章。目前,张大新教授主要以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为主,在《文学批评》、《文学遗产》、《文学研究》、《中国戏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还承担了200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计划“宋金时期中原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古代戏曲的成熟”和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戏曲与民间文化”。

唐传奇在宋代发展成为古代小说,赵卫国教授对宋代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的研究情有独钟。在《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宋代小说研究的文章,博士论文《宋代古代小说的历史轨迹》,还出版了专著《说不上稿》。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词文学研究一直是河南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词人陆谦、华中衍就开始了对词学的研究。1933年,陆谦先生发现并抄录了晚清端木堆的一份重要文字文献《宋词录》(又名《宋词十九首》),被引为当时词界的一件大事,吴梅、刘义之、陈、均有题字。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华仲淹花间集注释》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花间集注释》。童培基先生出版了《辛弃疾文选》。邹同庆先生的专著《苏轼词年谱注释》解决了苏轼词的校勘、年谱、注释等诸多学术难题,被称为苏轼研究的代表作。孙克强教授在《文学批评》、《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主持1998河南省教委“宋代词学”项目,近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代文学思想研究”,也将宋代词学文献整理列为重要内容。他的专著《唐宋词话》收录了2198位唐宋词人。此外,宋景昌、齐文邦也对苏轼的词有所研究。刘的《南宋及时期词学研究》于2003年被列为河南大学基金项目。

河南大学的宋诗研究集中在王安石、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高文先生常年从事王安石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出版了《王安石文选》。65438-0986,《河南大学学报》发表了华仲淹、李波、白本松三篇文章,对苏轼诗歌进行了系统研究。王立群和李顕臣对陆游和黄庭坚的诗歌也有所论述。宋尔康探讨了宋初诗坛推崇晚唐的原因。此外,宋尔康还承担了河南省教委的规划项目“宋代诗歌研究”。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宋人,闻松在唐宋文章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刘融从文章学的角度论述了欧阳修、苏三、王安石、曾巩的文章理论。张驰和杨国安从学术史的角度研究了韩愈和欧阳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作用。王立群的兴趣集中在以苏轼、陆游为核心的宋代游记。张驰和柯探讨了苏轼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人物的逻辑规律。谢、耿济平分别考察了范仲淹与其老师、王安石前辈的关系以及王安石与曾、谢的交往,为范仲淹、王安石的早期学术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此外,李顕臣主持了河南省1999社科规划项目《论黄庭坚的宋代创作美学》,耿继平承担了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北宋新学与文学》。

雕版印刷的成熟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促进了宋代印刷业的发展和图书出版的繁荣,促进了各民族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王兴林、孔穴、陈广生、赵卫国对宋代刻书业、宋代禁止书籍文章的出版与传播、宋代书籍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吕祖谦与宋文建、太平广记传入南朝鲜的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